
用朴素的文字在岁月中留下烙印……
文/ 冯期武
在长达40余年的文字生涯中,散文创作并不是我的首选。之初,我是从事业余新闻采写,后来,慢慢涉猎教育教学论文、诗词歌赋以及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的。二O一七年八月我退休回家歇着。有时候,琢磨琢磨,心情还真是挺沉重,也挺烦躁的,甚至很不适应(没有稚气的学生在身边烦,心里还真是空落落的),当然,自己还是有意识的再也不去扯落一些乱七八糟的人情世事了。

自那以后,我总是想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地整理出属于自己感悟人生的东西,出版一本的散文专集(已出版了两部诗文集了)。因为诗歌情绪左右了我,让我处于茫然中,凌乱而又粗糙地应付疲惫的生活。2017年和2018年先后出版诗文集《鄱湖浪花》和《鄱湖忆诗》以来,我便努力地调整自己,在时光和岁月的打磨中,渐渐褪去了不安和慌乱。“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人过花甲,对人生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闲暇时分,喜欢靠在阳台上,沐浴着暖阳,泡一杯清茶,执一本书刊,在时光的氤氲中,怡然自乐。以一种更加务实和沉着的心态面对生活。
进入二O一九年新春,我便慢慢疏远了新闻采写,从独自内心的自虐中跳跃而出。漫步在散文的边缘——我走着,走着。走过儿时的嬉闹和懵懂的记忆;走过少年烦恼和瑰丽如云霓的梦幻;走过靑春好奇而多问的目光,还有浓缩在教室和阅览室中的奋发;走过卷在尘事的颠踬和炎夏般炽热的炙烤;走过沧桑的岁月,每日都起早贪黑潜身在梨园深处,终于走进了老而不衰的冬日。便一门心思惦记着追寻南墙的阳光,眯缝着眼在那里读人,读世,读天地,也读自己。更有欣闻灵性文字散发的清香,忘我的陶醉。在散文的写作中,我不断地锤炼写作功底,推敲语言文字,用散文这种文体,表达抒发内心的情怀。我的这些文字,大多一气呵成,没有追求文字的华丽;没有刻意表达内心的不安;在平铺直叙中把点滴的生活感悟和所见所闻所思叠码出来。

这本散文集的初步结聚,是我一年来整理过往的零碎拙作(当然也新码了一些文字),有心得体会,有人物散记,也有路边拾遗……,我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希望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在浅浅的岁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在以后的时光中慢慢品悟和回忆。又可以借以安慰安慰我这颗酸甜苦辣的心灵。
散文创作没有定法。看似散乱、随意,很容易入门,似乎掌握了几千汉字,有一点小感情,就能写出好美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往往大多文学爱好者也都是从散文入手。我曾举办过多期文学讲习班,教的学生也大多是把写散文当作跨入文学殿堂的敲门砖。但实则掌握好这种文体却是很难很难。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最能表露真实的自我,容不得半点虚假情感。它对思想、语言、结构、意境、旨趣、风格等又要求得近乎苛刻。你必须先割心洒血来浇铸你的文字,你只有用你的人生体验换来独特感悟,才能让读者的心灵激荡起圈圈涟漪。作家常说,散文是血。水能变成小说,但水变不成散文。此乃经历沧桑之言。但读自己的这些作品,仍感不满足,不过瘾,也没咬嚼。有几篇颇似随笔、小品。毕竟散文和随笔、小品还是有区别的。本集不是那种沉甸甸压手腕般地有分量。用高手的尺子衡量,感觉这些作品,在选材上,趋同落俗的多,出奇出新的少;在立意上,小巧轻盈的多,阔大雄悍的少;在文笔上,流畅平实的多,风格独特的少。特别是那类有深邃思想、开阔视野、优美语言的大文化散文;深刻剖析人性、解读生命本质的哲理性思辨性散文;敢于文体创新、视角独特、文化底蕴厚重、探索苦难意识的美文,更是没有。

我之所以想要出书,不外乎就是希望让一些亲友、同事和读者,通过我所写的这一篇篇的小东西来透视、来思考、来解剖像我这类小人物的生活、工作、世故……。
我原本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嘴“张大民”,生活层次,思想境界,写作水平,高又能高到哪儿去?我贫嘴是否能够贫出一点文学艺术意味?是否能够贫出一些读者来?心里根本就没谱。
我的这本集子,原本是想应该请哪位作家朋友给写篇精彩的序文,镀镀金,饰饰门面。可这段日子我反复地看了看自己的这些拙作,总觉得不怎么样,上不了大雅之堂,实在是没有勇气请哪位名人(或许面子也不够大)来帮忙了。不过,我心里总觉得这个社会,不单单就是属于那些名流的社会。贫嘴张大民,他也有自己的人生精神和活法,谁也没有权利阻止他说说自己心里的大实话。所以,自己决定出版这本原生态的散文集的事情,也就有了一些眉目。

说实在的,一个人能够原汁原味地将自己内心世界储存起来的一些东西,利用散文的形式,毫无保留地披露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也就算是挺有勇气的了。《鄱湖情韵》这本所谓的散文集绘的看似一轴长幅画卷。青春年少,同窗学友,年逾花甲重逢聚会,将相会氛围,细节,心境,意境刻画得也算真实惟妙。校园草地,千年古樟,回忆与追溯,青丝与白发,倾诉与酒杯,拥抱与热泪,歌声与忧伤,感恩与呼唤……绘成的也可以说是一副穿越时空的历史与现实相融的简笔画图。但愿能夺人眼球。

这本散文集还没有序言,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点什么东西似的,一连好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总是琢磨着,究竟怎么写一篇序文才好?
既然不好意思开口请名人给这本书写序文,那还不如干脆抓紧时间,自己给这本书补上一篇序文算了。言而总之,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缺心眼,缺知识,又缺少金钱的小人物,能够再出版一本残缺的书,又能给自己写这么一篇残缺的序文,这就已经具有了一些人生意味,也足够值得自己骄傲的了。
二O 一九年仲夏于江西宜春



作者简介:
冯期武,自号:老村长。男,57年8月生,江西九江人;中共党员;参战老兵,三等功臣;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全国中语会会员;多家媒体特邀记者;省市县作[诗]协会员;浔阳江诗社会员。大学文化,喜爱文学。著有诗文集《鄱湖浪花》、《鄱湖忆诗》、合集《诗海拾贝》、《新时代诗词百家》等。有文[诗]稿千余篇[首]散见于军内外多家各级报刊杂志及广播电台[站]。姓名及业绩曾被载入《中华名人录》。2017,08退休。现客居湖南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