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汪汪的日子何时有 | |
文/赵俊时 | |
嗵嗵的声音隐隐地震动着我的耳膜,把我从朦胧的睡梦中唤醒,嗵嗵声便越发的清晰了,肚子也咕咕地叫了,确实是该起床找点吃的东西了。奶奶慈爱的抚着我的头,看着我蜡黄的小脸说:“今早奶奶给孙子炒一顿菜吃,看!奶奶正在捣蓖麻仁儿呢!”,原来嗵嗵的声音是奶奶在捣蓖麻仁。顺着奶奶的提示,我发现平时用来捣辣椒的石窝子里面放着一把白白胖胖的粒状物,奶奶说那是剥了外皮的蓖麻仁,本来是准备来年用作种子的,为了急用就捣着吃了。随着石杵的起起落落蓖麻仁在石窝里变得近乎于泥状。奶奶把捣好的蓖麻仁挖出来放进一个铫子里,然后加点水搭把火熬起来,约摸一袋烟的功夫便有少许油花儿泛起在水的上面。有了油便能炒一铫子香喷喷的菜,心里的希望便腾地升了起来,果然开饭时吃到了一顿久违了的炒菜,奶奶还特意撇了一勺飘着油花儿的菜汤倒进我的碗里,这顿炒菜不知比平时的水煮菜香得去了多远,虽然还是与水煮菜差不多。靠捣蓖麻仁吃油的方法在改革开放前的我的家乡,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哪家没有捣过蓖麻仁呢? 开春了,为了实现蓖麻仁永续可捣的目标,奶奶便把大约有二斤的蓖麻籽点进屋后的自留地里。我迫不及待的天天到地里去看,一个月过去了,树芽子已经二寸长了,可蓖麻苗还不见露头儿。终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地皮上拱出两片粉红色的叶片,像双手合十再张开的样子,便欣喜若狂地奔到奶奶跟前拉起奶奶的手,嘴上催促着快走快走手上使着劲,奶奶被我牵得踉踉跄跄却又莫名其妙。待到屋后地里,我指着两片红叶的苗子问奶奶:“这是什么?”奶奶眯缝起双眼仔细看了片刻,然后欣喜地说:“孙子的眼睛真尖!这是蓖麻苗!算着也该出苗了,这下好了,秋后有油吃了!” 于是便日日盼望着蓖麻苗儿快快长大,一天都要去看好几次,可蓖麻苗似乎是在成心跟我作对,仿佛凝在了地里,并不因为我的盼望而长快半分。 炎热的夏季终于将要过去了,蓖麻苗经过了雨水的滋润和阳光的洗礼,长得差不多一人高了,挺拔的主干上分出了多个枝枝杈杈,还扑上了一层稀薄的白霜,碧绿的蓖麻叶酷似枫叶呈掌状片片舒展,尽情的吸纳着天地之精气,顶端花穗上也开出了令人欢欣鼓舞的火红的蓖麻花,似一炬炬红色的火焰向人们昭示着希望,看着就让人振奋不已。 又月余,火红色的花穗被一穗穗长满了柔软的毛刺的果实所代替,我用心地数着这些果穗,一穗、两穗、三穗……这一株上整整结了二十五个蓖麻穗子,经过了春的播种夏的孕育,这些蓖麻穗就要功成名就了。又过了二十多天,在秋后的余热渐渐退去的时候,这些蓖麻穗子终于变黄变黑走到了它的终点站。我迫不及待地摘下一颗剥去外皮,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粒饱满的蓖麻籽。蓖麻籽长满了华华丽丽的图案,跟戏剧中的大花脸谱绝无二致,只不过蓖麻籽这个大花脸只由黑白二色组成而已。我攥着这粒蓖麻籽仿佛攥着一粒小精灵,飞也似地跑回家急切地告诉奶奶:“奶奶,你看这是什么?这是咱们……咱们地里的蓖麻成熟了!”。我的心情太激动了,以致于把“蓖麻熟了”如此简单的意思表达得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奶奶看着我手里的蓖麻籽高兴地说:“熟了!熟了!终于盼到这一天了,下午我们就去捋蓖麻!” 我和奶奶挎着竹篮子向地里走去,脚步似乎比平时轻快了许多,人逢喜事精神爽啊!看着满地成熟的蓖麻穗,我和奶奶的心情无比的舒畅。收蓖麻确切地说叫捋蓖麻,几十粒蓖麻果长在一个果穗上,只要手抓根部使劲一捋,整穗的蓖麻果就都在手心里了,然后放进篮子里,没有成熟的要过几天再收一次。 蓖麻都收完了,奶奶就把所有成熟的蓖麻摊在一领席子上晾晒,约五六个日头过后,蓖麻果全部脱去了水分,可蓖麻籽仍然紧紧地包裹在长满毛刺的果皮里,奶奶则用了一只破布鞋套在手上,鞋底压在蓖麻果上,来来回回使劲地搓,华华丽丽的蓖麻籽在外力的作用下终于无比光辉的露出了本来的面目,似大花脸登台,欲咿咿呀呀有板有眼地唱上一出。只所以用鞋底搓,是因为不能打,否则落得个皮籽俱碎就啥也得不到了。 全部籽粒脱完,天也彻底的凉了下来,但一家人的心情却因为收获了一笔可观的蓖麻籽而愈加地热了。那时人们判断籽粒的多少不用秤而用升子和斗,升子和斗为上大下小的倒棱台状木制容器,小的为升,大的为斗,进率为十,十升一斗,十斗一石(dan),一般小宗的籽粒用升子和斗就可以了,大宗的比如粮食才用到石(dan)。我家收的蓖麻籽奶奶用升子量了九升,差一升一斗,除去一升留作种子外,其余八升被奶奶分作几拨儿倒进大铁锅内翻炒,似有似无的火舌在锅底轻轻地舔,笤帚把在锅里不停地搅动,蓖麻在在搅动下哗哗的转着圈,散发出悠悠的香气。 第二天,奶奶提着炒好的蓖麻籽让我牵着我家的大黄牛向碾子走去,奶奶说要把这些蓖麻碾烂碾细才能用来熬油。炒熟的蓖麻被奶奶均匀地摊在碾盘上,确切地说,是铺在碾磙的圆形磙道上。然后被蒙上双眼的大黄牛拉着石质碾磙围绕碾盘转圆圈,大黄牛迈着沉稳的步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到底不知转了多少圈。碾磙刚轧上蓖麻籽的时候发出哔哔啵啵的响声,渐渐地蓖麻籽就变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了,碾离磙道的蓖麻籽被奶奶及时铲回磙道,以接受更加严酷的洗礼。日上三竿的时候,八升蓖麻籽全部变成了黑顽粘稠的蓖麻糊,奶奶把这些蓖麻糊铲进盆里,把盆顶在头上,我仍牵着大黄牛回家。 碾油的第二天天擦黑,要熬油了,奶奶在大铁锅里添了三桶水,然后加起大火烧,柴是硬柴,硬柴耐烧,蓖麻糊下入翻滚的锅里煮,要煮整整一个晚上。路口早已让奶奶撒了灰线用来阻挡外人进屋,外人一见灰线就知这家在熬油,就不能轻易进屋,否则撞了油神熬不出又来,要让人戳一辈子脊梁骨的。 油在锅里熬一晚上,早上就见一层油漂在水面上,用铁勺撇走上面的油,下面就是一锅黄汤,叫油汤,再下面就是沉在锅底的叫油渣。当然油是人吃,油汤让牛喝作为拉碾子的回报,细油渣掺点包谷面蒸成馍叫油渣馍,当然外观和口感实在不敢让人恭维,现在想吃倒是个稀缺货,正好可以作为对年青一代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的好食材。 撇在盆子里的油不纯,里面掺杂有少许水分,这时就需要在铫子底搭把火再把掺杂了水分的油倒进去把水分蒸发掉。去除了水分的油就是货真价实的纯油了,颜色黄亮,可以长期存放。纯油倒进一尊祖上传下来的黑瓷油罐里,大概有六七斤,罐沿上挂着一把情同手足的油勺子,勺头浸在油里,卷曲的勺尾挂在罐沿上。 有了油,就可以隔三差五地吃上一回炒菜,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能吃到油泼辣子,而炒辣子时免不了要加进去很多水,与其说是油泼辣子,倒不如说是水炒辣子更确切些。天天吃炒菜那是不现实的,根本原因是油太少,六七斤油八九口人要吃一年,能吃上油泼辣子已经是很不错了,并且陕西八大怪之一怪就有油泼辣子是道菜之说。油泼辣子配热蒸馍无疑是人间美味,但哪里去找热蒸馍?能有玉米面馍吃就算烧高香了。 人吃油有数等吃法,我不禁想起了三个人吃油看谁省的笑话来,甲说他一瓶油吃到年底刚好吃完,乙说他一瓶油吃到年底还剩半瓶,丙说他一瓶油吃到年底还是一瓶。然后三人各自介绍了吃油的方法,甲说他是正常吃法,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乙说他吃饭时用筷子蘸一下油搅在饭里吃,丙说他吃饭时只用筷子指一下油瓶子。无疑丙在省油比赛中夺了冠,为了省油吃饭时只用筷子指一下油瓶子,这也正是本笑话的笑点之所在,但令人笑着笑着却笑出了几滴苦涩的眼泪,这种吃法免不了有自欺欺人和望梅止渴之嫌,同时颇具讽刺意味,假使油若滔滔之江河还用指着吃吗?恐怕要跳进油里洗澡了,弄不好还要呛上几口油呢!甲的吃法看似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一年吃一瓶油就能达到“保障供给”之效果,其讽刺意味也可略见一斑。 以此三人的吃油方法对号入座,那时老百姓的吃油方法当属乙种,既不是一滴不沾,亦不是敞开所需,只能“蘸”着吃,因为条件达不到啊! 吃的油缺,点的油亦然,三毛七一斤的煤油也不能保障供给,往往是提着个玉米芯塞口的空油瓶前往代销店去打煤油,赶个十里八里到了地点却被告知断油了,只好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恨不得摔了油瓶子,可问题是摔了油瓶子下次用啥提煤油?还得把空油瓶提回家,就连油瓶子也缺呀! 没有煤油点灯,总不能学熊瞎子去摸黑,老百姓白天下地,晚上还要点灯补衣服纳鞋底,摸黑怎么行呢?天无绝人之路,于是扛把蹶头上山挖松树根,因为松树根里有油!刨回家用斧子劈成碎片当灯点,比煤油还亮,就是烟大,烟大就烟大,力气换的却不花钱,没煤油就让它没着吧! 时间的脚步犹如一位小脚老太,颤颤巍巍地挪到了改革开放,农民分到了地,可以用来种植油料作物,市场上也开始有人卖油,热蒸馍蘸油辣子的愿望最终得到了实现,照明也完成了从“一个宝贝豆粒大,三间房子盛不下”到开关一拉满堂亮的跨越,老百姓的日子彻底滋润起来,真正过上了油和面的日子。 三句话不离本行,还说油。当市场上的油极大丰富的时候,各种品牌的桶装油琳琅满目,什么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调和油层出不穷,就连泔水桶也成了地沟油的发源地,废油脂摇身一变成为地沟油而粉墨登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欲来分一杯羹,被一些不法之徒送上了人们的餐桌,成了修行更深的害人精。人们再也不用筷子蘸着吃油了,而是能吃尽吃,一个三口之家,每月一桶九斤装的桶装油还不一定够,除了喝开水吃冰棒不用油外,其余是逢菜必炒。中餐馆里更是把各种烹调技法发挥到了极致,什么煎炒烹炸,什么爆烧溜炝,无不用油而至其极,几乎达到了无油不开宴的地步,中国人一夜之间变成了油桶。于是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充斥医院,大胖子小胖墩满街行走,成为下一批三高的候补人群。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经济在快马加鞭地往前超越,可人们的认识水平却没有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总是干出饱了口福损了健康的蠢事,这是何等悲哀的现实呀!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过犹不及,意思是任何事做得过了头就跟事情做得不到位一样,都是不对的。吃油也是一理,吃得过了量跟油量不够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既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吃得过多有害健康,吃的过少缺乏营养。因此油量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日用油量约为二十五克,即半两。为了自己的健康,吃油也要细水长流,只有少吃油,才能保健康,吃油过了量,健康没指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