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
张素宁
之一
鸟鸣元宵树 ,
雨落檐瓦声 。
窗远含宿雾 ,
花痴舞春风 。

之二
他年元宵夜 ,
月下相约人 。
今日怀思郎,
胸衫泪满襟。
之三
元宵佳节杨柳风,
家家门前挂红灯。
大街小巷孩童戏,
处处彩花爆竹声。

浅谈元宵节
文/他他
说起元宵节,十里风俗都是不同的。南方和北方也是不同的。南方人有着水乡的秀气,就连吃的也改了优雅的名字,叫汤圆。虽然做法不同,但馅还是如出一辙的。至于味儿,就淡了许多。
北方人的元宵节就和北方人一样。粗犷,豪迈,有时候直觉里多了一点可爱的粗鲁。所以元宵节的食物都懒得改名,直接叫元宵。
不管怎样,元宵节其寓意也就是团团圆圆,和和气气的意思。元宵节的热闹劲北方和南方也是基本相同的。
他们都会在元宵节这几天里举行灯会。尤其在南方,有什么灯谜,烟花,甚至作诗。所以,在古代,每一个元宵节里,都会写下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元宵节,更多意义上成了浪漫主义式的情人节。这点,古代章回小说里道尽了多少才子佳人的美事。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文字里也有写过。
北方的元宵节更多意义上是儿童节。老舍和巴金都写过。北方的小孩会在元宵前后挑着灯笼玩耍。那个时候,大街小巷到了晚上,都会远远的看见好多灯笼,在夜色中,显的美极了。而我知道的岭南,两广地区,小孩挑灯笼却是中秋节的那几天。这点和南方大部又是不同的。
而就北方而言,河北和山西是不同的,河南和西北五省也是不同的。而西北五省,也各有各的过节方式。甘肃人喜欢扭秧歌,舞龙,拜神庙,而陕西好多村庄都有灯笼会。所谓的灯笼会,也就和庙会差不多。而陕西的中部,关中也有很多风俗的。
在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关中文化最具神秘性和悠久性。其礼仪,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孔孟之乡。在关中。正月初七八一过,小孩的舅家就要给小孩送灯笼。一直送到小孩十二岁。十二岁在古代基本算成年。就不必送了。所以我们小时候,正月初七八一过。整天都在盼望中徘徊。等着舅舅送灯笼。那时候灯笼都很单调的。无非是那种圆形的灯笼,下面搞个挡板,用细竹子折成U行插在当板上。挡板上点蜡烛。我们把那种灯笼叫柿子灯笼,因为像柿子一样红。后来经济慢慢发展,灯笼纸的花样多了,纸也可以像扇子一样折叠。就有了可以折叠的西瓜灯笼,像牛粪一样的,我们当地人叫牛粪灯笼。到了新世纪,灯笼的图案也与时俱进,有喜洋洋图案的,奥特曼的,到后来的熊出没动物系列灯笼。现在的灯笼纸的确很少了。塑胶灯笼增多,五花八门,都可以安装电灯在里面。女儿出嫁第一年,娘家也要送灯笼的,一般都会送四方宫灯的。后来宫灯制作传承的断代衰落。现在都是大大的红色绒布大灯笼,就是山西乔家大院挂的那种。
可是,我是越来越觉得元宵节的味道越来越淡了。虽然经济发达了,可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多了苍白和无力。已经没有什么值得让人高兴的事了。已经很少有人做优雅的事了,多了宅男宅女,麻将客。
想想,真怀念那时候的元宵节。看社火,听秦腔,村村都有自乐班。人的心就想那时天上的云。对于一个中年人,我的元宵节里更多的是思考和感怀,如果我还有一个颗童心。那么,我想,我的元宵节也是圆满的。

元宵夜
文/平安
元宵佳节月儿圆,
灯火辉煌夜阑珊。
社火秧歌喜庆闹,
烟花璀璨不夜天。

庆元宵
文/平安
锣鼓喧天举国欢,
火树银花不夜天。
圆月一轮照大地,
阖家欢乐庆团圆。

元宵节
文/平安
喜迎元宵佳节到,
神州大地齐欢笑。
国泰民安艳阳天,
复兴梦圆中华耀。
南乡子. 闹元宵
文/平安
喜庆元宵,
莺歌燕舞乐逍遥。
火树银花祥气绕。
元宵闹,
喜地欢天鸿运到。

牛年“春”之说
沈静
春,是一年的开始;春,是小草重生的日子;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都是古代诗人对春天的描述,字里行间透出对春的喜爱之情。
当春风吹向户外,便有“门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暖水鸭先知”的美景出现,当春风吹向江南,便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春雨撒向地面,便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慰之言。
春天来了,人易范春困,所以有“春梦”一说,“春暖花开”、“春华秋实”、“四季如春”、“春心荡漾”、“春雨如油”、“一年之季在于春”,都表现了现代人对春的感触或赞美。“春节”更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四季当中没有“夏节”、“秋节”、“冬节”,唯有“春节”,所以可见春的独特性。
如果用比较富有哲学的词来形容春的话,我认为“美好”、“先驱”、“重生”这几个词适合。而牛年的春天必将更加牛气冲天,春光灿烂到病毒全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