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文/赵俊时
腊八一过,年的脚步渐渐近了,小学生领了奖状涌出校门,像一群出笼的小鸟,整个天空都属于他们。在外打工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裹得严严实实,怀揣满满的收获纷纷赶向车站,恨不得一脚跨进门槛,抱起小儿子美美亲上一口,当然更想亲的还是半年没有见过面的娃他妈。 腊月二十三祭过灶王爷,年味更加浓了,太阳似乎懂得人心,暖暖的晒着,正是办年货的好时日。大一点的孩子闹着问大人要新衣,小一点的孩子闹着问大人要鞭炮,还是那种地上响一声天上响一声的天地炮,只有娃他妈啥也不要,疼爱地看着孩子们闹,默不作声地做豆腐蒸花馍炸麻糖,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他爸更是个大忙人,天天骑着摩托往街上跑,天天往家置办东西,衣服鞋帽是重头戏,各种蔬菜不能少,鸡鸭鱼肉弄一点儿,烟酒糖茶捎人人爱,灯笼鞭炮是个宝。东西一直置办到除夕,两口坐下一盘算,还差年画和几样儿调料面儿,害得他爸又上了一趟街。
那时候街上啥都有卖的,唯独没有卖对联的,但对联却是非贴不可,红红的两缕儿贴在大门两边,顿时就有了过年的味儿。对联没得卖,就买红纸写,两毛钱一张随便买,隔壁二叔是写对联的好手,毛笔字写得行云流水,每到腊月月尽,二叔就早早地准备了笔墨,摆上一张方桌,为村里人写对联是二叔约定俗成的营生,二叔也不推辞。早饭之后,村里三三两两地有人来写对联。红纸卷成筒,展开来稍不注意就复了原,好不容易展开来裁成条状定好字距,二叔便把花镜架到鼻梁上,饱蘸浓墨写起来。门对是“一年美景随春到,万里财源顺意来”,或者是“门前绿水声声笑,屋后青山步步高”。每写成一副,就迎来一片赞叹声,随即有人拿去压在场院上晾干墨迹。明柱上写成“院满春光春满院,门盈喜报喜盈门”,这副对联有意思,顺念倒念一个样,二叔说这是一副回文联。牛圈写的是“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灶王爷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过年时,光靠对联渲染气氛是不够的,屋里屋外还要贴上许多小条子,小条子贴到那里喜气就带到那里。梯子上是“步步高升”,横梁上是“五谷丰登”,风箱上是“风如雷吼”,锅沿上是“人口兴旺”,灯墙上是“小心灯火”,炕头上是“身体安康”,果树上是“硕果累累”,水瓮上是“清水满缸”,照壁上是“出门见喜”,牛槽上是“槽头兴旺”。
王二穷得叮当响,靠着养牛发了家,特此让二叔写了一副“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的对联贴在大门上,作为自己勤劳致富的精彩总结。生华叔和儿子不锅(不锅:不团结),在老屋里支起锅灶另立中央,让二叔写了一副算不上对联的对联,上联是“没有压迫没剥削”,下联是“自由劳动多快活”。这副对联算是对儿子的血泪控诉和无情的讨伐,儿子看了气得干瞪眼,初一晚上偷偷地把对联撕了。二奎叔不识字,是个好逗之人,拿的红纸又少,写过两幅对联后只剩下一个小条子,二奎就对二叔说:“那就写个出门见喜吧!我回家贴在照壁墙上。”。二叔怪怪的一笑,就把条子写了。正月初二,二奎的外甥来拜年,看见照壁墙上贴的是“出门见鬼”,就把这一惊人发现告诉二奎,二奎哈哈笑道:“志杰这个家伙三!欺我不识字,看我见了他不剥了他的皮!”。二叔叫志杰,过了年,二奎早把剥二叔的皮这事忘到瓢儿背后去了。
腊月月尽的下半天,院子早已经打扫干净,年画和对联早已经贴好,大红灯笼已经高高地挂起来,孩子们也已经换上了节日的新衣裳,叽叽喳喳的在院子跑来跑去,脸蛋像熟透的红苹果,完全一个欢度新年的气氛。年货办得停停当当,宁穷一年,不穷一天,各种食材应有尽有,厨房里滋啦滋啦的煎鱼的声音和叮叮当当餐具碰撞的声音裹着油气烟气香气一齐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真的是要过年啦!
除夕晚上这顿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饺子,凉菜,饮料,啤酒,辣酒应有尽有。大人小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围了一桌子,说着,笑着,吃着,喝着,欢欢喜喜,团团圆圆,脸上带着笑,心理带着甜。大电视里新年晚会演着,门外的大红灯笼亮着,远处不时传来“吱——叭”焰火带炮的响声,这是会玩的孩子在预祝新年的钟声了。农村人在除夕晚上是不讲究早睡的,巧叫的叫守岁,笨叫的叫熬年,新年的钟声终于敲响,这时千家万户一起行动,点燃最能渲染节日气氛的鞭炮焰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炮皮纷飞,硝烟弥漫,钻进鼻子里还带有一股特殊的香味。焰火直冲云天,炸出火树银花,映红了小山村的上空。整个小山村顿时沸腾了,疯狂了,陶醉了!这是沉睡的火山迸发,这是压抑的情绪宣泄,这是辞旧迎新的最高形式。
大年初一,早早地就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出来闹腾,有了孩子,就有了生气,孩子们是新年的第一群报春鸟。他们穿着崭新的衣服,不论哪一个的衣袋都是圆圆的憋着,伸手一摸,准会摸出糖果花生瓜子鞭炮打火机甚或压岁钱之类的东西,这是孩子们的私有财产,容不得任何人染指。你若伸手去掏,必定手捂口袋嗷嗷叫着弯下腰去,护宝似的护着。除夕夜,大人们睡得晚起得早,一觉醒来,年就算过了。地上新鲜的炮皮红红的摊着,记录者昨夜的热烈与喧嚣。渐渐的有炊烟升起,不一会就听到:“蛋儿--,快回家吃饭啰--!”,可蛋儿早不知什么时候玩得没有了踪影。
大年初二,有人要拜年了,小镇上慢慢的有人活动起来,摆摊的把水果、儿童玩具和包装精美的礼品摆在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有人买走一些。这些人有骑摩托的,有开小车的,买了东西后奔赴各自要去的地方。有外甥拜舅的,有侄子拜叔的,还有小两口回门的。主人看见有人走近自家门口,凭印象也能知道是谁来了,便远远的迎上嘴上客气着“来就来呗!谁让你拿东西来着!”所归说,但还是把东西接到了手上,相互问候着说笑着客气着,把客人迎进家里,先是果盘糖茶前奏接待,后是丰盛的饭食盛情款待,席间边吃边谈,去年成绩,新年打算,轶闻趣事,家长里短,皆成谈资,效果是宾主尽欢,一团和气,皆大欢喜。初六往前基本上就是拜年这一主题,你提着东西到我家来,我提着东西到他家去,东西是不需要自己买的,都是东家倒西家,南家倒北家,还是那些东西,倒来倒去,即联络了感情,又节省了财礼,何乐而不为!
初六开始,回家过年的人陆陆续续离开家乡,各厂矿各企事业单位,各部各门,各行各业都要开始运转,大中专中小学校要开学,家里呆不得呀!元宵节一过,年就真的过完啦,村里一下子走空了,“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又成了村里的主宰。
从年前匆匆回家,到节后匆匆离开,就为了一个团圆,该见的人见了,该说的话说了,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该玩的玩了,该乐的乐了,该办的办了,心花怒放了,心满意足了,这就是过年的真谛!日月明灭,岁月轮回,年年岁岁,该走的已经走了,该来的依然来着,每个人都只是时空长河的匆匆过客,只为了心中那个梦想,那个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