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传播茶文化,我一直在路上。
——胥佳
弘扬和传播茶文化,我一直在路上。
——胥佳
2021年2月5日晚上8点,第四十九期“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阅读分享会,我们有幸邀请到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的胥佳老师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茶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带我们走进茶文化盛宴。
主持人张苹华老师致开场词:
茶城人民提起茶都有一种幸福的自豪感。中国被誉为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人工栽培茶树、最早加工茶叶、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普洱”一城因茶而闻名,也因茶而发展的城市!尤其我们的野生大茶树、野生茶林,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这是祖先和大自然对普洱人民的馈赠。
关于茶最早的记载是出自《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带荼而解之”。“荼”:在《诗经·尔雅》中解释:槚指苦荼,作注时附加了一句:“早取为茶,晚取为茗。”真正把“茶”、“泡茶”、“品茶”升格为高雅艺术的人是唐代的陆羽,他被称为“茶祖”,且创作了《茶经》。到了宋代,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称为宋人的“四艺”,是当时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茶兴于唐,盛于宋”,到清代广泛转向民间,深入市井,走向世俗,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胥佳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开场后,胥佳老师以一则短篇演讲引发教育思考:在获取知识信息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短篇演讲者指出: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并非是那些考试重点,而是有文化的教育。现今老师们教授众多的考试技巧,千人一面式的教育,导致学生们写的文章都千篇一律,看似闪闪发光的文章,但细看却是假星星。知识背后是文化的内涵,只有真正享受过文化教育,人生才可以一闪一闪亮晶晶。
胥佳老师讲座内容提要:
一、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文化赋予了茶的灵魂
三、茶文化的核心—茶道
四、茶文化的基石—礼仪
通过介绍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孙忠焕老先生及其著作,胥佳老师带我们走进茶世界,感受茶魅力。
一、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一条从老祖宗那里流来又流向未来的河。
中华文明已有5000多年历史,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孔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等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茶,贯穿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最悠远的一种文化现象。茶与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茶”。
茶,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下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茶为景的开幕式。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
——钱穆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魂。
茶之“和”,是沟通世界构建友谊的桥梁,具中国气度。200年前,首批中国茶农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巴西种茶授艺。远隔重洋,也未阻止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进程。
茶,是礼仪的使者。一杯茶浸润着文明、礼仪、尊重、平等、和谐。以茶为礼,堪称中国“礼仪之邦”的“活化石”!
茶,自始至终践行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其中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自我的和谐。
二、文化赋予了茶的灵魂
诗词、绘画、书法、歌舞、工艺等文化形态,茶园、采制、茶品、环境、品饮,都使得茶有了自己的灵魂。
1、茶入诗书——茶道文学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培新茶》
苏东坡
仙山灵草湿行云,
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
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道文学
理论、框架及研究设想
茶道与文学的审美趣味:比如茶尚清饮文学亦有清、浊之分;饮茶宜静而文学创作也需远离尘嚣;饮茶是文人雅事而文学也需不入凡俗;
茶道与文学的文化内涵:禅茶一味与宗教文学,茶与文学都与宗教、神仙、礼俗等各种社会现象紧密关联,早在魏晋时期茶与宗教神仙就已初步交融、魏晋游仙诗更是声名鹊起;
茶道与文学的民族精神:同是饮茶中国与国外大不相同,茶礼的叠加与简化、清饮与混饮、老庄与儒佛三教及西方价值观;
茶道与文学的人伦修养:茶品、文品、人品,文如其人、茶如其人,修心与做人,以茶示俭:文人尚茶常以茶示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等思想, 就是儒家“尚仁贵中”等基本思想在饮茶中的反映。
每种文学作品里几乎都留下了涉茶名篇:
神话:神农中毒,遇茶而解,出自《三五历纪》载《太平广记》。
传说:名茶都有各种传说故事流传,龙井茶的传说等。赋:司马相如、杨雄
诗歌:最丰富的茶文学土壤,李白、杜甫均有名篇流传
词、曲:宋词和元曲中不乏茶的踪影
小说:中外小说中均有茶,《红楼梦》
文学理论作品:诗话、词话、笔记中的茶
构建茶道与文学的立体研究网络:
以文学分体为纬
以历史时序为经
以思想理论为纲
深入茶道与文学的断代和分体研究:
汉魏文学与茶道
唐宋文学与茶道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唐.李白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一至七字诗——茶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林语堂先生被称为最会生活的男人,他曾说过:“中国人只要有一把茶壶,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开——人在草木间,达到天人合一之境,茶道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
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生命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
因慢而美
或三五知己,或一人独坐,不急不缓地煮水、温杯、落茶,水被缓缓地浇在茶叶上,顷刻间茶叶翻涌。待茶汤逐渐成形,茶味散漫一室,悠然自得。
在生活的洪流中,不如慢下来,煮一壶好水,泡一杯好茶,让心伴着壶里的茶叶一点一点安静下来,从嘈杂的生活里抽离出来。
蒋勋先生曾说:“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有茶,就有了慢的理由,有了美的氛围。时光落在一杯茶里,焦躁得到治愈,疲惫得到安放。
王旭烽说:“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2、茶入书画——《宫乐图》
《惠山茶会图》清雅闲适,崇尚自然
3、茶入歌舞——《挑担茶叶上北京》、《古丈茶歌》、《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以茶之名》、《人走茶不凉》
4、茶入工艺——茶器为代表
茶文化沟通世界,提升中国软势力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国家“硬实力”的直接较量,更体现在以精神文明建设引领的国家“软实力”的深度角逐。
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中国梦进程
茶文化不仅是传统的保护者,道德法则的维护者,而且是智慧的传播者,健康的引导者,人们生活的教育者。
三、茶文化的核心—茶道
道: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
“茶道”之解——“仁着见仁、智者见智”。
“茶道”的确立,陆羽功不可没。早在一千多年前,在他所撰写的世界最早的茶学专著《茶经》里,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的茶道理念,编制茶礼,赋予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
“中国茶道”不仅包揽种茶,采茶、制茶、藏茶、泡茶,等科学的技术标准;更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即: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茶饮技术。
四、茶文化的基石——礼仪
茶礼仪的特征:敬、静、净、精
下图为:胥佳老师和父母、女儿、朋友同坐一席,在茶香中,沉浸在极致的美好时光。
敬,是礼的核心。以礼相待就是以恭敬谦让的方式与人交往,人与人和平共处,互敬友爱。
净,是基本要求。其一,茶、器、水、境洁净。其二,表达敬重、诚挚情感的要素。其三,饮茶者清,事茶者洁。必须以敬重、认真、诚恳的态度去实践。
静,能生慧。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精”,贯穿茶事活动的整个过程。
知茶,修身养性真君子
达礼,博古通今和天下
中国茶,香世界
茶承载中国文化的强大基因,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
最后胥佳老师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弘扬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共同推进世界茶业发展,谱写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新篇章。
让我们以茶为媒,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位华夏子民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老师们分享今日分享会所感所悟:
杨烁副局长分享:
忻悦:胥老师用优美疏朗的语言,为我们梳理了茶与文化的脉络,在短短一小时里,让我们感受到了“茶亦醉人何必酒”的浪漫情怀。
感恩:能出生在“世界茶源”茶城普洱,切身感受到独特的茶源文化魅力,是天赐,是馈赠。“茶之源,道之始”,道是茶马古道,也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浸润:一杯好茶是每一片树叶共同浸润、共同释放生命潜质的结果,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为师者,更要向茶问道,用耐心倾注知识,用爱心浸润灵魂,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灵、美、雅。
李晓琨老师分享:胥佳老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优雅大方且知识广博,能够融茶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架,令人倍加欣赏。现今部编版的教材,特别重视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专题教学,作为教育者,今后可以以茶为线索,融进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学生们将收获巨大。最后想分享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 》送给书友们: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徐群老师分享:思茅区第四小学是一所“茶香伴书香”的校园。思茅四小的马校长是我的同学,我记得她在四小做了三本校本教材,分别是《走进石斛》、《茶读本》和《咖啡时光》,马校一直在认真用心地去做好这件事。四小的小朋友们很幸福,因为四小的茶室、咖啡室的教室和设备都很完善,他们从小能在文化的熏陶下幸福成长。若其他学校的校长也能够大力弘扬和传播普洱的茶文化,那么普洱的名片一定会打得更亮、更响。
吕柯瑶同学分享:“腹有诗书气自华。”何止“腹有诗书”气才自华,胥老师每天都生活在茶香里,也是气质不寻常的,就像这样看过去,都感觉温文儒雅,那种温柔的感觉就瞬间涌在心头。我也学过茶艺,但是我并没有坚持到底,在学的这段时间,感觉自己的气质都有点不一样了。也是很遗憾才能听到后半段,没能够听完全,如果还有机会的话,胥老师再来讲,我也再来听,听一个完整版的茶文化。最后我想送给胥老师一句诗:“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其他书友各抒己见:
最后张苹华老师进行总结:
茶与琴棋书画一起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食粮,这是一种修养、一种人格、一种境界,尤其是爱读书的读书人,在俗世缠身的世俗生活中也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追求,把琴棋书画发展成从器而道的精神史,从生命的内在意义来说,“一秒钟”和“一千年”都一样重要。而“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描写的钟鸣鼎食、诗礼簪缨是茶文化,其中幽雅的茶事更显富贵之家的雍容华贵。
诚想,当我们坐在一间茶室喝茶的时候,在举起酌饮那一刻,即是一种超越、一种永恒。茶道追求万物的和谐、平衡、统一,这种宁静的深思状态,应该是现代人爱茶的一个原因吧,而我对茶道,是仰之,幕之……
“茶艺”是茶和艺术融为一体的人类典范,通过茶艺,茶道可以修正道德价值尺度,可以净化世俗的身心,更可以成为现代人对抗野蛮,对抗低俗的一剂良药。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生如茶,或浓或淡,都要细细品味,就像品味那漫漫人生。
让我们在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那蓦然回首中,感悟人生真谛。
作者:文/张苹华 薛 睿 图/朱迪吉
责编: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