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种人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董希俭老师
文/董桂珍 诵/新心民敏 颖子
他一生做的事很小,却一如既往地做了四十年;他一生淡泊,却像春风吹开了孩子们心中的懵懂;他无声无息,这世界却记得他曾经来过。一一这是我对父亲的评价,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一题记
前几天偶然从网上读到一首诗,是他的学生写的,我很感动,遂收录如下:

三尺讲台
——怀念我的董希俭老师 作者/宋任升
三尺讲台/不大/却让您耕耘了一生/我不知道您要收获什么/却看到了/您的付出是以教育命名
一个村子/很小/整个学校全由您一个人支撑/望着一张张渴望的脸/您谆谆教诲/把阳光雨露充盈
三尺讲台/不小/您收获了/桃李满天的师生情/平凡的人生/是为了/让朦胧的心灵觉醒/知识改变命运/人们将您的大名/铭记心中
这个村子/不大/所有的孩子/都感激您的园丁恩情/全村人说起/没有人不恭/天堂的恩/您永远是我心中的启明
——致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献给我天堂的恩师

其实,父亲已经去世十三年了,他离开工作岗位也有二十七年,而人们仍在深情地怀念着他,可见他的影响之深远。父亲生前的大多时间里在后崔村工作,是那个小学的校长,兼为主教师。
当时店子公社教育的格局是三十八个自然村,村村有学校。教师的来源有三个渠道:极少数的正规师范毕业生,他们都是学识和品德特优秀的精英,因为当时师范招生极少,能考上的实属凤毛麟角;较多的是速师班毕业生,当时广大农村识字的人很少,响应中央扫盲的号召,急需人才,于是有一部分人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走上教师的岗位;还有广大的民办教师——只要读过几年书的人就可以去教不识字的人。这里面素质学识最高的就是正规师范生,他们被安排在较落后偏远的村里,就像撒下一颗火种,让他们去照亮周围的黑暗。

当时一个村子里也就是十来个学生,他们不同的年龄,上不同的年级,而村子里的老师通常就是一位或者两位。当时的学校也极其简陋:小村庄里就只有一间或两间教室,容纳五个年级的学生,实行复式教学;还有一间全能房,兼有办公室、卧室、厨房、接待室等各种功能。老师负责教学和学校里所有的事务,二十四小时在校,只有星期天回家一趟拿伙食,当时叫“背干粮”,真正的以校为家。没有人去查岗,也没有人去督促,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刻也不放松。可以说,就是他们支撑起了当时基础教育的天空,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
父亲生于1937年,卒于2007年,享年七十岁。他师范毕业后被派往即墨市工作,后来响应“哪里来,哪里去”的号召,回到家乡,被分派到后崔村教书。村子很小,只有三四十户人家,二百左右的人口,连大带小十几个孩子,校舍破旧。他就在那两间破旧的教室里,轮流给至少三四个年级的孩子教书。同一个班上,他让这一级孩子朝东,那一级孩子面西,他给这一级讲完作业,再去给那一级讲授新课程,他来回不停的转换着角色,真是忙得晕头转向。

他还要承担学校的所有的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自炊。工作虽然忙碌,生活也很艰苦,但我的父亲任劳任怨,总是乐呵呵的;对于淘气的孩子,他也极有耐心,总是不厌其烦的教育指导。他似乎有种魔力,无论多么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他手下,都变得知书达理,积极上进。我觉得这与他的人格魅力有极大的关系。
父亲呀,您就是孩子们心中的一盏明灯,您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播种人!
父亲出生在耕读世家,接受了极好的家庭熏陶和极优秀的学识教养,他的品德堪称一流。这样的老师,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用爱心、耐心把知识播进了孩子的心里,他用良好的品德,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让那些祖辈文盲的孩子都带着光明上路,走出了村子,走出了人生的精彩。他的学生很多品学兼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勤奋地工作,并做出了较大的成就。

我们家离父亲教书的村子有三里路,但他每周只回家一次,他说学校里离了他不行。八二年分下责任田后,家里的地种不了,母亲没白没黑的干活,孩子们也吃不上热乎饭,他都没有多回家一趟。不是父亲不爱这个家呀,是他心中有坚如磐石的信念和不可超越的责任。
在别的村子里教书,能不能住得下,呆得长,能不能工作得愉快,完全取决于村民对你的态度,这态度首先来源于老师的人品。父亲仁爱、厚道、宽容、大度,深得百姓爱戴。他在那个村子教书,前后有三十几年的时间,村民们完全把他当成了自家人,这个村里前前后后三十几年的孩子,都受过他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改善着整个村庄的风貌,是他影响了全村人的性格和精神。父亲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整个村子的光明,照亮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父亲敬业执着,教育有方,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姐妹几个,两个姐姐当年在中考的时候都考了全县第一名,老大高考还是山东省文科的第三名。父亲的付出,既照亮了那个村庄,也为自己树立起一座丰碑。父亲虽离开我们这么多年,但人们还是在互相传颂着他的故事。
父亲呀,您既像一颗火种,又像树立在人们心中一座不杇的丰碑!
父亲生前就是这样地工作,学生送走一茬又一茬,在这个比较落后的村子里,孩子们竟然都念了书,识了字,有了文化。他们有些长出翅膀飞得很高很远,而我的父亲还是在那个小学校里,奉献着自己的学识,削损着自己的年华。几十年如一日,青丝变白发;早起的风露,晚睡的灯火,熬老了他的容颜。
不管斗转星移,不论世事变化,他永远不变的是对教育的执着与忠诚。他一生做的事很小,却一如既往的做了四十年;他一生淡泊,却像春风吹开了孩子们心中的懵懂;他无声无息,这个世界却记得他曾经来过。

父亲以一流的学识和一流的品格,在这所学校前后教书近四十年,是您的幸运还是不幸?但我知道,您本身就是孩子们生命里的大幸,您教育影响这个小村庄的孩子近四十年,您的启蒙点亮了他们的心灯,他们的生命便有了光明;您的品德树立了他们的楷模,他们的生命便有了依托。您的头上没有任何权力和荣誉的光环,但却在百姓心中树立起永不磨灭的丰碑。
父亲呀,您的付出,孩子们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感谢这个世界依然深情地怀念着您!亲爱的父亲,天堂有知,您应倍感欣慰,您出色的完成了您的使命,您渡化了许许多多蒙昧的灵魂,您成就了世间最大的慈悲。
亲爱的父亲,请安息。
本文作者:董桂珍,山东省博兴县店子镇中学语文教师,滨州市作协会员,滨州市优秀教师,“千乗英才”博兴名师,博兴县教学能手,长期坚持用下水文引领学生写作,出版专辑《那些日子,我们一起走过》,笃奉:用心教书,用爱生活。
文中文作者:宋任升,网名闲情醉笔,60后,山东滨州人,暂居青岛;一个热衷文学又不失农民身份的城市打工者;现任采菊文苑网络平台现代诗部秘书长及文学总顾问,并兼多个网络平台的文学评审及领导;常有作品在网媒和纸媒发表,并在不同网络平台的征文活动中多次获奖;热爱生活,愿用一颗感恩的心,与有正能量的人为伍,一起学习,娱乐,陶冶情操!
主播简介:赵新民( 新心民敏 ),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 ,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运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二级演员 ,曾担任过话剧 《雷雨》中的周萍,《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童阿男 ,《灵与肉》中的拳王却利等二十多个剧目的主要演员 ,喜欢诵读 ,愿用声音传送真善美 传递正能量 。现特邀担任《现代诗歌传媒》平台朗诵团团长兼主播 (华人文艺联盟) 《栆都诗社》朗诵嘉宾。
主播简介:曹瑛(颖子),静静的做自己,让声音走近你!全民阅读山西太原阅读会副主席。诗情雨墨文化网络传媒首届朗诵部部长。应邀多家网络平台特约金牌主播。有诗人如此评论颖子老师,“当别人还在寻找诗意的时候,她已经把自己活成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