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原 创 首 发

年 味
(散 文)
--侯振宇--
“孩童盼过年,成人怕度月”,这是我曾写过的诗句,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童年为啥喜欢过年,首先是吃年饭,其次是换新衣,再是压岁钱,更是放鞭炮,又是走亲戚。
过了腊八,离年一杈把。北方农村天寒地冻,没有多少农活可干,学校放了寒假,外出人都往家里赶,一家老小期盼团圆。生活条件好的开始杀猪宰羊,肉留够过年的,其余拿到镇上卖了,换成钱再买布匹针头线脑,准备压岁线和开学学杂费。猪叫人喊,生火烧水,大人小孩围观。杀猪要的不仅是胆量还是个技术活,稳、准、狠、快,一刀从脖子斜插进心脏,养猪的怕听猪叫,躲在家里,鲜血喷到盆里,后腿开口插一根捅条,用嘴吹气,猪的四个蹄子蹬直,全身如同气球般滚圆。前后腿抬进烧好的热水锅烫毛,用瓦形钢刮子一刮,黑白分明,热气蒸腾中猪毛褪的干干净净。抬起将猪两后腿吊在横杠的挂钩上,从胸腔向上一刀,把内脏拉出,老把式把冒热气的猪包肚板油吸进自己的嘴里,头蹄分解,肉分成两扇子。
杀猪菜,部分血内脏猪尾巴一锅煮,配白菜豆腐粉条土豆一锅熬,小米捞饭,条件好的是黄米捞饭,没吃过大米的把大米饭叫白虫虫,饭上扣莱,鼓堆堆的大老碗,碗比小孩子头还大,别看年龄小饭量可不小。这是年饭的预演。
滚碾子推磨,压年糕推白面做豆腐,蒸年糕蒸白馍,蒸馍有自己吃的,往往加白玉米面,走亲戚的年馍是纯白面,馍蒸的要张口,上边再搞上红点点,也有蒸花馍、蒸油馅的,尝味的只能是家里长辈,检验馍蒸的好不好。

炸油馍,油炸炸,馍花、炸油饼。所有煎、炸、蒸、煮、炖的准备过年的食物都放在竹笼自然冰箱里或凉窑里边不同的大缸里。
三十早上油炸糕大烩菜,担水的把缸担满,择菜的剥蒜的,每个人眼里都有活。吃的高潮是除夕夜的年圆饭。洒水扫院,贴对联、粘窗花、挂灯笼、垒火塔,满院子红红火火,整个院子的肉香,那年月谁家也别想偷着吃,肉香屁臭,清清楚楚;现在的肉猪生长期短,还有喂养过程的各式各样的添加剂追肥办法,还有吃的多了,闻不来气味了。天慢慢黑了,大人说吃饭了,鞭炮齐鸣,灯笼火塔点亮,直到元宵节过后。窑洞里热气腾腾,炕桌上一寸见方的红烧肉,猪肉撬板粉,红烧兔块,清蒸羊肉,香酥鸡,蒜拌猪头肉,油炸花生米,拼三鲜,七碟子八碗,就是没有鱼,嫌鱼有刺有腥味不习惯,米酒烧酒,过年时长幼无秩,有说有笑,大人说“今年过个肥年“

孩子们馋的已急不可耐,早已动起碗筷,吃饱了又跑出去放鞭炮戏耍蹦跶。
初一早上起来,先给自己家的长辈拜年,粉汤水饺已经做好,吃完了再给村子邻里长辈拜年。
村子组织秧歌队,唢呐腰鼓吹吹打打,走村串户,增加节日气氛,走到谁家渴了喝饿了吃,不分你我如同一家。
在姊妹们多的家庭,新年穿新衣是比较难的事情,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裤子接圈圈,能穿上新里新面新棉花的三新棉衣更是难上加难。三十晚上把新衣服放在枕头边,初一早上第一个起来穿上新衣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更是显摆自己的新衣服。
压岁钱。那时候压岁钱,面值小的是几角,大的也就一两元,舍不得买糖吃,攒着买铅笔橡皮旋笔刀,各自有各自藏秘的办法。

玩耍嘻闹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不同的是那时候玩很原始很简陋,都是自己动脑子自制的玩具,材料要收集积累,工具不全,制作的时间之长之难可想而知,有时还得偷偷制作,被大人发现了不仅吼骂甚至毁坏。跳绳,鸡毛毽,打毛猴,滚铁环,沙包,羊腿骨,扇烟盒三角,技术含量高的,材料难以弄全的是冰车。陕北的冬天,真正是冰天雪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红日分外妖娆“。这种神奇的景象,只有在黄土高原才能看到,因为高原水土流失,形成沟壑纵横,但山顶高度都差不多,站在山顶,如腊象列阵似玉马奔腾。山泉形成冰挂,河冰如床,滑冰要冰刀,对农村孩子来说连想都不最想,小的玩冰车,大一点在两个板上钉上铁丝挷在脚上,手里两根棍子端钉上铁钉,站着滑,既不是冰刀,又不是冰车,如同滑雪板的缩小板,下午印水上来,跌倒了一身水,一会结成硬邦邦冰衣裤,吓的不敢回家。
最高兴的是放鞭炮,还用自行车链子制成枪,把火柴头或剥开鞭炮倒出火药装在枪里打,玩的是自己的技能。
走亲戚。生活越苦叫,人与人感情越真诚,生活越好人却越疏远,同处一幢楼住对门不知是干啥的姓甚名谁,亲戚有用了联系,用过了如同路人。现在学习西方聚餐AA制。亲姑姑假姨姨几乎没有来往,父母在姊妹一年还能见个面,父母不在了成了亲戚,来往的少了,电话也越来越少了。

过去年正月出门走亲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节,丈人家,外婆 家,姑姑姨姨家,姊妹们有序分头,穿的整整齐齐,带上年馍酒水翻山越岭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挡不住走亲戚的脚步,而且大人告诉孩子你是代表全家去拜年,要懂礼貌,要有家教。孩子如同大使复命,明显的懂事了长大了,沟通了信息,加深了感情,传承了家风。
最受重视的两门亲戚,一个是初二新女婿上门拜丈人,二是去舅舅家进门滚滚的米酒热炕上坐,驱驱寒,炒南瓜子花生多种油炸食品摆上桌,垫垫饥,羊肉饸饹一大碗,中午有宴席,长辈及与客人年相仿的陪客,招呼吃好喝好,有的想方没法把新女婿灌醉看洋相。

孩童欢过年,心里想着吃穿玩,也在学习中长大,懂得任何东西来之不易,知道感恩。成人怕度月,一家不知一家难,何况年龄大的人过年不仅老一岁,而且过年就是过难,平衡照顾方方面面各家各户家庭每个成员,吃饭穿衣亮家当,更是一种年文化。
这种年文化越来越远了,外卖快递下馆子进酒店电话视频,如同走过程,年味是商家活跃的黄金段,是媒体商品广告頻播的收获季,孩子们的玩具成堆,过后没有记忆也不知道珍惜,年味成了老年人的回忆,年轻人的负担,肚皮撑鼓了,人情淡化了,过年成了旅游长假。城镇化背包族,故乡在何方,乡愁是什么。中国年的传统文化逐步向商业化潜移默化,年味的尊老敬老,邻里互敬的真情逐渐向经济利益核心靠拢。
对过年的企盼渴望不见了,味道没有了或者变味了!我心中的年味越老越悠长,故乡,父母,亲人犹如在身旁,浮现出窑洞热气腾腾的一幕,家乡的年味在回忆里依然飘香!

作家简介:侯振宇现居北京,男,现年62岁,研究生学历。插队四年,从事金融工作近四十年。现为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书协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书协会员。出版散文诗歌集《律动足迹》,诗歌散文在《陕西日报》,《中行职工报》,《金融时报》刊登,书法在中行系统两次获得三等奖,书法作品曾在《书画频道》展播。

雪莲,重庆江津人。重庆市播音主持协会会员,重庆市音协会员。爱好唱歌和朗诵,希望通过自己的朗诵与大家分享更多美文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