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严的“故事”之十二

那个年月中小学的“社会实践”
一一儿时难忘的记忆(八)
发生在上世纪中叶的“文革”运动已过去40多年,但那个阶段的很多经历却给每一位亲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前,基础教育实行小学五年,初、高中各两年的九年义务学制,教学活动除课堂书本教育外,还附加有课外“学工”“学农”劳动。当时课外劳动是每个学校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记得在我的小学阶段,小学生们会在学校的校办工厂里参加简单的学工劳动。我所在的小学也有一个不大的校办工厂,说是工厂实际也就是一个操作间罢了。也许是考虑到学生智力发育的因素吧,学工的内容比较简单,如在机器上加工制作绕缝纫机线的牛皮纸卷或糊火柴盒之类。这些学工内容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周各班轮流参加一次,“上课”时有专门的工人师傅和老师共同管理,以防操作机器设备时发生意外。到了中学,学工的内容相比小学就复杂多了,各校有专门指定的对口学工企业,企业也在学校设有“工宣队”。我当时所在中学的对口学工单位是一家市属灯泡生产企业。学工期间,同学们被集体带到工厂的车间,做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比如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调配生产玻璃的原料或在动力车间干一些倒运燃料的工作,有时也会被安排在成品车间做灯具包装入库的工作。
学农劳动相比学工来讲,那就辛苦多了。当时初中阶段,各校会有一定的学农劳动穿插教学计划之中。当年,我所在的初中共六个班级,周一至周六正好按天轮流,每轮到我们班时,大家就得起个大早,带上午饭,徒步翻山越岭到十几公里以外的近郊农村,帮生产队清理地里的垃圾或干一些相对较轻的农活。干活间隙,有时带队的老师还会在田间地头结合农作物或病虫害,现场讲解自然课中涉及到的一些农业知识。记得有一次带队老师从地里挖出一条白白胖胖的“地老虎”幼虫,用小树棍夹着对着虫子“张牙舞爪”的两只大蝥,会声会色地讲起“地老虎”等害虫的种类及对农作物的危害与影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看,对老师的“现身说法”印象极深。那年月条件差,每回学农,大家都十分辛苦,为了三个多小时的劳动,来回走路四个多小时。饿了只能于午间坐在田间地头吃上自己所带的饭食,渴了喝口村头的泉水。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只能带一个杂粮馍对付了事,好在当时要好的同学之间会相互关照,到也没觉着什么。
学工也好,学农也罢,对当时的学生来讲的确是个很好的社会实践,大家从劳动中体会艰辛,品尝生活的不易,更多的则是通过课外的实践,认识了自然,了解了社会,为日后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21.1.14.于兰州

作者简介: 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中华诗歌联合会中原文学社编辑部
本期编辑:追梦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