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阿健的风雨三十年——记巴州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周阿健
缯衫呢衣创业艰 胸有远志气自昂
周阿健,197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高中毕业后当过学徒,钳工,也卖过汽车配件。1989年,19岁的他看到亲戚们说新疆比较落后,做生意机会比较多,就从村委会里开出介绍信,带了1000来块钱,先到了上海,再乘火车一路风尘仆仆地向西出发,经过吐鲁番最后落脚到了新疆库尔勒。
浙商阿健的风雨三十年——记巴州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周阿健
刚到时周阿健就在市区外围的东方红饭店住着,后来又住进了市中心的塔里木饭店,那个时代,这两个地方在库尔勒都算是地标性建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周阿健发现当地居民的服装仍是比较土气的,就决定从服饰开始创业。于是,委托老家的亲戚去温州、江苏、广州等地的批发市场批发、发货。他则四处寻找销售场地,由于当时的百货公司、国营商场经营管理人员看不起个体户,四处碰壁,最后在瑞丰商场二楼租了两节柜台,租金一个月三百元,等货到了吐鲁番火车站,他再乘坐大班车去大河沿库房提货,货物就放在大班车顶的货架上,一个来回需要一天一夜才能运回。
但丰厚的利润还是让阿健兴奋不已,有些好看的衬衣七块钱进的,一件卖三十,可以翻好几倍。但也有不好卖的货品,他并没有让那些成为积压物,打听周边村镇的巴扎(维吾尔语:赶集)日期,自己背着去摆地摊售卖,从一开始的老街、塔什店,到六七十公里之外的上游、先行,通过周五周六周日的巴扎处理,快速回笼资金,再进货销售,这样综合利润也能达到60%。
浙商阿健的风雨三十年——记巴州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周阿健
第二年,阿健花了五十元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周边村镇赶巴扎、看市场就更方便了。后来,他发现虽然新疆盛产羊毛,但当地的羊毛衫制作水平和样式实在是太落后了,他开始从上海等地引进款式新颖、颜色鲜亮、轻盈纤薄的羊毛衫。几乎瞬间就引爆了库尔勒市民的购买激情,扩大柜台数目的场地天天挤满了顾客,偶尔还会在人多的时候被偷走衣服,到了下班清点货款后,售货员又急又怕地哭了,阿健看着辛苦的姐妹们,从来没有让她们赔过。而且在月底时还会给她们发放三十块钱的加班费,加上工资可以拿到一百一十元,比普通工薪族收入还高一些,阿健这一年也赚到一万多块钱。
1991年,阿健在附近租了一间土块垒成的平房,没有冲水式厕所,由于不会点炉子,到了冬天也是凉水洗脸洗澡,全靠年轻体力旺。做饭就是用石油炉子,煮白菜、煮萝卜等。再后来,阿健一步步扩大店面,一家商场不够用了,就再去寻找新的地方,江南商场、民族商场、焉耆三号桥商场一家家被攻下,后来又开进了当时库尔勒市最豪华的人民商场,服装品类也扩大到呢子大衣、皮衣、西装等紧俏服饰。阿健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将自己的商业版图描摹在了巴州大地上,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他更加想不到的是之后的人生会与这片热土更加的密不可分。
一腔热血空折戟 真心实意付流水
通过几年的时间,阿健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他自忖对服装行业是了如指掌,逐渐有了在服装行业竞领风骚的念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果然发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于是,阿健迅速结束了库尔勒的所有服装生意,打点行装于1992年的正月二十,去了辽宁沈阳,投资了十七八万,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浙商阿健的风雨三十年——记巴州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周阿健
裁剪台、缝纫机、熨烫机等设备都选用了最先进的,雇佣了服装厂资深的设计师,给予了师傅们充分的信任。他的理想是要打造产供销一条龙的服装王国,进军服装源头的初始,他对技术、布料、质量的要求也都精益求精,殊不知,不懂设计、制作流程及成本管控的阿健,为自己埋下了一颗苦果的种子。
高高大大的阿健性格也十分的豪爽,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南方人。他主动出击,四处寻找合作者,批发、零售形式多样,跟很多包柜台销售服装的浙江老乡也攀上了关系。通过几个月的合作,一部分老乡提出让重情重义的阿健佘货供他们发展,阿健一想,反正为老乡们铺货也是在为自己销售,就爽快地答应了。很快,在沈阳、抚顺、大连等地攻城略地,产品迅速铺了开去。阿健预料不到的是,这样的做法已经在为自己挖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坑,很快他就要为年轻的冲动付出惨痛的代价。
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东北,由于存在大量经营困难的重工业企业,很多企业入不敷出,人民购买力急剧下降,还没等到几年后下岗潮的出现,很多地方的销售柜台的生意一落千丈,好几家生意都赔了,付不了货款。还有的服装卖了却将资金挪作他用就是不给阿健付钱,有一个湖州老乡,还带着阿健去过老婆在抚顺的父母家,实在给不起钱就无奈地写下欠条。就这样,欠条越积越多,最终拖垮了服装加工厂。阿健为了铭记此役惨败的教训,将那些欠条保存了下来,三十多年来,条子已经发黄了,他却再也没有想过拿回原本属于他的钱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 二次创业从头越
欲哭无泪的阿健盘整完资产,仅剩下五千多元。倔强的温州人性格此时再次显现,不赚钱绝不回老家,为了父母双亲、为了面子、为了梦想,他决定再次前往新疆——这一个他起家的福地。1993年那个火热的夏天,阿健回到库尔勒,只是对于行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服装赔钱了伤心了,阿健决定不再碰。
经过考察他改行做了电气,在水泥厂门口的门面房开了一家小店,售卖工业矿用电气、开关、电线、电缆等。为了打开市场销路,他会乘坐11路公交车到十几公里之外的塔什店各企业推销,为了省钱,他购买了月票,到塔什店后再租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往返煤矿、造纸厂,火电厂,制药厂、造纸厂等企业。
冬天,骑着自行车顶着刺骨的寒风爬上位于山上的哈满沟煤矿,冻得他骑一阵再下来推着跑一阵,实在冷的受不了时,就躲进维吾尔族老乡开的商店里,在火炉边烤火,冰冷的双手被热气烘烤后,疼的他止不住地掉眼泪。经过几年的打拼,阿健再次站立了起来,一年能赚一两万块钱了。
1997年,阿健的产品开始进入中石油塔里木油田,主要做油田物资、阀门、电器、电线、电缆等供应。2000年,他取得了浙江德力西的巴州总代理资格,驰名商标带来了品牌效应,让他赚取了不菲的回报。2004年阿健花了100多万买下了恒居物流园150平米的门面房,有了属于自己的根据地,随后的房地产开发大热再次为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产品涵盖了工矿企业、石油石化等众多产业。
饮水思源,致富的阿健不再张扬与高调,开始承担起企业家对社会的那一份责任,频频为慈善、公益事业献出自己的爱心。汶川地震时,他一时不知道该往哪里捐款,第二天就拨打118114询问,在接线员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巴州红十字会进行了捐赠。2006年,鉴于他的优异表现,库尔勒市天山办事处电力社区党支部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他更加时刻以先锋队的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了。
2015年,在巴州浙江商会的带动下,他又捐赠10万元,与爱心企业家们捐建了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察汗乌苏村希望小学,为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搬迁下来的牧民子女接收义务教育奉献了力量,并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此后每年还会为孩子们做各种捐赠。
多年来,阿健积极参与各级党委与政府组织的百企帮百村,脱贫攻坚、结对子等各类活动,共捐赠资金30多万。2014年,巴州浙江商会成立后,他始终积极动员民营企业家向党组织靠拢,前后做了10多位入党积极分子的介绍人,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丝路美酒嘉香传 诚信义德功竟成
新疆天山南麓由于气候、光照、土壤等效应,非常适合葡萄的种植,《史记》中《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始种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由此可知,西域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历史已有数千年。
斗转星移,建国以后解放新疆的大批军人解甲归田,在屯垦戍边的过程中,兵团第二师24团职工种植了上万亩的优质葡萄。但由于没有更好的酿酒工艺与设备,葡萄汁只能销售往山东,利润极低。
2014年,在稳定了电气业务的基础上,周阿健又投资4000多万元,在第二师24团建立了新疆嘉禾葡萄酒有限公司,除了收购兵团职工种植的葡萄之外,自己还种植了一千亩的赤霞珠、霞多丽、雷司令等优质品种示范园,以有机种植方式管理。每亩地仅产500公斤葡萄,绝不为了产量扩产到1000公斤。
阿健专程从法国波尔多请来了酿酒师为酒厂把关,以干红生产为例,把每一串葡萄里剪去青的、破损的,再经过压榨,发酵、过滤、循环、储藏等工艺,经历十几个月才能脱糖、灌装、包装、销售。
独特的产区带来了绝无仅有的品种,严格的工艺决定了优良的品质,“嘉香庄园”很快就已经成为了新疆葡萄酒中的优秀品牌,兵团知名品牌“兵24”也是在阿健的葡萄酒公司灌装。为了提高酒的存储功效,他一次性就购买了100多个2万元的橡木桶,目前企业拥有干红、干白、窖藏等7个品种,每年产量达1000余吨。
嘉禾葡萄酒公司带动就业30多位,种植带动三、四个连队的两三百人就业。喜欢探险、越野运动的周阿健,骨子里就有着不服输、不甘于平庸的特质,下一步,阿健计划构建生态旅游、房车营地、农业特色观光基地等项目,将雪山,戈壁,葡萄,湖光山色有机融为一体,打造最美的新疆葡萄园。
回首三十多年来的创业历程,周阿健始终认为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只要埋头肯干,跟党走,机会总是向你招手的。新的五年规划里,他又看到了企业稳步发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