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 】“口前”探源
作者 原雪瑞
众里寻她千百度,原来她蜗居在代县滩上北岸沟的光影塑造中。她,藏在深闺,却张弛有度,总是在适当的时机,以赏心悦目的色彩和千姿百态的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
她叫口前村。不过,她在滩上还有三个姊妹,一个是西口前,一个是后口前,另一个就是鹞子口前。在好奇的驱使下,免不了总让人产生皇宫里妃子排辈份大小的联想。
口前,咋一听,臆为嘴跟前,诱人的食欲,美艳近在面前。实则是因地形地貌而取意也。在仰面朝天背朝黄土的农耕时代,口前无疑是一个绝响的名字。
口前村,原名土屯口前村。因村子北土屯位于口前村西北1.5公里,解放后北土屯与口前村合并,故名。2018年始改称口前村。口前位于代县滩上镇五台山系支脉北岸沟,横亘于代县最高峰黑圪旦尖西麓。口前境内最高峰车仓梁海拔2300米,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
口前村,日照泉流生紫气,道泛荧光尘不染。一路迤行,经过顺峰选场,张望间,口前便扑入眼帘。口前,位于代县城东南32公里,距滩上镇4.5公里。东距半梁村2.5公里,西临南石岸村,北与小寺村接壤,南与南石岸村东沟相连,东北与小中咀村黄脊凹岭相接。这里山光凝翠,村容如画,自古有匠人出口前之美誉。深秋的沙棘树蓬蓬勃勃,黄玛瑙似的粒粒果实你挤我拥,层层叠叠,似葡萄系列中的加拿大提子般夺人眼球,委实喜人。经冬后,沙棘颜色会由橙黄华变为橙红。汁液也益发醇甜,稍一戳唇,颗粒即破。据说,近几年,土生土长的沙棘收购价还不低。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山里货,远道来的客人,不论谁想折几枝带回家,山里人都只是笑眯眯地鼓励你多带些回去,难得来一趟。
往事如烟,今兮言不尽沧桑凄凉。口前村始建于明代。原口前村坐落在现在口前村的南岸,柳丝披拂,暮蝉临风,犬吠鸡鸣,俨然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画卷。村址东西长,南北窄。一条季节河将村子隔为两段,村子风貌古朴,建筑多为石木结构,布局多为四合院,偶有二进院的大户人家。房基、墙体、院墙均为就地取材,用形状各异的大小石头筑建而成。青石板铺就得街衢,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闻着足下的跫音,真个是活脱脱一座农耕文明时代的石头古村落。碧峰掩村居,牧童落日归。野外罕人事,孤村几户炊。这就是日渐式微的口前现实版的生活写照,绝版的原生态,一如既往的禀性,堪与忻州偏关老牛湾的石头城相媲美。据村民讲,从前,为出行方便,先辈们在村南紧靠五道庙位置跨河修建了一座阁洞。洞宽8米,深20米,高9米。不久,又在距阁洞150米处修建了第二处阁洞。阁洞高度、宽度相同,南北长约30多米。自此,使一分为二的村落变为一个整体。两座阁洞均为石头发劵起拱,历经三百余年风雨沧桑,老当益壮,如今依然岿然不动,充分体现了先辈们高超的石砌艺术。人行小道览村容,鸡犬不闻柴门倒。一派凋蔽,只有阁洞如旧,作为十里八乡两处地标性建筑,在当地堪称一绝。
村中历史悠久,据村中族谱载:公元1671年繁峙圣水头村韩克美玄孙韩永迁来居住。韩永为手艺人,生性聪慧,是乡间有名的好木匠。妻为五台人氏。两人相依为命,自立自强,苦心经营,改良农田,硬是在北岸沟凭借勤劳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小天地。韩永膝下五子,延续至今共历九世,族下子孙后代多达120余人,可谓人丁兴旺。韩永多行善举,于1691年在村南建五道庙三间,供奉有五道爷、龙王爷、水草爷、药王爷,诸神汇集,皆与百姓生命息息相关。他们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系在心上,并于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过庙会,风俗至今沿袭。
口前村是以韩姓为主的古村落。另有王姓、刘姓、马姓、李姓族人后迁入。王姓解放后从南山北土屯迁来,王姓为口前第二大姓。刘姓解放前从半梁村迁入,李姓解放后从半梁村迁入,马姓从南石岸迁入。这三姓目前无一人在村居住。口前村曹姓从河北阜平迁来。
现在的口前村分为南片和北片。南片为原口前村,北片为新村。由于南片寒冷,光照时间短,所以大部分村民都迁往北片安家落户。读书识字是山里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过去口前村孩子只能到南石岸村上学,1961年9月,村里四处奔波筹资,终于建起自己的学校。第一任教师为南石岸的马振华(小名马金贵)。校址设在后头院,教室当时仅三间。马老师上任前,由地方领导亲自陪同前往口前。当时,欢迎场面十分热闹,就像正月十五闹红火似的。
白云苍狗,泪与笑并存。全国解放后,口前村建立党支部。当时全村仅有三名党员,他们分别是韩芳、韩云秀、韩玉华。第一任书记由韩芳担任。在其任职的32年中,将其全部心血倾注在大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1959年至1962年期间,口前村曾是半梁村、垛窝村、口前、南石岸村管理区所在地。管委会由三人组成,即口前村韩芳、南石岸马受受、半梁村杨五愣。三人均为村干部,又都是共产党员。管委会主任由韩芳担任,负责四个村的日常工作事务。一路艰辛,风雨兼程,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全国农业学大寨开始后,更是废寝忘食,不辞辛劳,白天地里干活,晚上开会学习《老三篇》等毛主席著作。韩芳带领社员们修河堤,筑大坝,挖河滩,垛圪塄,拉土方,用三个冬夏共整出80余亩耕地。成为六七十年代滩上镇“农业学大寨标杆”示范村,全县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当年,隔三差五就有其他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前来取经学习。
2003年民营企业顺丰铁矿选场落户口前村,每年给村集体6万元土地补偿费。村民不仅能就近打工上班挣钱,还不耽误自己种地收入,年底还可以领到村集体分红。自此村民腰包逐渐鼓起来了,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村补偿款增加到15万,村民越发光景好起来。2020年整村实现脱贫摘帽。
口前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风烈,年平均气温约6.4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579.6毫米。1982年全村有187人,681亩耕地。与鹞子口前共为一个大队。2020年有户籍人口131人,耕地280余亩,林地500余亩。传统种植有土豆、莜麦、胡麻、豌豆、蚕豆、荞麦、苦荞等。各种小杂粮久负盛名。野生药材有黄金茶、黄芪、秦艽、大黄、串地龙等10余种。这里的人们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维系着自己朴素的生命。过去,这些药材一度成为人们的家用补贴。
此次相约而来,正值山里油瓶瓶灌木丛泛黄的时候。坐在车上是看不明白的,及至跟前,才对油瓶瓶有了大概的印象。这个名字也许是山里人自己起的,恰到好处的命名让人不由得不佩服山里人的风趣。一颗颗褚红的果子,像极了过年似的灯笼,说她像石榴,也不为过,只是有点过于那般的小巧玲珑罢了。你用手摘它,一不小心手就会被痛兮兮扎一下。不光是枝干有针,就连果实上也有看不清的毛刺。山里人只知道它能吃,具体功效谁也说不清。咬一个试试,舌尖上的味蕾瞬间就被打开了。这种甜,又不同于沙棘那种,从中医五味的角度分析,我看健脾胃还是有一定的效用的。经霜后的片片小果叶几乎掉的差不多了,裸身的枝干擎着一只只灯笼就这么夹道迎接着远道而来的稀客。看着同伴们欢呼雀跃的兴奋劲儿,听着耳边掠过的山谷的风,我不知道口前能否永久地留住这一代年青人的乡愁。
口前,最美胜景在夏日。据村里老人自负的描述:夏日,漫山遍野奇花异放,松林翠柏风情诱人。飞禽走兽出没无常,涓涓清溪叮咚作响。天然的牧场,丰厚的黑壤,名贵的药材,满山的牛羊,适口的沙棘,闯入视眼,织成的是一幅幅壮美画卷。新时期的口前正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山川形貌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路上砥砺前行。这是口前村人对自己原居地的津津乐道。
村里向阳的留守老人一个个笑脸如菊,尽情感受着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他们你一言我一句地争论着,像在抬杠。说起如今幸福的日子,我都被他们感染了。是呵,那些经历过物质匮乏的老一辈人懂得感恩大自然的赐予和惠民政策的馈赠。 (原雪瑞)
原雪瑞 山西忻州人 代县政协委员 中国法学会会员兼媒体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