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入选作者:
现代诗:
乡音、不才老头、姚永忠、小楼又东风、王志喜、悠兰、盘旋的鹰、古诚、樊江运、若愚、陌上初寒 、邹炳新、王茹、徐忠宝、许刚、和家欢、梦幻泡影、边风
绝句:
袁增木、林园不老松、冯元起、王茹
律词:
海风、林园不老松、纪宗坤、冯清明、尹贵臣、王兴忠、山风、无为、高金辉
词曲:
林园不老松、福尔
散文:
小楼又东风、李伟艳
本期入选作者:
现代诗:
乡音、不才老头、姚永忠、小楼又东风、王志喜、悠兰、盘旋的鹰、古诚、樊江运、若愚、陌上初寒 、邹炳新、王茹、徐忠宝、许刚、和家欢、梦幻泡影、边风
绝句:
袁增木、林园不老松、冯元起、王茹
律词:
海风、林园不老松、纪宗坤、冯清明、尹贵臣、王兴忠、山风、无为、高金辉
词曲:
林园不老松、福尔
散文:
小楼又东风、李伟艳
现代诗: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乡亲返乡过年感怀采风
文/乡音
前言
岁月的车轮转到即将过大年的时光。学生们放寒假了,城乡拉开了办年货的大幕,预示着欢度春节倒计时,也吹响了出门在外的人们归程的号角。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在牵念着乡愁,乡愁是故园的老屋,乡愁是家乡的腊味,乡愁是老母亲腌制的那坛子辣椒菜,乡愁是老父亲含着烟斗期待的眼神,作者在乡下会见了刚返乡的乡亲,悉心交谈,耳濡目染到乡亲们返家后的许多感受,这里采撷几朵花絮,以飧分享。
乡亲返乡感怀
二狗子:
一路奔驰至老家,
枝头喜鹊叫喳喳。
父亲叼烟楼上望,
妈妈端来热香茶。
三苕:
见到温泉到了家,
放下行李脱鞋袜。
洗去灰尘至屋里,
媳妇等我打糍粑。
阿牛哥:
出门两年未回家,
感赞家乡变化大。
车多路宽村庄美,
街旁庭院绽鲜花。
雪梅妹:
乘着高铁终到家,
见到爹娘笑哈哈。
看看手儿摸脸颊,
心疼女儿可有佳。
石大炮:
父母在堂温暖家,
端来热水泡脚丫。
不问钱多或钱少,
平安团聚无牵挂。
小芳:
归乡心切开自驾,
过了小桥到了家。
家乡腊味香甜美,
我做灯笼剪窗花。
陶四嬸:
在外天天心想伢,
到家拥抱我和他。
明天买鞋和衣袜,
外加卤菜和龙虾。
吴小三:
千里归程路途涯,
途中转车汗流颊。
国运昌来形势好,
企盼高铁修乡家。
马大伯:
孩儿回家图团圆,
自愧没养猪和羊。
过了大年新打算,
自养畜禽不愁买。
儿媳听后心感叹,
带好孩子足心愿。
辛勤应享天伦乐,
和睦之家吉运生。
作者:
采风话语感悟深,
言谈举止颂感恩。
不忘乡愁些小事,
春来孝德更光辉。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不才老头
霜降雪,小大寒,过了腊八就是年;
置年货,放串鞭,杀猪宰羊年糕粘;
灶王爷,上西天,小年腊月二十三;
除夕夜,团圆饭,围着火炉看春晚;
老人出,压岁钱,小孩欢乐闹翻天;
正月里,大拜年,磕头作揖早翻篇;
防传染,少串联,网上视频可聊天;
神州广,地域宽,五十六族多习惯;
西南北,东海岸,过年讲究大团圆;
新时代,新观念,欢天喜地过大年!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姚永忠
收敛思念
把一切卸妆
同心演唱
奔向血脉之缘
风驰电掣的眼
描绘着
相同的肤色相同的脸
赶往人生盛宴
情关
以太阳红暄染
造织着
最富有的华堂
世间的善缘,恶缘
在今天
全数升往九天
把寒冬点燃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小楼又东风(李学民 河北)
这一夜
岁月在岁月里复始
流年在流年中沉寂
又是一季腊梅香
静在一场梅香的清欢里
心有千千结
追求心灵归宿
嫩芳柔
暗香流
约会花期
犹忆思乡愁
檐下西风凋木叶
西坠月
照孤楼
送旧迎新
腊梅香雪
冰魂装点春光
沿街巷
灯笼高挂
瑞彩耀华堂
云蒸霞蔚
福佑中华满庭芳
雨雪飘过
年越来越近
思乡的人
脚步匆匆
莫等闲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韩志刚(河南)
红红火火的新年
男女老少笑开颜
春联洋溢幸福
鞭炮声中欢乐飞溅
新过门儿的媳妇羞羞答答
全家人心里乐合不拢嘴巴
盘算着未来的好日子
敬老爱幼兴旺家
香甜的黏糕
预示一年更比一年好
吃了美味的饺子
来年一准儿把好运交
守岁拜年祝福老人好
压岁钱愿孩子步步高
穿戴一新串亲戚
把酒言欢乐陶陶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小楼又东风(河北)
不知道是年龄的原因
还是头脑中产生的错觉
回想起小时候
每到过年那就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了
在外面拼搏一年
都希望过年的时候回家陪陪孩子
陪陪老人
这是国人的习俗
回家买点儿年货
到了年三十
一家人包着饺子
是多么的狭意
饺子包好
下锅
香气扑鼻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
吃着饺子
说着心里话
到了晚上
坐在电视机前
看着春晚
用一份虔诚守望新岁余生美好如初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作者王志喜
又到了农历新年
国人的大事一件
勾起我记忆的涟漪
美好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即有传统节日无穷的韵味
亦有孩童时代快乐的新奇
每逢过年辞旧迎新
一入腊月就忙碌准备
家家开始置办年货
户户把香腊纸炮一应备齐
蒸白馍馍宰杀猪羊
摆香案请回家神祖宗
张贴门神穿上新衣
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讨压岁钱的滋味最是甜蜜
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在一起
幸福的日子难得的团聚
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拉不完的家常
叙不尽的情谊
融融的亲情纯真无欺
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
是无尽美好的回忆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悠兰(浙江)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曾记得小时候过年
别提多高兴
每逢过节过年
都欣喜如狂
因为有好吃的
好玩的
喜从天降
特别是有新衣服穿
心里美美的
唯有过年是一件渴望的喜事
可以玩鞭炮
比谁家礼花如痴醉
特别诱人的事
谁家门口堆的雪人漂亮迷人
晶莹剔透的滴冰可好玩了
吃出甜味
小手冻的红扑扑的
还不远离手
趣味无穷
三十晚上的祈福更难忘
年夜饭早早做好嘴馋的慌
可是祈福不断
拜祖先
拜天神
拜猪神
所有的神仙拜别
才可以开席
必须一家人围坐一起
还有很多规矩长辈先动筷
说祝福
饭菜必须不可以吃完
叫年年有余
来年样样都有
发红包压岁
永远年轻漂亮
说不完的喜事
拜年可好玩了
走亲访友收红包
跳跃的欢呼着
赶东家
走西家
赶村子看戏
看电影
小伙小姑娘谈情说爱
酝酿着来年的世界
过年是一年最开心的事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盘旋的鹰
走
过风雨
来到秋天的身边
等
到大雪
落尽的时候
再
把积攒
一年的日子点燃
孩
子们
会眼巴巴地
等着冒着热气的饺子落坐
好用廉价的虔诚磕出
长辈们兜里的赏钱
此刻
沉默了
一年的老宅
会
在贴
满桃红
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
全
屯的人们
只要挨过了子午的钟声
再
见面
不管谁都得道声安然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古 诚
止不住的笑容
绽放在
每个人的脸上
一大桌佳肴
满屋飘香
热腾腾的饺子
举杯话衷肠
阖家欢乐
喜气洋洋
沸腾的晚上
一束束礼花
空中争艳
华灯五彩缤纷
明亮城乡的夜晚
银屏传来喜悦的歌声
风趣幽默
把幸福送到千家万户
热火朝天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万紫千红花满园
2021春节抒怀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樊江运
过年
合家团圆
老人和孩子
望眼欲穿
流浪的游子
归心似箭
过年
国人的
固有传统 风俗习惯
根植在血脉
延续了数千年
未曾改变
过年
儿时的憧憬
如朝霞烂漫
成年后的变迁
拼创奋斗
付出过多少血汗
晚景的夕阳
谁不图个
幸福美满 风光无限
过年
形成的集体记忆
继承了祖祖辈辈
传递了子子代代
像火种一直燃烧着
寄托未来
兴旺强盛 永不衰败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若愚
儿时过年
只记得踮起脚尖
望着桌上的糖果糕点
嘟嚷着小嘴
乘妈妈不注意
偷走一块
含进嘴里不敢吞
慢慢地添
那味 甜
到了守岁的夜晚
拉着爸爸的手
点鞭炮放爆竹
眨着眼望着天
还是惦记桌上的甜
成家后过年
擦着玻璃
抹着桌櫈
敬着灶神
做着年糕
忙着年饭
被子叠成方形、三角形
还要准备小红包贴福符写对联
记着儿时的糖不但甜还加上了喜
喜气盈盈
白发满鬓过年
独生子女扛大梁
还是不忘那老规矩老传统
虽学会异乡方言
但乡音就是改不了
虽住在新楼洋房
还是忘不了那间旧居瓦屋
忘不了双亲
忘不了那团年饭和压岁钱
忘不了骑在爸爸肩上看到的故乡
炎黄子孙 华夏乾坤
几千年
每到过年
都会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
都会把年夜饭准备得满桌满盆
都会把家弄得温温馨馨
等着老老少少男男女女
全家团团圆圆过大年
过年 一代代的思念
过年 一辈辈的承袭
过年 华人的集体记忆
2021.1.23日
写于广州青藤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故乡的年味
文/陌上初寒 云南曲靖
故乡的年味很重很浓
大伯家的小女孩添了新衣裳
二叔家的小儿子买了玩具枪
欢天喜地的互相追逐啊
空气也变活跃了,一个劲的往人群钻
宰一头猪一个村子就开始狂欢
一年的家长里短都在肉里回荡
写满祝福的红灯笼
在房檐下,公园里,长街上晃动着脑袋
异乡归家的游子们
在大巴上,火车中,飞机里倾诉衷肠
年画和挂历不约而同爬上墙
春联和窗花不甘示弱守着家
轰鸣的鞭炮炸裂一年的心酸
灿烂的礼花融入岁首的希望
一家家拿起扫帚拖把赶走尘埃和苦难
一户户煮着鸡鸭煎着鱼虾将先祖接回家
孩子们在青松树下翘首以盼红包遍地开花
老人们在山神庙里虔诚礼拜来年天平地安
风幸福的闯入大街小巷
吹来酸甜苦辣咸各有各的特长
泥土的芬芳飘向南方以南
新房子骑着老马在田野里狂奔
炊烟披着面纱在油菜花田舞蹈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褪去了悲伤
在热烈醇厚的老酒里越来越香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2021.1.23.
邹炳新
华人过年特别火红,
阳历元旦不在乎,
农历春节年味浓浓!
从正月初一,
到大年三十年终。
奔忙一年不重要,
回家过年团圆,
心情最热衷!
家家门前贴对联,
锣鼓喧天爆竹隆隆。
老少欢天喜地,
满脸愉悦笑容。
穿上新衣裳,
挂上红灯笼。
拜祖焚香祈福运,
辞旧迎接新春风。
求个好兆头,
开口吉祥万事通!
一声“新年好!“”
内涵意义回味无穷!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王茹
跨越万水千山
走过雨雪风霜
年来了
背着厚厚的行囊
满载四季相思
路漫漫兮
游子返乡
桃符新换
礼花绽放
新年的钟声里
万户千家
一片和祥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接爸妈过年 (歌词)
口徐忠宝
买足年货,备齐喜欢,
带着孝心接爸妈过年。
先去婆家,再到娘家,
所有亲情都接回团圆。
拿出好酒,端上平安,
一桌吉祥摆爸妈面前。
儿子拿杯,媳妇斟酒,
所有祝福都装在里面。
接爸妈过年,接爸妈过年,
桌上摆满妈妈的唠叨,
碗里盛着爸爸的感言。
幸福的喜悦挂上眉梢,
祥和的笑声萦绕耳边。
接爸妈过年,接爸妈过年,
接来爸爸慈祥的笑脸,
接来妈妈疼爱的埋怨。
央视春晚早已经开播,
生活的精彩正在上演。
2021-1-24 牡丹江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许刚(山西)
过了腊八就是年
年味渐浓二十三
俗称过小年
杀猪宰羊蒸年馍
置新衣买鞭炮
扫庭院贴春联
煎炸蒸煮忙几天
干果鲜果样样全
家家户户盼团圆
热热闹闹过大年
华人注重过年
过年就图个团团圆圆
陪父母出去转转
给孩子发点压岁钱
为了过年
为了团圆
为了一起吃顿年夜饭
中国人像候鸟一样迁徙
公路、铁路、水路、民航
开足运力增加班次
春运成了华人的专属名词
外国人不懂
图个热闹图个吉庆
也同华人一起过年
唯恐亲人难团圆
就地过年心亦安
宅家也是做贡献
不给国家添麻烦
视频连线拜个年
春暖花开疫霾散
额手称庆话发展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和家欢
瑞雪纷纷兆年丰
金牛纳福萬事兴
挥戈斩魔扫阴霾
神州大地紫气升
祥光耀我华夏地
瑞彩霞蔚庆升平
团圆盛宴阖家庆
爆竹声声震耳鸣
牛年牛劲牛运生
扬帆启航新征程
拓荒黄牛卯足劲
錦绣乾坤展雄风
2021年1月23日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梦幻泡影(新疆)
两杯薄酒,请你饮下
几行浅墨,请你收藏
漂泊的人,年夜饭
就是一包方便面
或者两碗稀饭
每一个日子都是一样的
无需分别对待
人生的极致素与简
清淡逃离色身的凶险
鞭炮声响起的时候
我正斜卧在床头
聆听一首
忧伤而甜蜜的歌
把思念稀释
将情绪渲染
此时,你早已穿墙而入
氤氲在房间
《过年 :华人的集体记忆》
边风
吃饺子
放鞭炮
穿新衣
图热闹
这就是中华民族
数千年的集体记忆
这就是九百六十万
平方公里大地上
永不衰竭的民俗歌谣
不论人生如何艰难
也不论生活是
如何的苦涩难熬
只要春节能够团圆
只要大人孩子
一个都不会少
人们的心中就
充满希望
人们的脸上都会绽放出
憧憬的微笑
虽然这一切都已成为
遥远的过去
虽然我们不再为
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而期盼或苦恼
因为我们现在
衣食无忧
因为我们都在尽情
享受着现代化生活的美好
但我们怎能忘记
过去的一切
在我们的心中它就像
一座难以穿越的墙壁
永远铭刻着我们曾经
对人生的
神圣祈祷
一2021,1,24日
上午10时58分于家
绝句: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袁增木
一曲乡音泪眼盈,相思催动火车鸣。
游子使得家千里,遥寄平安梦里呈。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林园不老松
七绝 . 喜庆
佳肴美味酒飘香,福字楹联耀眼光。
镇市厅堂传笑语,乡村庭院降吉祥。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
七绝两首
冯元起
(一)
饺子蒸腾年味浓,千家万户乐融融。
眼球吸引观春晚,妙曲心仪入梦中。
(二)
谁愿甘为孺子牛,匹夫有责竞风流。
为国奋起凌云志,无限风光耀九州。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一)七绝 过年
文/王茹
游子思亲乡竞返,千家万户共团圆。
佳肴美酒皆齐备,新换桃符又一年。
(二)七绝 春运
文/王茹
每到年来动客心,行囊早备尽微忱。
摩肩接踵迢遥路,游子归乡共一吟。
律词: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海风
欢声雷动度春节,牛年莅临祝福热。
隆重庆祝岁岁贺,寰宇天下激情烈。
承前启后国粹传,把酒言欢情殷切。
开元复始踏征程,牛年辉煌华夏杰。
2021.1.22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林园不老松
七律.吉祥
喜鹊登枝咏唱春,飞鸽展翅报佳音。
花红柳绿风光美,水碧山青气象新。
四海五湖传笑语, 天南地北展祥云。
牛年好运吉星照,诸事亨通福满门。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腊雨润牛年
纪宗坤(安徽淮南)
腊雨辞云落九天,清流泄瀑挂前川。
迎春货物荤蔬备,赠友佳肴礼品全。
美酒倾销加广告,新珍快递少花钱。
乘龙驾雾乡袅袅,共享安康幸运年。
2021.1.22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冯清明
除夕华灯照四邻,一声爆竹醒千春。
风吟白雪呈祥瑞,雨润红梅别样神。
意展乾坤辞古旧,情昭日月拓全新。
礼花闪烁盈盈处,起看龙飞秀绝伦。
2021年1月22日晚8时冯清明题于休宁川湖文丰堂中医诊所并赠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尹贵臣
辞旧迎新笑语喧,全家欢喜聚桌前。
老人高兴穿唐袄,童稚欣怡讨岁钱。
美酒佳肴年夜饭,粘糕水饺济团圆。
举杯辛丑风光好,滾滾财源入梦甜。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王兴忠
迎春形式纵巨变,犹爱回顾笑童年。
出门赶集访亲戚,在家扫院拜祖先。
镜前频牵新衣服,人后急数压岁钱。
一声今天不干活,高呼伙伴上街玩。
五律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山风(本溪)
雪润梅娇艳,风吹别旧年。
抄刀镌福字,提笔韵春联。
北市置鱼肉,南山拜祖先。
暖阳送春到,美酒庆团圆!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无为
汽笛呼啸过三江,鞭炮声声震山乡;
壁上春联映春色,合家老少着新妆。
昏昏欲睡为何事?彻夜不休打牌忙;
只叹病毒魅影在,今年年味甚荒凉。
七排: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心尘
年关风味炎黄过,自古骚人费咏哦。
客运劳民旅途惫,团圆把酒畅酣歌。
张灯压岁充情异,叩首拜神论辈多。
爆竹红包安乐计,对联春意宝华锣。
往来福字言荣利,戚友喜糕贻笑窝。
锦绣江山今胜昔,帜旗处处尽祥和。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高金辉(黑龙江伊春)
儿时胡同细又长,在这生活六十年。
蓝天白云多美好,多想再回到童年。
回不去从前的年,吃不够妈做的饭。
回不去儿时春节,吃不够娘炸麻叶。
昨夜我又梦到娘,好像又回到从前。
又炸麻叶又蒸馍,合家团圆过大年。
又见炊烟升起,阳光照耀大地。
那年那月那日,唤起童年回忆。
遥望缕缕炊烟,屋内饭菜飘香。
妈妈望眼欲穿,唤儿尽快返乡。
词曲:
南乡子.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林园不老松
节日百花鲜,曼舞轻歌带笑颜。
地北天南鞭炮响,新年,春满人间景万千。
美酒味香传,盛世升平享泰安。
华夏子孙多壮志,登攀,圆梦征程永向前。
十六字令:
三首.《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福尔
(一)
年,华夏文明自古传。
中华庆,他国仰观瞻。
(二)
年,客子归乡意愿坚。
舟车急,苦亦乐颠颠。
(三)
年,此节从来大似天。
家人聚,万户尽团圆。
散文: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文/小楼又东风(李学民 河北)
时光,轻轻,芳华,刹那。不自知中,已然挤入怀旧的年岁,煮沸一壶水,触摸岁月的痕迹。
撷一片缤纷落红,是风吹进了眼,还是你入了心,念你,分分秒秒浓烈如酒,年年岁岁灯火依旧……
临近年关,我想家了。想起清晨,妈妈蒸的大馒头,喷香扑鼻,我想家了。想起中午时,妈妈的手擀面,哧溜哧溜一碗,腹中满满,精神抖擞。
新的一年:平安相伴,喜乐相随,愿你得到很多很多,朴朴素素的喜乐。
生活里的很多遗憾,其实都是自己塑造的。
曾经觉得迈不过去的坎,过上几年再看根本就不是什么事,我们都过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年,迎来春暧花开。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伟艳
快过年了,感觉到了年味儿,从各位文友的佳作中,从熙熙攘攘赶集的人群中,从给逝去亲人买祭祀品中……
今早早早就醒了,因为今天我们兄弟姐妹也要去给爸爸上坟了。
人生如庄稼,一茬又一茬,慢慢懂得高傲地举头向天的是空心谷穗,总是低头向地的是饱满的谷穗。
在我们农村,还常流行一句话,叫“一辈龙一辈熊。”一提起这话,妈妈词最多,也难怪,你看一看、捋一捋,穷没有永远穷的,富没有永远富的,“三穷三富过到老。”
看见孩子长,可看见自己老?
“跳梁小丑”带给人的不只是快乐,它和卑鄙紧密相连。“沉默不代表理亏,也许是在看小丑。”
内心坦诚、阳光的人多谦虚。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来自生活的随笔,把真实人生记录,喜怒哀乐皆人生。
昨天下午妈妈和大弟来了。妈妈问我丈夫最近喝多酒没?惹我生气没?我说没有。妈妈接着笑说:那天在医院打点滴,看见婆婆了,跟他一五一十学了丈夫的“恶行”,婆婆说我骂他。
这就对上了。丈夫孝心,天天去给婆婆烧炕,婆婆一定是教育他了,怪不得最近,他对我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呢!
人生真是戏剧啊!想刚结婚那几年,丈夫我俩闹矛盾,我受了委屈,去找婆婆哭诉,婆婆说:你可别作了,还没完了呢!那时的婆婆才四十几岁,她和丈夫一唱一和,导致丈夫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对,不知道心疼我,如此家教啊!
如今婆婆七十多岁了,她学好了!丈夫自然也是懂人语的,只是坑苦了我,这理解、这尊重来得太晚了,因为我跟他们已气做了一身病!
别管他,他愿意干啥干啥,你少生气,好好保养身体。大弟说。
我妈,我的兄弟姐妹都把懦弱无能的我惦记,还有至死都牵挂我的爸爸。呆会儿就能看见爸爸了,有好多好多话想跟他说……
《过年:华人的集体记忆》
读《过年的馍》有感
李伟艳
文人讲究,到啥节写啥文,过年写年味儿,清明写祭祀,端午写屈原……《过年的馍》是作家苏立敏的倾心之作,一个个温暖的细节,汇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把母亲怀念,把过年的馍想念。
文章开门见山“在故乡,馒头叫馍馍,人们说起馍馍就像念一个人的乳名一样,又亲切又朴素。”一个人的乳名,一下子就打开了我们童年美好的记忆之门。
我的妈妈近乎完美的,除了不会蒸那个叫馍馍的馒头。然而我了不起的爸爸,一生就喜欢了妈妈蒸的“袖珍馒头”。
“馍馍一蒸,村里的炊烟里就有了麦香味,相比肉香,更质朴一些。”是啊!肉香再好代替不了麦香。“蒸上两三锅馍馍心里才踏实。”
成家以后,做了家庭主妇,我也有了同感。米面油任何时候都多存储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天气晴朗与阴沉都不妨碍蒸馍馍”,这句过渡太棒了!意思是说过年了,什么都影响不了好心情。“母亲在屋子揉着面,吩咐我去烧火,特别告诉我烧棉花秸……我就去厨房掏了炉灰,锅里填了水,坐在蒲团上烧起火来……”
童年的腊月,实话实说,这活儿我干得不多,因为那时有爷爷呢,经常是妈妈做饭,爷爷或爸爸打下手。但于我丝毫不减对年的热烈渴望。
“平日里因为忙,劳作回来的母亲蒸的馍都是方的,面也软,没有嚼劲儿,我建议过让母亲蒸一锅圆圆的馍吃,……在母亲心里,也许圆馍适合仪式感很重的日子,在那样的日子来临时才启动内心的感动”,原因是方馍没有圆馍好吃,“平日里是舍不得挥霍这种感动的吧。”皆因平日里太忙了呀!
“过年的馍是不用刀切的,一团面揉成条形,母亲的手掌就是模子,她拽下一个个面剂子来,小面剂子再揉成圆馍,除了揉圆馍,还要做佛手、花卷什么的……”“母亲”心灵手巧,“北屋的门帘一动,母亲出来了,她束着围腰,表情凝重,恭恭敬敬地端着排排儿,白白的生馍就像鸽子,生动而丰盈,……她口里念念有词……”“我”呢,就配合母亲“使足劲拉起风箱来,十来分钟锅就大开了,浓浓的蒸汽弥漫了整个厨房,微微的馍香扑面而来……”这时“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急切。“那些馍,一个皮儿也没蹭掉,光亮极了,像盛开的莲花,都舍不得马上吃,仿佛是用来珍藏的。”“母亲”的手艺绝对一流!
我的妈妈无论如何是蒸不出作者笔下漂亮馍的,但是我的妈妈有智慧啊!她在发面里包了豆沙馅,制成糖豆包。那啥是豆沙馅呢?就是把芸豆烀熟之后捣碎,加入白糖炒,入口即化,分外好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然了我家平时是不做糖豆包的,因为很费事的,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做,一饱口福。
依稀记得,妈妈那时为了迎接新年,刚做好没几天的新发型上,满是晶莹剔透的水珠,要知道她在厨房蒸糖豆包,一站就是一大天,那时候我家人口多,四个孩子加上我爷爷,我们家一共七口人。一锅甜丝丝的糖豆包蒸出来了,你一个我一个,不大工夫,就不剩啥了!但是看见我们满是欢喜的脸,妈妈也是心满意足了!
“正月走亲戚,就是这样的馍装一篮子。亲戚说这馍模样好,味道好!母亲就笑了,蒸馍只为了听到这句夸赞似的。”是的,这说明“自己”勤劳能干被人认可了。
“过了正月十五十六,天气暖了,雪白的馍上就长了许多墨点,像是春天写来的书信……”多么美妙的诗一般的语言啊!连节俭都妙不可言。
“等一个馍也没有了,年味就淡下来……有一年生病,姥娘来看我,就是提着一篮子花卷……一直找不到好的词形容它,现在想来知道它和过年的馍一样好吃。”足见姥娘也是用了心去蒸花卷的,看得出作者母亲的手艺是祖传的!
听妈妈说,姥姥就不会蒸馒头,我也不会蒸馒头,随了妈妈一个样儿,但是我欠缺了妈妈的智慧,每每都去面食店买现成的,因为丈夫没有爸爸的涵养量,他不惯着我,我也就没有了妈妈的好运气。
快过年了,透过窗户,似乎嗅到一丝年味儿,怎么也挡不住年的脚步了,但是却挡住了亲人回家的脚步,“就地过年”,多少年了头一遭,必须响应政府号召。
啥是年?平安啊!愿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幽雅阁
总 编: 青青子衿—清儿
副 总 编 :孤灯长卷明月
文学顾问:樊江运、柳新(刘礼福)
编委成员:清儿、默、黎明
宣传推广:小楼听雨、悠兰、铿锵玫瑰
评阅老师:黎明、若愚
感谢:
网络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