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腊八"

文 /平之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亦叫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腊八节,最早源于先秦时期腊月里,祭祀祖先神灵的 “腊祭”。据《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那时,腊祭的日子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称之为 “腊日”。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这天,寺院里要诵经,要煮粥敬佛,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还要将 “佛粥” 施于民众,以沾佛泽,以祈佛祖福佑。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兴盛,两个节日逐渐融合在了一起。从南北朝开始,祭祀祖先神灵的“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从此两节合一,变得更加隆重热闹。
到了宋朝时期,腊八节煮粥喝粥已成民间风俗,不再仅仅局限于寺院,上至宫廷官府,下至黎民百姓,家家户户这天都要煮粥,彼此之间还要相互赠送,寓意吉祥如意,福泽安康。大诗人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曰:“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这天也要向文武百官、侍从宫女等赐粥,并给各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此习俗到明清时期更盛。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寺院依然保留着腊八节施粥的传统习俗。因为是腊八节煮的粥,所以民间谓之 “腊八粥”。腊八粥是以赤豆为主,意在将粥染成吉祥的红色,相传源于 “赤豆能打鬼” 的传说。再加以五谷杂粮,五味杂陈,所以腊八粥又叫 “五味粥”。
随着腊八节的兴盛,腊八粥的食材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除了加各种米、坚果、红糖之外,比较讲究的人家还会配以各类果脯,十几二十种食材加在一起,熬成一大锅象征丰收富足的腊八粥。
俗话说 “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去许多人家,从腊八这天,就开启了春节的前奏,开始忙于杀年猪、打豆腐、做年糕、做腊八蒜....等等。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年” 的脚步更近了。
靖远人在腊八这天并不喝粥,而是要吃“腊八糁饭”。在腊八的前一天下午,人们事先将黄豆、豌豆、大豆等煮熟煮烂待用,在腊八这天早晨天亮之前,再用小米、大米、糯米煮成粥,然后再加进去事先煮好的豆类,而后再加上一把白面搅和成“糁饭”,如有条件再加点肉臊子,那就更香了。
靖远人的“腊八糁饭”,就是由腊八粥演变而来的,比粥更稠罢了。只不过腊八粥是用来喝的,而腊八糁饭却不能喝而只能吃。这种“腊八糁饭”最具靖远特色。
过去,靖远人吃“腊八糁饭”,要在天亮之前就得吃罢。传说谁家的腊八糁饭吃得早,谁家的庄稼就会黄得早,成熟得早。而且,这腊八的糁饭是不能吃尽吃完的,要专门留一部分,其意是年年吃剩有余。
在吃腊八糁饭之前,首先要用做好的糁饭,在自家的大门上抹一个厚厚的“十”字。民间传说,这种用腊八糁饭在大门上抹“十”字的习俗,是从江南传过来的。
相传,江南某地,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有一户三口之家,母亲在逃荒的途中活活饿死。剩下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沿街乞讨。为了给年幼的女儿找个生活的出路,老父亲给女儿头插草标,卖给了一户有钱人家,这时正值腊八前夜。
第二天早晨,女儿在这个有钱人家,端起碗来喝腊八粥。忽然想起了自己年迈的父亲至今仍在寒风中沿街乞讨,不由得涕泪俱下。于是,她拿起粥碗,用碗中的粥在这家门外边,抹上个厚厚的“十”字。心想如果今天老父亲乞讨路过这个家门时,门外边抹的那个粥“十”字,即可让父亲充饥果腹。

后来,这位孝女的孝心感动了乡亲们,并很快流传开来,家家效仿。每到食腊八粥的时候,人们都在自家的大门上,用腊八粥抹一个“十”字,从此这种习俗也就沿袭了下来,并代代相传。
不过到了现在,虽然广大农村地区“腊八节吃腊八糁饭”的习俗依旧,但在门上用腊八糁饭抹“十”字的情景,似乎已随着岁月流逝,鲜少见到了。
202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