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厚简介: 系《世界诗人之眼》评论社荣誉总编辑、首席金牌评论家。
没有诗意的老家故事(组诗)
文/剑厚
1、缕缕炊烟,活着的老家
不远也不近 ,小城那边的大山深处
就是老家 。登上城北小山的顶上
可以看到老家的影子,村前的那条小河
还是玉带样的绕在她的腰间
老家,真的是老了
她的多多子孙就是她额上的道道深皱
冬雪飘来,融化。融化,飘来
惟有她头上的雪,越积越深
老家,还是那样的年轻
只要晨上,黄昏,那,缕缕炊烟还在
黄牛,一定是在眯着眼睛细细咀嚼着秸秆
白羊的咩咩,一定是最动听的歌唱
鸡,鸭,鹅,狗及其它,一定是舞蹈着的
那缕缕炊烟,飘着饭香,菜香,肉香,酒香
那老旱烟,有点儿呛人,也是香的
木头柴火和玉米秆儿燃着的,也是暖暖的香
缕缕炊烟,是活着的老家
因为母亲,一直在
2、蒲公英样的乳名
在老家,在早先
所有新生命的降生都有乳名
乳名,五花八门,很随意,很轻贱,很皮实,土气的掉渣
落在地上,就和蒲公英一样
满地是 祈福的希望
脐带断了 蒲公英长出了翅膀
飞过山川河流 向着诗意和远方
老家的背 驼了
老家的眼 浊了
只有听到乳名的那一刻
老家豁着牙 笑了
乳名,一枚枚永不褪色的胎记
烙在老家人的骨子里
春风一吹 蒲公英样的鲜亮
3、流泪的西园
老家所在的小村,四面
被大山围着
老老年的时候,出山的毛毛道,是从东面的山里穿过的
西园,在正对着东面大山的山坡上
这几年,村里的为数不多的老屋坍塌了不少,房前屋后的蒿草青黄相接
倒是西园里的新居,在一茬一茬的增多
它们坐西朝东,看着朝阳下的村落
西园里的居民,都是来自老村里的移民,
他们来了,就没有再回去过,
春去秋来,一辈又一辈就这样默默的守望着
西园旁边的一条山泉水,不知道流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干涸了多少年后,又流了
有人说,那是西园人的泪
可这泪,没有人知道流的是喜,流的还是悲
老家西山坡,有个乱坟岗
名字叫西园
西园里躺着的,都是不甘不朽的心愿
4、玉米地是个大戏台
布谷鸟一唱,达子香花一开,这戏就算开场了
当主人和他的乡亲闪亮登场,把一粒粒种子播进地的时候,
地,有了玉米的身份
玉米地里的小青苗,水稗草,苣荬菜,还有不知名的小蒿芽,疯了一样乐的窜高
青纱帐起的时候,绿绿的玉米地,流出了色彩多多的故事,大多都是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情节,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一阵热,风,过去了
一阵阵,秋风来了
收割,是收获,也是收场
过了今冬,明年的好戏还会继续
【今音评论】
评诗歌相望 游子 遗憾 服从等四要素
剑厚的这首《没有诗意的老家故事》以组诗四首的形式,分别从第一首《缕缕炊烟,活着的老家》的守望,第二首《蒲公英样的乳名》游子,第三首《流泪的西园》的遗憾,以及第四首《玉米地是个大戏台》的周而复始等,讲述了一个个悲壮、渴望和向往的故事。
其中以第三首《流泪的西园》挑起了组诗的大梁,也就是诗歌人物甘心情愿和命运作着抗争的经历。其中有诗歌人物内心的郁结,是以题目中的“流泪”作相匹配。而“流泪”就是要把人物内心的郁结发泄出来。
如第一段最后一行尾的“穿过”,也是发泄的一种形式。然而,诗歌在布景上也在第二段配置了“老屋坍塌”和“青黄不接”来衬托第一段尾的“穿过”。并由此把人物的活动轨迹串联了起来,只不过在表达的方式上则采用了倒叙手法。
同时,也印证了诗歌以人物如何从极端中走出来的性格,有不服输的特征,其核心就是一个字:搏!搏命运、搏未来,但是,搏到最后,“流的还是悲”,“西园里躺着的,都是不敢不朽的心愿”。这个搏字,就是从“不甘”当中提炼出来的。
被提炼的不止是灵魂的不朽,还有精神的传递。然而,像这样的传递,它有一个根,它根植于组诗的第一首《缕缕炊烟,活着的老家》最后一段的最后一行“母亲”。这是人物的精神寄托。这个时候的第一首诗歌,它的块状特征体现出来了,比如,体现地域文化。这也是组诗当中带有根本性的东西,就在于,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对组诗作这样的理解,主要是从组诗的连接的内涵上,显得自然,于是组诗的第二首《蒲公英样的乳名》以它的纯朴,并且作为诗题出现了。首先,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变化是在第一段两行的舒缓处理。
舒缓于天真与可爱,是因为“新生命的降生”。它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两个端面的介绍,比如介绍人的一生的始与终,诗歌如此把一个人的一生,以这样简练的笔法,解决了一部上万字的小说的叙述。这也是诗歌能够显示其魅力的地方。
然而,组诗的第四首《玉米地是个大戏台》是从一个侧面介绍了事物的一个周而复始现象,实质上是对生命现象的某种暗示,是指物质的不灭定律。在诗歌当中,能够使别人永远都感受不到的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激。
这可参考第一首的最后一行,前面已经讲过,但又在这儿进行复述,是为了探求其中更深一层的意义,它就是生命意识,也就有了该首最后一段第一行的“活着的老家” 说法。它归结于该段的第二行“因为母亲,一直在。”
像具有这样的意识,很了不起的是指感激与感恩同在。这也是对“母亲”最大的夸奖。并且也由此就把组诗第二首当中的“乳名”联系了起来。同时也丰润了诗歌的结构,比如,能够按照地域文化的“祈福”特征,切入到诗歌里面,起到了点睛作用。
于是,诗歌又具备了人生百态,早已看开的人物心态,以沉稳与豁达,同时也表现在组诗的第四首当中。借助“玉米地”这样一个“大戏台”,概括了人的一生的“色彩多多的故事”,用“一阵热”和“一阵阵”来表示人物看开的心境,并以“好戏还会继续”的前瞻意识,来表达对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收割”、“收获”、“收场”的共同特征,这就是认识规律和服从规律的大视野。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香江资讯网2020年度人物评选,荣获国际文艺界文艺传播使者、世界诗人金桂冠大奖赛卓越终身成就奖、繁荣世界诗歌奖、2020年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家之一。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