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春节
作者/贺孟章 诵/清爽

童年的春节是五彩的,是甜蜜的,是童心中一年的期盼,是一生中留恋难忘的圣洁时光。
过了腊月初十,人们就开始为春节忙碌了。家家户户赶集上会,置办各种年货。此时的集、会,也因此被称之为年集、年会。热闹的集会上,卖檀香、蜡烛的,卖年画、红绿彩纸和木板神像的摊子,一个挨着一个。卖花的,扛着插满花朵的花架子,像现在卖糖葫芦的一样,在集市中穿来穿去。吸引着一群群的姑娘们。男孩子对这些是没有兴趣的,他们在卖鞭炮的摊子前转来转去,想用自己不多的钱,买到最喜欢的花炮,如果听到哪个摊子上响鞭,就马上跑过去,争抢落在地上没响的鞭。谁捡得多,谁就会受到大家的羡慕。为了捡鞭,有时我和小伙伴们在卖鞭的摊子前,一直守到散集。

家乡的习惯,把过春节叫作过年下或过新年,大概是区别于旧时的过立春节吧。据老人们说:腊月三十是过年下,正月初一是过新年,这两天才是正式的节日。在这两天里,儿童忌哭,大人忌顶嘴、抬杠,损坏东西。如果犯了禁忌,在新的一年里将会生活的不顺利。老人们的这些说道,一方面反映了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预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慎始敬终的这一民族情结。
大年三十,是春节最忙碌的一天。屋里院里,大街小巷,都要打扫的一干二净。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包接神的饺子,全家人一起欢快的忙碌着。我们这些孩子们不能干别的,就积极地帮大人们粘花纸、贴春联。

到了晚上,母亲在新供起的各位神像前,点上红蜡烛,摆上满桌供品,燃起高高的香,清纯的香味悠长悠长的,透着丝丝的甜。接过神,吃罢晚饭,母亲就和姐姐一起包五更的饺子。父亲把麻杆或秫秸拿到灶前,准备五更里煮饺子用。麻杆和秫秸是当时农村最好的烧柴,平日里是不舍得烧的。
母亲包好饺子收拾妥当后,从里屋箱子的包袱里,找出珍藏了一年的新衣裳,放在了我们的被窝旁。催促我和弟弟:“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起五更”。
夜,是那样得安详、温馨、神秘,春节的气息充满了我的身心。我躺在被窝里,怎么也睡不着。看着桌子上红蜡烛跳动的烛光,和贴在墙上的各种故事的年画,慢慢地在甜蜜的憧憬中睡去。

五更醒来,母亲正在各位神前烧香叩拜。神情是那样的恭敬和虔诚。父亲开了街门,在门前挂起了装有四面玻璃的小灯笼。这时,小孩子是不许起床的,因为怕我们大声说话和爱动的手脚弄出声响、弄坏东西,破坏了五更肃穆、安谧的气氛而不吉利,就连煮敬神的饺子,也是不许拉风箱的。我们只能趴在被窝里耐心地等待着。偶尔,听到远处二起脚的炸响,长长的回声在寂静的夜空中荡开。起得早的人家,鞭声也噼噼啪啪的响了。听的心里甜甜的、痒痒的,只好在被窝里细细的品味。
饺子熟了,父亲点了鞭,我们急切的穿上新衣,匆匆地吃了几个饺子,就跑了出去。这时,天还未明,过道里静静地。各家门前都挂着灯笼,红润红润的,映照着被春联和五彩纸装饰一新的门楼。鞭炮声断续的响起,大街上依然是静悄悄的。站在过道口上向两边望去,长长的街道上,挂满了一对对的灯笼,在朦胧的夜色中,放射出红里透黄的光,悠悠晕晕,好像在空中飘浮着。天空的星星,密密麻麻的和往常时一样,只是显得白了些,少了些许光芒。这大概是灯笼映照的缘故吧。

各家的鞭,接连的响了起来。小伙伴们走出家门,听到谁家点鞭炮,便跑过去看。过道里不时的有一两个或两三个拜年的人走过。
天大亮了,大街上陆续走来拜年的人群。在各家门前,进进出出,互相拱手祝福。大人们平时板结的脸上,此时也好像开了两朵花,在祝福和接受祝福时,都笑的合不拢嘴。我们这些孩子们,快乐极了。穿着各色各样的新衣服,衣袋里装着糖果花生,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交流春节的收获,比赛着燃放花炮,任意的在街上或到各家去玩耍。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年才只有一次的春节。


作者简介:诗情画意,本名贺孟章,1950年生人,大专文化,河北平乡县人。爱好文学,现为邢台市诗词协会理事,2012年出版诗集《新声新韵》。

主播简介:清爽,热爱生活,热爱朗诵,喜欢摄影,乐于收获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热爱在文字里收获如诗如画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