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關敏儀女士,筆名「倩男」,生於中國廣東省韶關市,自少熱愛文學,廣結文壇前輩和朋友,不斷努力硏習中國傳統文化及創作詩詞歌賦。旅居香港,主要從事環保工作。「香港文學促進協會」會員和「今音中外詩評選」副主任。香江资讯网副主编。
心之说
文/关敏仪
何時才能學會
生活中不苦
用心去靠岸
追求的欲望不再太多
繁重的工作
透不過氯的压力
都在于自己
在喧嘩的城市里
挥洒
累与不累
浮澡与喧囂
都在于心
该回歸寧靜了
來,把心放下
用微笑活出精彩
【今音评论】
诗歌对“止”的理解与应用
《心之说》的共性是在于它的普遍。人在这一生中,尤其对富有社会经验的人来说,非常需要盘整一番。于是诗歌的定位,可以是中年。当然其它年龄段的人也可以借鉴,比如借鉴一个“止”的做法,是在于诗歌的第二段第二行,“追求的欲望不再太多。”
如果要讲欣赏这首诗有收获的话,也就在于这一个字,当然这一个字没有在诗行中显示出来。是根据经验揣摩出来的。无论是大腕的诗歌还是初涉文坛的新人诗歌,如果在掌握在一些方法的基础上,再去欣赏,很有可能取得融会贯通的效果。
贯通是指没有新老之分,在确认诗歌内涵的过程中,理应有这样的意识,这样做会缩短心理上的距离。说句实话,新老之间都有一个取长补短在内。人之间,一旦都有了平等意识,尤其是所谓的名人和大腕,就不会再对新人说三道四。
作为过程,对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比如益在心态的质量容易保护得时间长一些。心态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如果和诗歌的第三段的第二行,“浮澡与喧囂”联系起来,作为平衡的手法或经验而言,它是没有新人和名人之分的。
对作者来说,尤其重要的就是需要在心理上克服迷信,只有这样,诗歌创作就容易提高得快。像这样的快,也像诗歌的第二段第一行一样,要“用心去靠岸。”这时候,诗歌的“核”也就提炼出来了。
相比较阅读与欣赏的初次阶段来看。这种状态如果存在的话,就等于深入进去了。诗歌写作与欣赏都需要深入。作为要求,未必都能够做到,但是,有的人一定可以做到,其依据就在于“用心。”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