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作者:于术芹

父亲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是爷爷当年闯关东的时候,用箩筐一路将他挑到东北来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十三岁开始给地主家打短工补贴家用,十八岁就成了固定长工。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勤勤恳恳,后来得到同为农民的外公的赏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成家后,父亲和母亲,一共养育了七个子女:五个男孩,两个女孩。虽说子女负担颇重,可父亲努力凭借勤劳的双手,终日辛苦劳作,日子勉强得过。
父亲没有文化,但不失民族大义。抗战期间,时值解放康平,父亲踊跃报名,参加了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救护抗日将士伤员。过程中,曾受过轻伤,可父亲无所畏惧更从不炫燿。
父亲命运多舛,曾被日本鬼子抓去当劳工,押到辽阳市给日本人修飞机场。在那儿直至鬼子投降,才得以自由,释归故里。劳役中,所受的非人般的折磨自不必说,父亲能活着回来让母亲及家人倍感幸运与欢欣。

旧中国,父亲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一样,在穷苦危难中挣扎……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父亲和全国人民一道,终于迎来了和平、自由、解放的曙光!
父亲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与母亲一起操持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父亲头脑灵活,常常是干完队里的活后,回家又搞些副业。比如编炕席,扎条帚,卖些零钱,贴补家用。为此,父亲还在文革时期,被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挨过批斗,父亲只是默默忍受。
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夜吹遍神州大地,分田到户,联产承包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父亲带领全家人承包了几十亩土地,还在当地第一个开起了小卖部,经营烟酒糖茶,米面油等,买卖兴隆。由于有经营头脑,父亲很快成了全村首富,并盖起了全村第一座砖瓦房,过上了好日子。

父亲不善于文化人的言传,却有着劳动者的质朴身教,且终身率先垂范,影响后人。父亲经常教导我们: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坚决不能拿。话虽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一直到他离世,不失堂堂正正,足见父亲做人之清。
父亲生于1924年,卒于2001年,经历了新旧社会。“勤劳朴实,清白做人”是父亲留给子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年了,父亲的高尚品格一直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强不息,清白做人!
父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精神丰碑,我们永远怀念敬爱的父亲!
2020.10.21.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