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给出的答案 ——追寻“京”在天兴的岁月留痕
作者:王贞民
诸葛亮嫡孙诸葛京,咸熙元年,(公元 264 年)徙其家于河东,《三国志》等正史上都有记载,但其落户于哪个县镇村庄,却未见详述。据我们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们六、七年的研究考证, 追寻查阅不同版本、不同地域的地方史志,收集整理流传于民间千余年的诸葛亮生动感人的传说故事,证实诸葛京携家眷安家落户在古河东荣河县(今临猗县—笔者)天兴村。我曾写过一篇《亮生于天兴”与“京” ‘移河东归宗’辨析》的拙文,陈述了这一观点,故不再赘叙。诸葛京是诸葛亮唯一幸存的嫡孙,为追随爷爷的踪迹,不惜千辛万苦,挈 妇将雏归宗到天兴村。当地的历史有哪些岁月留痕呢?笔者就自己的推断和见解叙述于后。
天兴村一大畛“诸家地”,是诸葛京徙其家河东天兴村后,劳作于斯、收获于斯的见证。“诸家地”位于武侯庙遗址旁,于今达一千七八百年之久。老人们一旦路经这畛地块,都会满怀深情地告诉人们说:“这就是诸葛亮后代在天兴村春播秋收冬藏的庄稼地,不知养活了孔明家族多少代人。”据地方史志记载,诸葛京后裔在此生息了二十三世,到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京之后裔因战乱频仍,先 后迁移至南方江浙云一带。天兴武侯庙等建筑物,上世纪五十年代毁于一旦,仅存废墟,唯“诸家地”尚整块存在,向人们昭示着诸葛氏家族的古久历史。
“宗儿破塔”的故事,是天兴村一带的民众对诸葛京为民做好事的赞颂。诸葛京,字行宗。出于对诸葛京的亲昵和爱戴,故昵称他为“宗儿”,这便有了“宗儿到、塔儿破”的美丽传说。天兴村武侯祠山门前,有一陡坡,坡顶当头,砌有一丈多高的砖塔,为镇庙之用。但每年两次的天兴武侯祠庙会,各地的商贾巨富满载着商品来庙会交流,来助兴的戏班子的沉重道具也要经过此砖塔,塔高坡陡载重的车辆经过多有不便,时而有人仰车翻之虑。天兴村的乡约(相当于村长—笔者)诸葛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定拆除这碍事的砖塔。有人说“此塔已多年如此,是诸葛亮所建的,怎么敢拆呢?”宗儿听后, 寻思着这是为老百姓办好事,诸葛亮爷爷也会支持赞同的,“没人敢拆,我拆!”在宗儿的带领下,砖塔不到半响功夫就拆完了。只见塔底有一石碑,上面写着“宗儿到,塔儿破”几个大字。从此,人们都认为诸葛京真是神人一个。这则故事,至今还盛传不衰。看来,诸葛京落户河东天兴村,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实事。
天兴村,时至今日没有“诸葛”姓氏住户,其原因是唐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迫使天兴村的诸葛氏族南迁,故村中尚无一户诸葛京后裔的存在。安史之乱是唐朝安禄山史思明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年发动的叛乱,前后历时七年之久,于公元 763 年叛乱平定。叛乱严重破坏了生产,民不聊生,从此唐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的混战局面。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当时叛乱的首领安禄山,是包括河东在内的三镇(其他两镇是平卢、范阳—笔者)的节度使,可以想象到河东一带,自然天兴村也在其中,社会乱荡的严重程度,诸葛京的后裔们也在劫难免 诸葛氏后裔不得不背乡离井,离开生养繁衍了二十三世的天兴村,而向南国迁移。迁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之到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 847年,诸葛氏族迁移完毕。公元 847年, 距今近一千二百年,天兴村不再有“诸葛”氏的存在就不难理解了。虽然,现在的天兴村没有诸葛氏族的住户,不等于天兴村不是诸葛后裔的生息繁衍地。
天兴村的武侯庙等建筑物,是诸葛京落户于河东后,为纪念爷爷诸葛亮等先辈,承建的标志性工程。至此,天兴村因庙而名,庙会因庙而兴,老百姓因庙而朝拜武侯,诸葛亮因庙而魂归故里。天兴武侯祠庙会亦因庙(即武侯祠)而闻名于唐朝。诸葛京在天兴村建筑的武侯祠是何其伟哉!虽然,武侯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损毁,“庙”之不存,而威名犹在。它的精神,它的余威震慑天下,仍一如既往地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足以让全国乃至世界研究三国文化和诸葛亮及其后裔文化的学者顶礼膜拜。这是诸葛京身后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和物资财富。天兴村武侯祠(庙),是古河东郡管辖的二十县内,唯一一座由诸葛亮嫡孙诸葛京承建的纪念诸葛氏祖的宗庙,也叫祖庙或家庙。唯此一座,没有第二。如是看来,天兴村是诸葛京后裔的繁衍地是千真万确的了。天兴村武侯墓,是诸葛京为了四季祭奠诸葛亮等先祖而修建的衣冠冢。由于时间久远,农人耕作而平毁了武侯墓,但诸葛京的尊老孝道之举,家喻户晓千古流芳。几年前,在天兴村农场发掘的宋代古墓, 据说古墓里发现不少古人的骸骨。这里笔者想多说几句。这些尸骨是古代谁人的?该作进一步的技术鉴定。是否与诸葛京后裔在天兴村一带繁衍生息五百余年,生老病死的遗骨有关呢?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悬念”。或许大概可能是诸葛京后裔的尸骨。建议继续挖掘考证, 抑或有新的奇迹发现。文物专家或做过这方面的终极结论,我不得而知。我仅希望是对尸骨的年代的鉴别而已。
我们现在饭桌上的“馒头”,是诸葛亮的发明,其孙诸葛京落户 河东天兴村时引进来的主食。诸葛亮,馒头的发明者也。相传蜀汉时 南蛮洞主孟获不断袭蜀。于是亮亲自带兵征伐,至泸水一带发现那里 人烟稀少,瘴气很重且水中有毒。蜀中有人提议,杀死一些南蛮俘虏, 用他们的头颅祭奠河神。诸葛亮从仁道出发没有答应,但为了鼓舞士 气,他想出用面粉加水捏成人头模样蒸熟,当作祭品代替“蛮头”。后来,人们就用“馒头”的名字取代了“蛮头”,以至流传至今,成 为饭局的主食。我们晋南(河东)以及陕西的老百姓喜欢吃“馒头”,大约源自诸葛京。内移河东时把爷爷诸葛亮发明的“馒头”,带回天 兴村一带老百姓的饭桌上,且成为河东一带民人不可或缺的主要食品, 陕西人吃的“馒头”应该是诸葛京随才署吏作眉县令时引过去的。“馒 头”从诸葛亮发明至今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其标准规格无本质的差 异。“馒头”也是诸葛京后裔在天兴村繁衍生息的佐证。
以上所谓的追寻京之在天兴村的岁月留痕,多是我个人的联想或推断。贸然写出来意在证实天兴村是诸葛京后裔生养了二十三世之久的历史源头,是其不容置疑的繁衍地。我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目的只有一个,咱们共同为历史负责。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