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上一碗孟非小面》
文:雨荷,朗诵:姚春荷
小车上了宁连路急速的向南驶去,喜欢旅游的我,一路兴奋,毫无瞌睡之意,不到三个小时的车程已经驶入南京长江二桥,一条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向东奔流而去。进入南京市区,一直沿着湖滨路向西行驶。冬天的南京给人的感觉,并不那么冷,街道两旁高楼林立,行道树依然是绿意葱葱,没有冬天的萧条,一座座不高的山峰,婉延不绝。行进在这青山绿水之间,犹如行进在一幅山水画中.....
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去看南京电视台举办大行2019巜跨年演唱会》,顺道再去吃上一碗孟非小面。不一会,我们已经到了南京建邺区万达广场,找了一个地下停车场停好车,乘电梯上三楼,放眼望去,不远处排了好长队啊,我们判断那人多的地方,一定是孟非开的小面馆,一行四人小跑上前加入了排队阵行中,比较运气,赶上了中午时分吃上小面最后的机会。
趁排队功夫,我们不放过这难得机会,让我儿子占位,我和儿媳妇连忙拿出相机,在孟非的小面馆前照像留念,时间不是太长,我们已经进入面馆内,依然要坐着等候,我抬眼向店里四周环顾,在店门右侧,挂着郭德纲撰写的一副对联:“一碗小面老少咸宜,三杯老酒早晚方便"。左侧墙体挂着重庆小面的简历,我没有细看具体内容。面馆不是太大,大约在150平方左右,可以容纳65人同时用餐,店内装潢并不豪华,简简单单,还有点仿古,文化气息比较浓郁。
面条是中国的传统美食,为了把重庆小面与孟非这样的名嘴融合在一起,创出独特的设计,听说设计者在设计之前逛了数十多家面馆和中式餐馆,甚至还接连几个小时观看孟非主持的节目,寻找灵感。设计中,还要把孟非朋友赠送的一些字画、明朝石凳等元素融入进去,仅设计前前后后就沟通了三个月,数次易稿。
当初设计者与孟非商量在店中放什么摆设好,后来寻了这个形似大拇指的巨型木雕,寓意扎根南京。
面馆内墙面有一张孟非身穿厨师服照片,在网上颇为流传,这张照片上孟非背后的题字出自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黄明之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书卷造型是怎么做出来的。
书卷带有弯曲造型,尾部是卷轴,而且上下前后都是悬空无支称点,只有一侧靠墙。这个造型很是别致,工艺相当难做,当时设计时怕实现不了,在施工中曾失败了三次。装修师傅带领了四位木工师傅,在整体工艺上大胆的做了创新。
对于最终打造出来的完美书卷,这个书页卷轴在室内设计中是一种创新,在工艺上是一个突破。在书卷旁,坐在石凳上吃碗重庆小面,别有一番味道。
这时来了一个花样美男,礼貌的把食谱放到我们面前,我们一家人,每个人要了一碗排骨小面,外加两杯酸梅汤,美男安排我们在一张桌坐下,不一会每个人面前一碗红油汪汪面摆上了桌子,一阵诱人的香味扑面而来,美食当前,我们全家毫不含糊,顾不得江湖规矩,也不管仪表吃相,捧起面碗把那顺滑的面条”哧溜“下子吸到嘴里,任咸、鲜、麻、辣的浓味在舌尖上舞蹈,裹着鲜香,带着暖流的面条就成了口腹之欢。我是吃的最快,再看看儿子也已经碗底见光,都是剩下红油汪汪汤了,这时我猛然醒悟,后悔怎么是没有把刚刚端上小面拍上几张照片,发个抖音或者微信,是我们太馋了,也是太饿了,因为已经是下午三点时分了,还好儿媳妇没有吃完,我又连忙拿出相机,来个三连拍。唉!人生总是有遗憾,有点遗憾也好。
孟非是我喜欢的江苏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我喜欢孟非的主持风格,多年前孟非主持的《南京零距离》一炮走红,后又主持《非城勿扰》响誉海内外,虽然没有在孟非的面馆见到孟非本人,但觉得能在名人的面馆吃上一碗小面,这趟南京之行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祝愿孟非小面馆财源滚滚,生意越来越好,祝愿孟非的主持风格永远那么的潇潇洒洒,永远是主坛上的一棵常青树!

作者简介:王希梅,网名:雨荷。江苏省淮安市作协会员,淮安市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清江浦区作协会员,中国市民网文学分区版主。自幼喜爱读书,爱好文学,喜欢在文字中徜徉。在省内外各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多篇散文和现代诗歌。

主播简介:姚春荷,网名:轻风细雨。江苏淮安人,喜欢旅游,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热爱生活,以美丽心情欣赏大地上的一花一木;喜欢用声音诠释生活之美,更愿用声音为您传情、温暖您的时光、愉悦您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