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活网(王爱民 李西锋 通讯员 席志刚)位于洛阳黄河北岸吉利区的洛阳吉城公司,是一个仅有60余名员工的民营企业。然而,小企业却胸有大情怀,他们不仅把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而且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赢得了当地一片叫好。
就说帮扶贫困这件事,就有许多生动的事迹……
胸怀大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多年来,洛阳吉城公司以“诚信为本、服务至上”为企业理念,在搞好自身经营的同时,自2017年以来,积极响应党中央“攻坚脱贫、全面实现小康”的号召,强化攻坚脱贫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主动在洛宁县小界乡苇山村、新安县石井乡山窝村、吉利区柴河村三个贫困村建立了帮扶点。
四年来,他们坚持每年2到3次前去帮扶点慰问,并且带着慰问品和慰问金,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家里。慰问期间,他们广泛开展家庭走访,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听取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努力在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不断拉近与群众的情感。还特别关心贫困村儿童的成长,先后为小界乡上村、石井乡山窝村两个小学捐助上万元的学习用具。据统计,仅仅四年间,他们投入帮扶资金达100余万元。
不仅这样,他们还胸有大局,心系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每当遇到社会需求和重大灾难性事件,总是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帮助。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们捐物捐款10多万元,公司经理的家乡修路缺乏资金,他们一下捐款10万元。 2020年疫情发生后,他们又是第一时间为当地防疫的公安、医院、疫情防控中心等,捐助了大量执勤所需食物和现金近10万元。
设身处地,为贫困村民办实事
洛宁县小界乡苇山村,有一个姓郑的村民,家庭人口多,居住条件差,长期以来在村里处于最困难家庭。吉城公司在慰问走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定帮助他在村里开办一个名为“农家乐”的餐馆。为了解除他们无经验的难题,公司专门派人前去指导,并且在烹饪技术上手把手教,还在经营管理上传授经验,使他们解除了顾虑,很快实现了开张营业。如今,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家已经告别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洛宁县小界乡苇山村,有这样一户特殊人家:父母早逝,留下了弟兄俩无依无靠。因为家庭条件太差,弟兄俩都三十多还未能成家,村民们都戏称他们是 “一对老光棍”。对此,吉城公司领导把他们挂在心间,每次前去慰问都要重点帮扶,既给他们带去捐助的衣物和生活食品,又给他们留下适当的花销钱,还四处打听为他们寻找对象牵线搭桥,尽管至今还未能联姻,但弟兄俩心里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对生活鼓起了勇气。
吉城公司帮扶的几个自然村,多数群众没有经济来源,都是靠农作物换成钱用于日常花销。可是,远离城市,出行困难,许多群众为辛勤劳作得来的农产品无法销售而发愁。吉城公司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采取收购群众农产品,用于本公司凯立德酒店的方式,为贫困山区群众解决了难题。据了解,仅两年来,他们采取这一方式,为群众收购农产品自销3万多元。对此,引起当地群众的热烈好评,都说吉城公司帮扶是用心用力,实打实想着群众。
创新方法,搭建文化帮扶平台
吉城公司帮扶的三个贫困村,都是远离城市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文化生活极为枯燥。为了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他们坚持在每次的帮扶活动之前,都要组织文艺骨干赶排一台文艺节目,然后带着他们前去慰问演出。据统计,仅仅四年间,他们就组织了十多次演出活动。当地不少群众感慨地说:吉城公司既给我们生活上送来了温暖,又给我们送来了精神上的快乐,这都是党的领导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呀!

吉城公司定点帮扶的吉利区柴河村,有个上千年古迹万佛山。为了弘扬这一历史文化,吉利区决定以柴河村万佛山为中心,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风景区。为了响应这一号召,他们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革命传统,不惜投入40万元,利用村里一所没人居住的老院子,建设一个名为 “村里的家”文化大院。之后,他们对这所年久失修的民宅窑洞进行了精心设计、修缮,并且发动员工自力更生,历经两年半的艰苦努力,以“平凡的世界”、“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为教育主题的老院子,不仅旧貌换新颜,而且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如今,这个“村里的家”老院子,已经成为万佛山风景区旅游观光的亮点,当地不少机关、企业、学校组织前去参观学习,并且成为了吉利区党员教育和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就是这样,洛阳吉城公司以攻坚脱贫为己任,在帮扶贫困的道路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河南《党的生活网》,河南《凤凰新闻》等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2020年12月,河南省工商联合会下发通知,决定评选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洛阳吉城公司以突出的成绩,在洛阳市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中,仅有的5个名额,他们作为吉利区唯一代表,被推荐获得“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