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关闭上面音频播放键^


散 文:
杉木林村小记
作者/潘 鸣
朋友说,别老在城里呆着啊,周末请你到山里杉木村做一回山客。
朋友在蜀地什邡市里从政,任着一个班子的主官,知性女士一枚,骨子里透着洒逸干练。
于是欣然邀伴驱车赴约。虽已入冬,天气却还温润。沿一条盘山道斗折蛇行,远远见道旁堡坎上突兀一座墟院,屋顶烟囱轻烟袅袅,有鸡犬之声隐约可闻。即近,朋友与夫君从堡坎矮墙边探出身子伸手作虚拟拥抱状:欢迎欢迎!
下车顿觉一缕清凉直钻鼻窦,忍不住仰头向天一串透彻的响嚏。朋友笑道:醉氧了!她指点着四面山峦说,绵延一带十几里
,全是杉松和灌木。有野生的,也有近二十年退耕还林人工植造的,一坡裸土也找不到。顺她手势放眼看去,果然满目幽绿,即便时值冬令也不显颓意。
朋友引领我们跨入柴门院落。屋舍是寻常山村民宅,堂屋、居室、灶房,一道廊棚延至庭中
,四面通透。屋壁和望顶多为杉木板,房顶履以小青瓦亦或松树皮。但下细品观,屋舍布设装饰明显颇下了功夫。四壁明净亮堂,居室铺了席梦思,有彩电、wifi、无线高保真音响;厨房垒着老式柴火灶,也备了电器炊具。室内画幅是莫须有的,每一洞窗口都衔着户外一帧写意山水,而且光景不与四时同。院坝里横放一面斑驳的原木桌,桌身保留了树形轮廓;地上苔痕漶漫,却刻意不扫;几个老竹树疙瘩镂空作盆景,有数枝寒菊和冬梅花婀娜地打朵;柴门眉额上悬了一匾
:简兮松庐。俗雅浑然,独显一番意趣。
朋友告知,这是一份扶贫"作业”。两年前,她和所在机关到杉木村结对扶贫。为了长效,没有简单给钱给物,而是立项设计,帮助贫困户和村里开发山居休闲旅游。除了自己捐资,还募来宏达集团60万善款,又帮助争取到政府乡村振兴项目扶持。把村里几家贫困户院落就地脱胎改造为原生态民宿客舍,配套拓宽硬化了山路,修筑了林间栈道,点缀了山涧水车一应小景,使村容村貌得以整体改善。然后,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推介,八方托朋友拉客源。

果然就有客人冲着这幽僻一方的“原生态”来了。尤其是暖春盛暑时节,常有文人雅士来这里怡然小住数日。白日里吃柴火焖饭,喝涧水土茶,看书、写作、栈道闲步、弄弦歌吟;或独去涧沟一眼潭泉边,临水而坐发半天呆,看不知源于何处的泉缕汩汩不息流淌,水中小鱼临空无依,起一点“逝者如斯”的玄思。夜里庭前纳凉,仰望满天繁星闪烁,苍狗过隙;或静卧床榻,聆听百虫唧唧,松风撩耳。冥冥中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口碑就这样渐渐播扬出去,紧俏时宾客络绎,竟需要预订排队。村邻应邀前来帮工,又借机推销各种山野家禽土菜水果,乐呵呵赚得一笔笔收益,贫困户也因此有了脱贫致富的活水源⋯⋯
中午桌上的餐菜,除了𠧧菜从城里打包带来,其余全是山野之物:煨炖跑山鸡,红烧土麻鸭
,清蒸红苕苞谷,凉拌竹笋丝,另佐以时蔬几碟,柴锅米饭溢着淡淡的烟熏气。一桌人大快朵颐,嘴巴咂得叭叭响,全不顾斯文体面。
朋友见状很是得意:好吃吧?菜料都是从贫困户和村民那里釆买的,地道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厨艺也是山野风味,欢迎各位日后多来——当然是要自己买单了。若有福份常来此山滋身养性
,品享种种自然天物,天长日久
,怕是要修成仙家的。听罢朋友此言,我放下刚啃完的鸡腿骨,竖起油渍渍的拇指由衷赞叹:你这份“作业”答得好,理该得高分!
──选自《四川日报》副刊“人境”栏目2020年12月22日

潘鸣,四川省德阳市人。多年从事宣传广电事业。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散文学会特邀副会长,德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近年在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原创版)、四川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多篇。出版个人散文集《花间一壶茶》。
免责声明:本站作品大多来自网友发表,本站刊载、审核、加精等操作,并不代表本站赞成其观点或立场,仅代表本站对其创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现力)的相应认可,如存在侵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