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利民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融合产业、生态、人才、管理等资源优势,在全域产业链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新型城镇化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为中原出彩增辉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一、利民镇的前世今生
利民镇位于虞城县北端,地处豫鲁结合部,辖33个行政村,4个街道居委会,总面积66平方公里,5.6万人,6.5万亩耕地。是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河南省重点建设示范镇、河南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科技示范镇、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是虞城县副中心城镇。
利民镇是一座历史名城,利民镇古城区位于虞城县的北部、现利民镇的中部,是老虞城县城所在地。古城区总面积2.22平方公里,其中护城湖面积1.87平方公里(约合2800亩),湖内陆地面积0.35公顷(约合525亩)。
老虞城县城即今利民镇老镇区,因旧城屡遭水患,明弘治九年(1496年)选建新城。初筑土城,崇祯八年(1635年),县令范良彦、杨春育捐资将土墙改筑砖墙;范志完又创建西门瓮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咸丰八年(1858年)4次修复城墙。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城墙倒塌过甚,官绅商民捐钱大修。民国年间,日本占领时期及国民党进驻时期,对城墙,城门都曾进行过修补。建国后,进入和平时期,城墙、城门逐渐被拆除。
1949年利民镇称城关区。1954年,县城迁马牧集后,改称今名,隶属利民(区)乡,1981年3月,恢复县辖镇建制。利民乡即现利民镇新镇区,原为虞城县城关区,乡政府驻利民镇。1949年为第一区,1958年成立利民人民公社,1981年3月分出利民镇,1983年改为利民乡。2001年4月,原利民镇、利民乡合并建立新的利民镇。
二、利民镇有丰富的文旅资源
利民镇是一座历史名城,文物古迹颇多,据历史记载考证的有商均墓,明刑部尚书杨东明墓、栗王墓和旧城遗址等。
古城区4关堤口原有土城门,门外有石牌坊。城东南隅有总排水沟,名水门阁。城内街道呈“卍”字形,中间鼓心为大隅首。有4大街、老街门街及书院胡同、道院胡同、城隍庙胡同、黉学胡同、核学胡同、田胡同、陈胡同、关胡同、许胡同、王胡同、张胡同、刘胡同等小巷。还有9阁10牌坊。街口庙与庙对门,对门无庙则有龟子大碑。黉学内有大城殿。开元寺内有大铜佛1尊。城内有旧式楼房70多座,为高、范、刘、许、蔡、徐等几家富户所有。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等平民多居于城墙马道街。
利民镇除历史文物古迹外,还保存着一个古代护城河,护城河位于老城四周,正常水位面积为2800万亩,水深4米左右,盛产鱼虾。护城河经四门入口自然分隔为东城湖,西城湖,南城湖和北城湖四个部分,湖水清澈见底,湖面波光粼粼,沿湖有花圃及凉亭。河内高处原有地藏庵、观音阁、泰山庙、歇马亭等建筑。护城河外有护城堤,周长5公里,堤高约7米,堤上原有鲁班庙,火神庙、玉皇庙、三教堂、山西会馆等建筑,是一处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
三、利民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一)加速城乡一体,强化业态。利民镇是虞城县的工业强镇,利民镇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是全国最大的“虞城荠菜”生产加工基地,传统美食利民羊肉汤被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报道,拥有全省唯一乡镇级食品加工专业园区,至2019年底,入园企业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家,科迪集团、通宝食品、盛源食品、绿环速冻、顶洋洋食品、瑞欣速冻等一大批速冻食品加工企业逐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速冻产业主导链条日益突出。食品加工主导产业产值87亿元,占虞城县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占利民镇税收收入的93%,食品加工主导产业规模大、知名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跨越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速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进城的主力军。
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发展,产业的支撑,既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进城经商,使农民成为不离家的工人,使农民就地变市民。食品产业带动种植户6000余户,带动养殖户2000余户,直接提供了1万余个就业岗位,带动10万余人从事食品加工及相关产业,农民人均增收600元以上。目前,通过产业带动,利民镇进厂务工人数约2万人,并且以每年4000人左右的速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