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党历史上唯一武状元张大经
作者:吴永生
张大经(1719—1773年)字建常,泽州大阳镇人,乾隆丁卯(1746年)武举,辛未(1751年)科武进士第一名及第,钦点武状元。时年32岁。

古时,凡状元及第者,朝野上下无不耸观。科举揭晓,先要在太和殿传胪唱名,京城挂榜,还要赐武状元腰刀、盔甲和银两。第二日要赴朝廷举行的盛大琼林宴。第三日要披红挂彩,上街夸官。中状元者可谓春风得意,风光无限。真乃“殿上胪传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名登龙虎黄金榜,人在烟霄白玉京。”张大经武科夺魁,独秀乾隆武林,这不仅是他故乡科考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上党地区科考史上的一大奇迹,因为张大经是上党历史上唯一武状元。

据史籍记载,自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设武科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全国推行“癸卯学制”废科举的1200多年间,上党地区唯张大经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摘取武状元桂冠。
同榜榜眼,山东蒲州人卜永泰探花直隶东亭人安廷召。从周腊生所撰《中国历代状元奇谈·历代状元谱》中可知,在清存续的276年间,山西未有一位文状元,仅有五位武状元,张大经是武状元第人。继后的武状元有阳曲马全、临县马从龙、阳曲李相清、灵县李广金。太行山上的大阳镇缘何能出武状元,这与此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大阳,古阳阿,历史上曾是阳阿县,阳阿侯国和建兴郡的治所。历代教育文化注重文武双修。段氏一门从唐代到清代八代为官,皆望出武威。清定中原,尤崇尚武功和马上征天下,开科取士,文武并重。在此社会背景下,境内办起了多处武书院和拳坊,即武馆,崇文尚武蔚然成风。明代万历年间就有裴本立中武进士。仅清康熙年间,中武举者十五名,武进士者二名。雍正乾隆年间,对武科取士更为重视。张大经就是在如此环境下,荣登龙虎榜,高中武状元。此地科考,能有多名武举、武进士脱颖而出,可见历史上的大阳不仅是九州针都、煤铁之乡,歌舞之地,更是武术之乡。

曾有民谚道:“有官不到大阳夸,跑马卖解不去大阳耍。”因此地是传统的尚武之地,跑马卖解的自不会去哪里卖武艺。时至清末,这里还有中武举者。民国后,王氏武书院兵器架上还有各式兵器。解放初的几年中,还有罗汉拳传习之家和金汤寨颇有传奇色彩的猎户(俗称打坡)。现境内还有多处拳坊遗址。一些地名还携带着曾经尚武的印记。如跑马畛、韶武门、武靳关、武魁书院……。这些无不印证着这方土地古代尚武的社会文化现象。此地古代文武双修,出仕者多有武职。但通过武科之路取得功名并非易事。自武则天开武科始,弓、刀、石、马、箭项目必试外还有考文的策论。乾隆时,武科有内场外场之分。外场首试马上箭法,要求驰马三圈,发箭九枝、三中者为合格。且外加伏射和步射及技勇。技勇要求能拉满硬弓,能舞动一百斤左右大刀,还要能举起二百五十斤左右的石蒂。石蒂,即正方形或长方形石块。石块上仅有供指头能抠住的凹处。举起石蒂后还要求在胸前左右翻一次,谓之献印。惊心动魄的外场考完后是内场考文。内场要求以军事为题,写策两篇,论一篇。张大经在科考中,一路闯关,夺得武进士第一,因他武艺超群,膂力过人,文韬武略出众。

从此留于今的一方乾隆三十三年的张大经碑刻,可见这一习武之人书艺不凡。其书体极具阳刚之气,端庄之韵,似若关公坐帐。张大经中状元后,赐御前头等侍卫。历任湖北武昌守营参将、山东济南城守营参将、文登营副将,陕西兴汉镇总兵。兴汉,即现在的汉中和安康一带。镇,相当于军区。时称张大经为张总镇。乾隆帝南巡时,张大经负责临清河巡哨及道路马棚。由于奋勉,他被朝廷盛赞为“宿卫而先七校,顾盼风生。奔走以扈六飞,驱驰发”。乾隆南巡后,特予以一等侍卫加一级褒奖,并赐于貂缎和“封“封天诰命”长两米,宽四十五厘米,为一散金黄绫横幅长卷。左满文、右汉文,中为乾隆印鉴。

张大经升任陕西兴汉镇总兵后,适逢征剿金川之役正烈。金川在四川西部,分大金川,小金川,即现在的阿坝地区。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欲兼并大小金川,创立四川西部独立国。乾隆十四年开始征剿,历二十余年于乾隆四十一年始平定。金川之役,历时最长,耗资最巨,损兵最惨。因金川地势险要,沟壑纵横,天气变化无常,叛军又依山势遍筑高大石堡,易守难攻。清军多次受挫,士兵战死者近三万耗去军费九仟万两,由此可见征剿金川之艰难。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张大经奉命率西宁、陕西官兵各一千人随大军出征金川。进川后,利用地形优势,先赢得了三战三捷,生擒叛军首领之一泽旺,功加三等。乾隆三十八年,木果木大营溃败,张大经即率兵救援,遇贼于乾海子。因地势险要,无法骑马,徒步奋战。自夜激战到天亮,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敌趁势占领高地,施以火炮,张大经部伤亡惨重。张大经也身受重伤,遂投崇德站海子(藏语,湖泊)殉国。同时殉国的有阳曲武状元马全和提督牛天畀。张大经殉难后,乾隆帝命其入“昭忠祠”,图形紫光阁,并派大臣致祭,按旗员二品例,世袭骑都尉。其子张无咎由骑都尉历任天津镇蒲河营司、福建提标后营游击,台湾营参将。张无咎在台湾营参将任上,因陈周全民变,于1795年在彰化焚于大火阵亡。为民族安定,两代人殒命疆场,可谓父子皆英烈。据悉,张无咎阵亡后,其家属留居台湾,现台湾尚有后人。隔海遥望祖籍,孰不思绪万千。武状元张大经故里,现泽州县大阳镇一分街。其故居所在巷状元府巷,内有状元及第牌坊和御赐“气壮山河”大匾。巷中古院落皆状元及族人住宅,都是一进院且简朴无华。其中一四合形院,房屋缔构玲珑精巧,厅堂高大,柱式出厦。楼上木栏走廊与东西厢房楼相通。其院落古朴典雅,建造别具一格。张大经为上党历史上唯一武状元,对于他的里,历代颇有人关注。解放后至今,不断有远方客人到状元府巷造访。

作者简介:吴永生,系山西大阳古镇人,曾编写《寻芳》一书,作品多见于各大诗社。高级教师,喜欢用文字叙述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