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音评论】
评费均德冥冥之中的两步
~富有传奇人物的个性,都是与众不同的
在《费德人文情怀》一书中,我发现陆雨欣写的《初心与梦想》这一文中,看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个性者都是与众不同的。1968年的第一次生意是五天赚了35元,这是第一笔生意。第二笔是1972年的全年利润赚了2万元。为村里买了7台手扶拖拉机。这是费总人生经历的两个关键点。
像这样的记实文章也有必要用文学的眼光去看,比如看它的内在事物的因果联系,当然这个关系也是由主人公的个性坚毅而变得更加富有传奇色彩。这是在用文学的眼光,并也已经打破了纪实文章很少用文学眼光去看这样的文章格局。刚才谈到的因果关系,很有必首先从费总的个性上去多加以欣赏。比如,欣赏他的内敛与倔犟,1968年的五天能赚35元,这是纪实文章当中的所看到的曙光,而这个曙光,它有一个启示,它有一个召唤,那么,偏偏让费总能够意识到这其中所藴藏的玄机。玄在费总的感觉上,这是有待于区别其他企业家从零做起的一个比较特殊案例。
因为特殊,费总能够把这一些看作是起飞和腾飞的机遇。比如第一次的五天赚35元,就是起飞中的一次比较关键性的运作。而1972年的全年利润2万元,用现在的眼光看就叫腾飞。所谓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说法,在费总的人生经历上,这也是人物的个性所致。如果没有这样的个性,如果没有当初的信念作支撑,现在的界龙就很难说是一个什么样子。事在人为。
照他当时的力量,还没有办法一下子让周边的村民都富起来,但费总可贵的地方就是在于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一步一步来。以上谈到费总的这些动,确实得人心,他至少已经看出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能够达到的那个高峰,也就是今天界龙所具备的规模。
这个时候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费总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有的人做不到。这里面缺少一个信念和力。尤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模的时候,能够主动向文学这一边靠并倾斜的做法,是因为他看到了文化这股力量,也已经深深的传递到了他们企业内部,其实这也是界龙准备在适应新形势下的、为再次腾飞再思想准备。
像这样的思想准备的规模、气氛、环境与条件等,和当年的1968年和1972年的利润35元和2万元相比,从性质上都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不同。这是界龙再次腾飞的外音环境。同时也是因为,一个富有传究文化底的企业,首先改变的是职工的内在思想表现,我们把这些作为前,或者说它是一计,那么,回顾费总这一路上的经历,这其中,究竟包含着他多少个前瞻和顽计在内,也就不得而知了。
在历史上和我们的周围,和费总当年拥有的35元和2万元利润的人有,但是能像他发展起来,并且能够坚持到现在的人不多。这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最好例子。如今,费总已七十多岁,他和我们周围同龄人每天都在谈如何养老的相比,他更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事业上。当然,我们有的人不可能像费总如今能掌控一个若大的企业,但是,我们能够像他一样,掌控自己的心灵,比如,豁达、开朗、向上。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