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微信名,丹桂飘香,实名姚学俊,上海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接触绘画,曾为报刊设计画案;多幅画被兰州群艺馆收藏;并于2000年携画从上海赴京参加中央台录制节目和接受采访。2003接触手工拼布艺术品创作,多次获得好成绩。同时,重拾诗歌创作本行,一路走来至今。
听戏
文/丹桂飘香
古戏台,一阵紧锣密鼓
牵出旦角儿的碎步
如泣如诉的琴声
装饰着窗棂
风在草尖上摇头晃脑
西皮慢板绕梁
窗外盛世
开满了三月桃花
窗内,我寻着鼓点儿
轻移莲步
舒展思绪的走向
诗笺,染尽芬芳
【今音评论】
品悟人生,从“听”切入
丹桂飘香这首《听戏》以显示一种能力的表现,是以观为主。其占中性位置的说法,它的客观基础是在于人物自身。同时也和其他人形成区别的地方就在于,不是一、二、一,齐步走的那种。
诗歌的内涵是如何从《听戏》中思考听命的说法,这个说法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说的人多了,传的人也多了,于是就作为了一句常挂在人嘴上的熟语。
诗歌全篇并不冗长,两段十二行,每段六行的适中处理法,也会让有些读者觉得听过拉倒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在于诗歌第二段倒数第二行的“舒展”上。并以它来作为释怀的代入,由此而出新意,比如新在第二段第四行的“轻移莲步”等。
这种效果,是从《听戏》中得来的。这首诗有点像茶道的含而不露和待而不发。但是,真正品尝到了那一个点,它就会散发出,属于人物自身的真正魅力,这就是诗歌的内涵。诗歌没有表现出人物的高调,但是不代表人物没实力。
《听戏》听人生百态,诗歌人物早就看开。“紧锣密鼓”如破土开音,又是这首诗歌的意象之最。接下去就要思考人物对“听戏”的理解程度和效果。这时候又回到了第二段第四行“轻移莲步,”这就是效果。
一首诗歌所谓的好,是这么被看出来的。当然,需要眼光。比如,“轻移莲步”与事了拂衣去,有相似点。这时候从诗歌的视角上还存在着一个三个视角之间的连接和神情传递,比如,读者、听戏者和戏中的人物。
接着,再看第二段的最后一行,“诗笺,染尽芬芳。”“染尽”,在于深藏,因为看不到“诗笺”所写的内容,而“芬芳”是指身与名。这首诗歌所谓的真,是显示在这里。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