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水莲花》


桃花村游记
文/老马识途

当涂,江南水乡,古吴之地。治下护河镇桃花村,西望大青山,葱秀迴出;北接姑溪河,清幽入江。村民尤喜桃,于乡野空旷之处遍植桃树,年复一年,逐渐成林,习延至今。
至阳春三月,桃花竟放,河柳垂丝。放眼望之,真是个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煞是好看。久而久之,名气渐播远近,引无数游客前来赏花踏春,歌笑嘻游,摄影拍照,频频出入于桃林之间。但见,粉墙黛瓦,掩于墨绿丛中;小桥流水,蜿蜒曲折而去。蜂飞蝶舞,人流如织,杳然殊境。

此后,村里农家乐渐成风气,所建以徽派风格居多,一楼餐饮,二楼之上可供游人住宿。晨起,推窗见山,鸟鸣林树,云雾缭绕。农家虽无鲍鱼海参,然鸡鸭鱼鹅果蔬等,乃村民自种自养,一饮一食,皆农家所有,生态矣。久居城中人者,来此既能赏花踏青,又可一饱口福,一举两得,自是趋之若鹜,而村民也收入颇丰。
五六月间,蝉噪鸟鸣,荷翻桃熟,此时采桃人又纷至沓来。摘桃品尝,观荷玩景,不亦乐乎。至午,游人又奔农家而去,主人置桌列膳,与游客举酒数觞,欢声笑语,酣饮尽欢。

步于荷塘,见荷叶田田,玉珠滚滚,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漫步其间,清香入鼻,顿觉心旷神怡。望白水之上,波光粼粼,水中孤舟一叶,蓑笠渔翁,布网下钩。岸边芦苇轻摇,沙沙作响,如青帐随风。故此,一草一木,一叶一花,非城中人者无缘享受之景之情之意。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天地披金。阡陌纵横之处,但闻鸡犬之声;农人荷锄而归,只见炊烟四起。春风暗送花香,幽幽沁人心脾。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惬意之极。

夜暮,人迹皆杳,村舍俱静,明月悬空,星汉如河,万物遂归于沉寂。
灯下,乃握管简记,疏而存之。

菊 颂
文/老马识途 
秋天,姹紫嫣红,争相斗妍而又不畏寒霜的,非菊花莫属。菊花没有桂花的溢人之香,更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但她那种优雅大气,颇具君子风度的品格,却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称道,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过便无花‘’,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的‘’寒花已开尽,菊蕊独盈枝‘’等等,便是他们对菊花的偏爱与赞颂。

古代文人把菊花喻为‘’四君子‘’之一,以诗咏菊,以画状菊,以文颂菊的名篇比比皆是,延续至今。竹的刚直,梅的苍劲,兰的恬淡,菊的雅致,无一不具正人君子的品格,借此以物喻人,托物明志,来抒发自我心中的感慨和理想。

菊花生命力顽强,不娇不奢,山野,地头,道旁到处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她无须精心呵护,自灭而能重生。当花零叶落之时,孕育着新的生命的嫩芽又在地下悄悄地萌动,只待春天来临,便会俏然而发。尤其是在那凝霜如雪的深秋,菊花更是迎风怒放,不惧寒意,真的是‘’菊蕊独盈枝‘’。而当窗外飘起雪花,手捧一杯香茗,在案头茶几置上一盆翠菊,便会觉得满室生春,清芳四溢,情趣盎然。

菊花不仅可供人观赏,还能泡茶入药。花茶以菊花为正宗,细分有‘’贡菊‘’、‘’黄菊‘’和‘’白菊‘’等,民间则有喝花茶可沁人脾肺,消暑明目,清热解毒之说。当你来到菊乡,每逢艳阳高照之日,便会看到许多菊农,在家门口用竹匾晒出一匾一匾的菊花,黄的如金,白的似雪,在蓝天白云,粉墙黛瓦的映衬下,更是赏心悦目。而那些在田野中尚待采摘的花朵,蜂追蝶舞,随风摇弋,一派浓郁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

我爱菊花,是因为她能雅俗共赏,既可登大雅之堂,也能入百姓人家;我喜欢菊花,是因为她独开深秋,不畏霜寒,耐得住贫瘠;我赞赏菊花,是因为她五彩缤纷,婀娜多姿,给这个世界增添了色彩。菊花的随性,清新和随遇而安的品格,不正是我们需要追求和历练的吗?

结尾之际,奉上一首小诗,以颂菊:
菊绽寒霜里,群芳退避时,
临风无怯意,德品自当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