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张绪康,60后诗人,籍贯江苏连云港,现定居上海,从事国际物流行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学》签约作家,《大河》诗歌签约诗人。作品见于国内多家纸刊及网络平台。作品多次荣获国内诗歌奖,著有诗集《半生山水》《生石花开》。合集《中国诗人印象》《如日中天》等。

黄昏,把尘世看透
文/张绪康
人过中年知黄昏
无法抬起头的天空,被落日压在山头?我大声吆喝着
赶着夕阳下的余晖
夜色在一点一点渗透
如思念的延伸,在黑暗的边缘蔓延?我每喊一声
夜色就暗下一些光亮?不知不觉地黑夜就聚拢过来??林中鸟儿的吵闹声
慢慢地消失在松涛回荡的声响里
只有漫不经心的风儿
在草丛中荡起一层层的波澜
此刻,夜色朦胧了许多
黄昏,有些力不从心?气喘吁吁的样子,好像要给我说些什么?欲言又止的渴望
两只泪眼发出锐利的光芒?看透大地沧海?孤独而又颤栗的尘世
【今音评论】
觉悟时光的选择与回补
张绪康这首《黄昏,把尘世看透》能够以一段来一气呵成,特别是采用了长句格式之后,在气息连贯上已经独居一格的特征在于潇洒与干练。这也是诗歌人物的个性体现,比如以体现情绪把握,有两点,一点是收放自若。另一点是敬畏天地。
收放自若是以长短句来显现,而敬畏天地,是以隐喻结构,深埋于倒数第二行,“两只泪眼发出锐利的光芒?看透大地沧海?孤独而又颤栗的尘世。”很显然,诗歌中的一个问号,恰恰反映的是人物心境的认知能力有限部分。
诗歌如果要深究其内涵,只有运用知识储备的最大启动,才能够可能和这首诗里的这句诗语,作出同步效应,否则做不到,做不到不是作者问题,而是评者的能力和水平已经跟不上作品的要求,比如对这句诗语背后的力量理解。
诗歌语言有咒语作用。而咒语都是有力量的,对每个作品来说,只不过就是力量的大小而已。而这首诗歌,就题目而言,如果要“看透”,这其中的力量就需要非常强。于是,这首诗歌的气息,作为欣赏的一个点来把握的话,可以根据个人的经验去揣摩,也可以去向作者请教。
但也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主动向这首诗作靠拢。接下去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是关于“黄昏,把尘世看透”,而不是在清晨,或者是在中午。那么作为半夜出现的所谓夜静思,相对“黄昏”,从时段来说,是两个不相同的觉悟时光。这是从静怡的角度来认识的。
相对而言,夜静思的静止状态要比“黄昏”更深入一步。而“黄昏,把尘世看透”,需要的即兴情绪。这就是和夜静思的区别所在。然后,再来看这首诗歌的切入方式,“人过中年知黄昏”的双关语作用的本身,就正在把这首诗歌的内涵做强和做深刻。其中的理由就是把已经经历过的事情,再拿出来晒晒,晒给自己看,这就是自省。而这个自省,在诗歌里面的位置,处于第二行当中的“我大声吆喝着”。这个人物动作,它打破和颠覆了自省的传统的形式和节奏。
传统的自省形式是指以人物神情静止的状态出现的,其表现出来的节奏是缓慢的。这是传统的一种认识,而在这里却遭到了颠覆的理由就是,需要换一种呐喊的形式,照样能够达到自省的目的。这就有些新意,所谓的新,就在于目前还没有更多的人,从中能够认识出这样的道理。这就是诗歌人物和现实中的有些人,根本的区别所在。
像这样的区别,往往也会耽误一个人的事业,甚至一生。这时候,诗歌的力量,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是指读后的受益程度。是否也可以这么认为,欣赏这首诗歌,也需要资格。资格的本身,在这里就是对诗歌体裁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如何。这需要“渗透”,需要“延伸”等。这是诗歌中的两个关键词。也是了解世相的一个纵向与横向之比,然后再用线把它连起来,就是一个大圆,而这个圆就是尘世。
同时,再借用一个古诗中的一段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否与“黄昏,把尘世看透”有相似之处。于是,这首诗歌人物的敬畏意识是在“看透”之后所进行的回补。比如,补理智,补短处,和补善感,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柔性意识来软化人物的刚体思维。
如,补善感是处在诗歌倒数第二行的“两只泪眼”;补短处是第七行的“慢慢地消失”。诗歌中的任何词语都围绕着人物在进行,包括人物的七情六欲都在其中。至于补理智,是在于倒数第三行的“要给我说些什么?欲言又止的渴望”。
这时候的诗歌节奏和开头的逐渐兴起相比已经趋缓。这就是在“看透”以后的回补的表现形式。它是以委婉和深刻,利用诗歌语言来向读者传递人物悟道的与众不同。于是,这首诗歌的新意是这么被看出来的。
诗歌人物有“两只泪眼”,却没有错愕的神情。倒数第一行,用问号来表现看问题方式的留有余地,其实是从事物的相对来照应诗歌题目尾“看透”的绝对。这是诗歌设计出来的机趣。那么,这首诗歌的哲学味道也就反映出来了,关键是看从哪个角度入手,这也是切入,而切入,并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开篇的第一行。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