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波
许干生
一场千里之外扶贫风波
让装满故乡老屋的念想
从白发间滑落
岁月的秘密打开了乡愁锈锁
深藏幽房墙角的记忆
撒满一地的砖瓦斑驳
心灵的孤独书写光阴的传说
异域乡思切断归宿
刺痛了心窝
一段历史过往铸就的永恒
今 音
《风波》这首诗以截取的手法,聊起了一段历史过往。所到之处,是以感慨和遗憾来渲染了诗歌氛围,诗歌的目的是想这样“刺痛了心窝”的现象不会再来。
就诗歌的形式而言,所采取的长句是表示对往事的深沉,就是这种深沉,把诗歌所负有的责任意识,强烈地表现出来,其中有气度,也有关注。气度是指整首诗歌所承载和弥漫的韵。
首先,承载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也就构成了这首诗歌的深沉特征,其中的担忧,也同时在诗歌的第一行,以视角的广垠而拉开,被拉开的其实是历史上的一段现象,令人发指,否则没有诗歌最后一行的“刺痛了心窝”的说法。
诗歌自始至终还是以一沉到底的忧患情感,来突出诗歌人物的一种责无旁贷意识。在这个地方所编织起来的诗歌语言,有它自身所能产生的力量。比如视角,在广垠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定位正确的是“扶贫风波”。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它同时也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点题,另一个是切入的口子尚小。像这样的带有双重含义的认识,能否看得出和看得懂,这对理解诗歌线索的发展,带有一些策应作用。
策应是指读者能够自觉跟上作者的创作思绪和理解。从欣赏诗歌的效果方面,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要求。每一首诗歌,都能够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影响,比如影响观点和影响情绪。而在这里,首先是指影响情绪。
然而,被影响的情绪,在这首诗歌挤压之后,也会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一个不断调整思路和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烙印。
如果这样说比较抽象的话,接着就要结合诗行作具体赏析。在前面已经提到了诗歌的气韵。气韵往往和诗歌的切入有联系的地方就在于视角的距离变化。在变化中能够支撑一个人看得远的依据,首先是这个人物的气度,否则看不远,或者说看不清等等。这已经就涉及到了诗歌框架的支撑力作用。
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内在作用,那么这首诗的作用就在于如何让不“刺痛”“心窝”的事情发生。看似简单的这么一句诗歌的结束语,却承载着千斤重量,这也是诗歌所提出来的思考,然而,思考要有方向和主题的问题,也已经在诗歌中得到明了和落实了,这其中的原因靠的就是诗歌人物的意识。其中的类比和质比等甚至还有更多的比较,也都在这首一段九行的诗歌中逐渐清晰。
于是,围绕《风波》;围着“故乡老屋”;谁能了解“心灵的孤独”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传说”。这是诗歌的核心,这个核心的所在就是如何关注民生。像这样的诗歌主题,你说它还不突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