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飞贤(江西永丰)
1933年10月国民党蒋介石出动5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围剿”。 反“围剿”初期,毛泽东早已失去了军事指挥权,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路线占据了领导地位,他们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以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而敌人则采用了对红军不利的“堡垒主义”战术。这样一来,红军处处被动,在战场上常打窝囊仗。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中央红军最精锐主力即红一军团,在敌人堡垒与重兵之间辗转寻求作战,疲惫和消耗了自己的兵力。为寻求出路,11月即“福建事变”期间,红一军团被西调至中央苏区西北大门江西永丰地区作战,希望在那里突破敌人的堡垒封锁线。12 月 25 日单独西进的红一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等人指挥下,在永丰县古县镇桥坑村委会上坑村至洲上村一线向国民党的两个美械装备税警总团及唐云山的第93师发起了“丁毛山攻坚战”。 丁毛山峰峦巍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国民党军队驻扎在这里,占据了有利地形。其中的第93师,前身就是蒋系国军独立15旅,1930年初从鄂东大冶赶到江西参加“会剿”,在吉安值夏、吉水水南地区被红四军揍得武功尽废,几乎全军覆没,旅长唐云山被打得头破血流,险些丧命。如今在外周折一圈又来了,还升级为93师,唐云山也由旅长升为师长,加入顾祝同的北路军由薛岳指挥的第六纵队作战序列。
在十一天的激战中,敌军由美国飞行员驾驶的轰炸机不但轰炸了红军阵地,还对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六团驻地古县圩附近洪渡村和野战医院驻地库林村实施了狂轰滥炸,造成了军民重大伤亡。同时洪渡村还遭到来自丁毛山一带国民党有飞机轰炸掩护的第90师537团的大举进攻,导致红六团损失惨重。但在红六团战士顽强打击下,始终拒敌于洪渡渡口对岸,坚守了两天一夜。二十六日晚上红军将领陈毅率领的红军西方军和红一军团、红九军团二营及时赶到,指挥反击敌人过河,将敌90师537团打退到敌军驻地丁毛山一带。后又遭到敌税警总团的进攻,战斗异常激烈,持续了8天,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越战越勇,最终把敌人赶出了洪渡村,这样有利配合了红一军团狠狠打击敌人。战斗中,洪渡村村民奋不顾身参与抢救伤员、搬运弹药等工作,付出了很大牺牲,同时也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连续多天的恶战,让人颇感打破敌人坚固堡垒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林彪被迫于1934年1月4日黄昏,下令撤出了战斗,丁毛山战斗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样,原来红军向北出击的作战计划就此搁浅。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与国民党军在永丰县境内主要发生了六次战斗,即古县丁毛山攻坚战、沙溪北端保禾山战斗、沙溪韶源阻击战、上固鸡公山战斗、龙冈砰砣寨保卫战、君埠银龙下战斗。丁毛山攻坚战是其中的第一仗,也是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仗。此次战斗的失败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即1934年1月下旬,薛岳指挥的国民党北路军第六纵队从永丰县城出发,先侵入古县、瑶田、藤田,然后越过藤田瑶岭一线侵入沙溪、上固,最后占领了龙冈,同时也把由碉堡和公路组成的堡垒封锁线在原永丰县城至藤田堡垒线基础上从藤田修到了龙冈,造成中央苏区西北大门洞开!虽然如此,但红军在战斗中表现得无比英勇顽强,可谓视死如归!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方面沉重打击了敌人,另一方面也让广大红军深刻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巨大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毛泽东军事路线的正确与伟大。
主要参考资料:
1、朱荣兰:《陈毅的游击战争之路》(载《世纪桥·纪实版》2013年第06期)。
2、《当年红军闹革命之1933》《第五次反“围剿”(下)》(载互联网)
2020年10月
(附)作者简介:袁飞贤,男,1965年1月8日生,民盟盟员,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人,1991年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时入江西省永丰二中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教学之余,爱好教学研究和永丰地方史党史研究工作,在各级刊物和书籍先后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在互联网和网络公众号发表20余篇,还有12篇论文获省市级奖项;2013年以来先后应邀参与欧阳修故里沙溪西阳宫和永丰县博物馆陈展大纲编写以及贯岭生态园永丰红色文化广场策划书主撰工作等10余项永丰县文化建设工作,先后3次应邀担任永丰电视台地方历史文化节目解说工作,曾参与永丰教体局主持的永丰地方教材《多彩永丰》的编写工作。从教以来,曾评为永丰县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永丰县高中骨干教师(2007年)和吉安市新世纪中青年学科和技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为永丰县党史研究学会副会长、吉安市党史学会会员、庐陵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江西省中学历史骨干教师和吉安市中学历史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