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传为六朝古刹,又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后屡遭兵燹,基址独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刹,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四方受法者千余人。现存明正德十六年《重开山记碑》记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于佛诞之日依古制建坛传戒。道光年间(1821-1850)建佛阁(今摩松楼)。光绪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东西配殿。
普照寺属禅宗,是北方著名丛林。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庑、寮房、花园等,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一进山门面阔3间,门楼式建筑,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莲瓣口形铁钟。
二进山门为二院,门内两山墙各开发券拱门。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僧法海于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况。
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供元代中央世界毗卢遮那佛鎏金趺坐铜像。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传印长老题词。


郭沫若先生在普照寺

普照寺于2020年10月1日移交泰安市佛教协会管理使用,已经完成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四进工作完成,入住僧人。


寺院以竹子,菊花,腊梅,银杏,松树,柿子等出名。


竹林
石堂老人,元玉禅师
愿天下人泰,泰山始是泰;愿天下人安,泰安始是安。若是一人不安,便是泰安不安;若是一人不泰,便是泰山不泰。



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上有摩松楼,可摩顶观松;松下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飞翘,四柱均有楹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


中轴线之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之西为菊林院,山房门额悬“菊林旧隐”横匾,院内有“一品大夫”松。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今寺东南尚有其墓塔遗址。


满空大师,朝鲜人,泰山名僧。 据载,满空明永乐年间航海到达中国后先至京师,受到明廷的礼遇。“钦奉圣号,赐金裥袈裟及送光禄寺筵宴。”后派差官送满空到南京天界寺住坐。宣德三年(1428),钦奉圣恩着礼部各给度牒一道,敕令天下参方,礼祖禅师,满空和尚由此获得云游天下名山的特权。
满空到泰山后,先重修西麓竹林寺,数年间“殿守圣像,俱已完成”。接着,他目睹普照寺荒芜景象,“遂驻锡禁足二十余载,以无为之化,俾四方宰官,长者捐资舍贿”,开始四处化缘重修普照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鼎建佛殿、山门、僧堂,伽蓝焕然以新,宇内庄严,绀像金碧交辉,僧徒第子及湖海禅衲依法者何止数千也。名公钜卿信向以师礼待之,普照寺成为海内名刹。”

天顺七年(1463),满空圆寂于普照寺。临终寄偈言于弟子:“吾年七十五,万物悉归土,光明照十方,无今亦无古。”他的弟子在寺前建塔立碑,以纪念这位异国僧人。满空在泰山二十余载,弟子数百,尊为“普照寺重开山祖”,其墓塔遗迹犹存。

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