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三伏暑天赤日炎炎,闷热难当,常会突发雷阵雨。走着走着,头顶上方顿时乌天黑地,轰隆隆闪着金线儿,把掠过塘面儿的燕子惊得啾啾四散而去。沙沙的雨声由远及近,像千军万马奔将过来。现世宝这二货见势不妙,把主人远远甩在后面。刹那间,豆大的雨滴从天而降,落进滚烫的泥里蒸发出阵阵热浪。阿旺一边骂现世宝是个没良心的杀千刀,一边急急忙忙撑开遮阳用的油布伞,趔趔趄趄,三步并作两步往栈桥赶去。那是一把怎样的伞啊,伞面儿重重叠叠打满了补丁,有几根伞骨还露在外面。撑着这样的伞就仿佛是顶着一面象征失败的旗帜一样,但阿旺不以为然,到了这个年纪,生活中一切枝枝节节的小事都已经不值一提。
阿旺走到船边收起雨伞,急急忙忙把挂在竹篙上的衣服和凉在船篷上的解放鞋取下来,大声招呼现世宝呆在它的窝里。阿旺自己浑身是伤,不能淋雨,但他也怕老狗淋雨,一旦受了风寒,歪歪倒倒的现世宝可能会没了老命。阿旺张罗完后爬进小船,擦了擦身上的水珠,一个劲儿喘着粗气,顺手打开酒坛,倒了满满一碗。听着轰隆隆的雷声和雨滴砸在船篷上噼啪声,望着烟霞缥缈、如梦如幻,冒着无数泡泡的水面儿,使劲儿回想着自己的一生,心头不免涌起一股满足和欣慰感。虽然自己已过了花甲之年,但他感觉自己还刚刚品尝到生活的乐趣。过去的阿旺不曾生活过,只是生存而已。
阿旺命苦,这辈子就像浮萍,什么也没抓住。没有家室,没有孩子,没有住所,没有念想——六亲无靠,形影相吊。但尽管如此,阿旺还是觉得自己的结局比他早些时候想象的要好得多,居然能在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中捡回一条老命,挂着奖章荣归故里。这本来已是天大的造化,没想到老天爷对自己的后半生更是眷顾有加,居然还能有一条给他以家的感觉的、温暖的乌篷船停靠在无人惊扰的鱼塘里由他使唤,一只喘着粗气儿的老狗陪他善终。除此之外还可每晚喝上一两碗热腾腾的黄酒,念叨念叨陈年旧事,然后一觉睡到大天光。当初算卦先生说他老来有福,还真是不假。如今回想起从前的种种不幸、漂泊和失败,简直可以付诸一笑。
每当万籁俱寂的夜晚来临,阿旺那对几近报废的耳朵就会不由自主的耳鸣,发出炮弹落地时的啸叫,脑海里浮现不该出现的画面。那是战争给他的馈赠,每每打破他的平静,让阿旺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离群索居、与世无争、太太平平地过着有吃有喝的日子有点对不住死去的弟兄们,愧疚难当。每当想起这些,阿旺总是长吁短叹,心中涌起无限的惆怅和愧疚,好像他们的死全是为了他一个人能活着走出来似的。日子一长,简直成了他的一块儿心病,每天煎熬着,刺戮着他的心脏。
虽然阿旺今生无后,无颜面对先人,但也算是踩了狗屎运,抽得上上签,活得像个人样。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胜过了贫穷卑微的父母,也胜过了那些背运的弟兄。
每天晚上爬进黑洞洞的乌篷船就会让阿旺有一种入墓之感,仿佛这条历尽沧桑的小船儿就是冥冥之中上天为他备下的棺椁,是他竭尽一生苦苦寻觅的归宿。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有了上次在船上七死八活的经历,阿旺对死看得更开了。人总有老死的那一天,高低贵贱都一样。现在,阿旺最担心的倒不是自己,而是那条今生陪伴他最后一程的老狗。近来现世宝反应越来越迟钝,两眼无神,整日昏睡,食量也一天比一天少,完全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阿旺开始担心自己哪一天一觉睡过去再也不会醒来,走在老狗的前面,现世宝会饿死在他身边,可能几天、十几天,甚至几个月都不会有人知道他俩的死讯。这是他唯一忧心的一件身后事。生同衾,死同穴,现世报如同自己的老伴儿一样。他希望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与老狗一道入土为安。除此之外,阿旺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感激之情,内心洋溢着无法言喻的幸福。只要几碗酒下肚,总是会自说自话对自己开导一番。倘若凑巧来了几个叽叽喳喳打猪草的孩子,阿旺就会翻出一些奖章对看着他喝酒的孩子们说上几个不知说过多少遍的英勇故事。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那大多只是些战役纪念章。头一回,孩子们很认真地听完了老兵的故事,觉得老兵简直是个大英雄;第二回重复那些故事,孩子们就开始对这位大英雄有点不耐烦了;以后每说一次孩子们都会对老兵产生一种怜悯之情,都觉得他确实已经上了年纪,脑子已经不太好使,该可怜他才是,但阿旺每次还是说得眉飞色舞,还时不时地搁下酒碗,腾出双手做着开枪或劈刺的动作,故事结尾的那段话几乎千篇一律,“人啊,只要能太太平平健健康康活着就是福分呵,瞧,还能每天喝上几碗,我上辈子都没有想过呵……”
十七
老兵阿旺归西的那一天,没能自己爬进备好的寿墓,也没能与现世宝生同穴,因为现世宝几年前早就寿终正寝了。凡事都有定数,对一条狗来说能活上十几年已经是天寿。阿旺希望老狗能死在自己的前面,他做到了。他把现世宝葬在鱼塘的栈桥边,卧镇着乱岗地里的精灵鬼怪。
后来,牛老九的右派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学校的公职。他现在已经是县城里一所中学的校长。阿旺由于是解放前参加的革命,得到了政府给与的相关待遇。乡里认为阿旺已经上了年纪,行动多有不便,万一有个小灾小病的,一个人独自呆在乌篷船里不太安全,劝他不要再看鱼塘了。可老人已经习惯了鱼塘的生活,也不愿吃闲饭,还是继续看护着鱼塘。其实,老百姓生活改善后,鱼塘里再也见不到偷鱼贼了。
节假日,牛校长经常带着孩子们来看老人,还时不时接他去县城里住上几日。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他们轮流陪着阿旺爷爷,带他去玩儿,带他去喝酒,带他去看城里的新鲜事儿,变着法子孝顺这位阿旺爷爷,可把老兵乐坏了。阿旺想不到今生今世还能有这样的全福。
老兵阿旺一天比一天老,走路都有些晃晃悠悠不太稳当,让牛校长一家忧心忡忡。在牛校长的奔走下,乡里把阿旺被送入了乡敬老院,让老兵阿旺颐养天年。老兵阿旺弥留之际,牛校长一家守在他的床前。奇怪的是,这些天,阿旺的床前还来了不少素未相识的人。他们俯下身去问老人是不是认识,老人摇摇头。
牛校长总觉得这些人好像在哪儿见过,仔细看看又一个都不认识,他们低声说话的声音倒是有点耳熟。他想起来了,这不是好多年前与自己一样,与老兵玩着猫捉老鼠游戏的偷鱼贼吗?他们都是口口相传,赶来送阿旺老人最后一程的,就连那个被老兵整过的五个孩子的老书记也来了。牛校长与大家面面相觑,不禁哈哈大笑。想当年,凭老兵阿旺的身手,只要他愿意,他们这些人一个也别想逃脱,都是坐土飞机游街的料。
笑罢,大家又在老人的床前围成一圈,打算挨个儿自报家门,让这位宽厚的老人认识一下他曾经费尽心机追逐捉拿的那些贼人们。
阿旺老人眼角淌着幸福的泪水,他已经安详地走了。
今音点评:
小说典型的人物的真实写照是颠沛流离
《看鱼塘的老兵》是一个中篇小说,有2.6万余字。作者初涉文坛,但能创作这个中篇,叙述流畅和小说语言带有明显的南方地方地域文化韵味的“老兵”故事,最后是以人物的萧瑟去世落幕,其中,道不尽的是人间备受孤独与心酸的煎熬。这是小说的实体部分。
能够支撑起小说人物这份孤独的力量思考,是在读完这只中篇之后的掩卷思考,比如思考小说人物“老兵”阿旺随部队转战南北,从一个阵营投入另一个阵营,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详见第四章)。部队在一个小山村扎营时,阿旺看中的女人“大嘴妞”,也是他一生当中最喜爱的女人,结果部队开拔。后来,阿旺再次来到小山村寻找,“大嘴妞”已杳无音信,阿旺为女人买的“胭脂盒、小手绢儿、红头绳”也没有送出去。
这些由小说细节所充当的小说故事元素,是按照人物的颠沛流离这么一个主题,结构了小说的倒叙部分。小说一共有十七个章节,至少有五个章节围绕着这个主题在叙述,几乎占了小说全篇的三分之一。这是从全篇的布局来解析的。像前五章的结构模式,是为老兵阿旺看守鱼塘的定所而做出的安排。这样,小说的动与静的关系处理,也作为考量小说诸多细节、情节是否合理来认识。比如认识老兵阿旺已经在解决了居无定所的问题时,还给这个人物增添了许多动荡因素,从而来认证每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只要活着,就无法避免和摆脱各种干扰。
这是小说刻画老兵阿旺的第二层关系,作为第一层关系是兵荒马乱的时候,第二层关系是从部队复员来到鱼塘,当了看守人。这时候应该看到作者在布局时候的智慧表现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把故事的背景写透;另一个是把人物写透。但是写透并不是面面俱到的罗列事件,应当注意的是在这个关系处理如果失误,就把小说推到了故事一头。而故事并没有小说精彩。
像这样的认识在这个中篇里面,是把精彩部分的偷鱼贼压在了小说的中、后部位,比如刻画了两个鲜明人物,一个是在第十一章提及的偷鱼贼“牛老九”,把奄奄一息的老兵阿旺背到了医院抢救;另一个偷鱼贼是大队书记。当“牛老九”在一天被书记逼到墙角时,想抓住书记把柄换来自己一份自由的结果是,在小说的第十三章而是被书记贬到更偏僻的地方去。
小说写出了善人在跟恶人斗的时候常会落于败局的事实。于是老兵阿旺用巧计抓获书记偷鱼,从而逼他说出了“牛老九”的下落,然后前去探望“牛老九”。这其中有个细节需要从人性方面去过多地予以关注,一个是“牛老九”家有三个孩子,处于生活困顿中,另一个是书记家有五个孩子,他也要养活。这是小说在刻画人物始终保持着的清晰思维,比如在人性上,直接或者间接地模糊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其实这也是提高小说创作的一个认识能力。认识它,把握它,不愁写不好小说。
2019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