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 的 大 气 》
易 之 中
楚辞、诗经、唐诗。三者比较,唐诗最大气。宋时如在《东坡题跋》云:“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此“结论”相当精准。道出了大唐文艺的风骨与特色:大气!诗大气!文大气!字大气!画大气!是如日中天,气吞山河的大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已经是难以挽留的大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李白的潇洒风流,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之空寂,李贺之诡美,等等,后来者也再难以超越了。
唐诗宋词。唐风宋调。古人对唐诗宋词打了个比喻,认为“唐人饮酒,宋人品茶”。这种比喻,也确实道出了唐诗与宋词的特色。唐诗如饮酒,论大气,论豪气,论气魄。宋词如品茶,论品味,论文气,论禅意。若论气势,宋词虽然有豪放与婉约对唱的时候,但也已是“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我们不得不承认,宋词的审美味确实变了,唐诗所追求的崇拜旭日喷薄,变成了宁可月照无眠,静静地想自己的心事了。实事求是说,尽管宋词有豪放派,但也无可否认,那怕是今天,我们在读宋词的时候依然是感受到:雨濛濛、湿漉漉、潮乎乎的伤感调子,女性般多忧善感的气氛,几乎是笼罩了宋词的时代。
唐风宋调。唐诗大气,宋词有调。如果从审美的文化来看,唐诗壮美,宋词优美。如果用人去比喻,唐诗是男性的气派,宋词是女性的温柔。唐诗之大气,非格非律非韵,而是在气在势在意。唐诗重意,宋词尚韵。饮酒在意,品茶在韵。唐诗为什么能大气?其中有几点是值得手机诗借鉴的。
一、物美景美。春花秋月入诗的始作俑者就是唐诗。风花雪月写得最多的也是唐诗。物与景的选择,是诗的基础与关键,选梅花与选土豆,诗的境界会有很大的差别。
二、意境要高妙。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心与境要结合得有境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人在境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境在心中。只有心境的结合,才能有诗词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三、诗也可以讲理,但要用形象讲理,不要用说教式,报告式讲理,而是借喻用喻讲理,把理讲得有趣有味。
人要有风骨,诗画文同样要有风骨。“风”,风化也。是指感染力。有了“风”,诗词才有精神力量。“骨”,是指表现力,有了“骨”,诗词才有神韵。
唐诗的大气,已成大江东流,无法回头了。留下的,只有眼中的大河入海流了。留下的,只有心中的惆怅与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