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 花 微 笑 记 心 游
英铭(上海)
一
写在前面的话:我们总是在旅游中走向“远方”,又在“心得”里走回来。在灵山拈花湾度假游程中,我主要记下了在体验禅意和认知佛性中难得拥有的慢行的步履和悠然的心境。
2019年2月5日,正值农历大年初一,天在微寒中已透着春天的呼吸。热闹的除夕之后,人们似乎还滞留在新年最初的梦里。8:30我和茂华背上行囊走出家门,走过几乎空寂的大街,乘地铁来到虹桥火车站与女儿女婿汇合。装着猪年的祈愿,我们一家前往无锡灵山拈花湾旅游度假。
两位年青人到过灵山拈花湾,这次特地陪同我们前去度假。他们已在网上安排好两天游程,我们只须跟着“领队”管好自己。在上海乘坐高铁,50分钟便可到达无锡。在高铁上,我们一家谈着“拈花一笑”——一个十分美妙的故事。在灵山拈花湾旅游度假,应该知道一点这个禅宗历史本源上的经典传说。
大约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年长孔子十多岁)在西竺灵鹫山上举行最后一次说法。护法神大梵天王为佛祖献上一朵珍贵的金婆罗花。佛祖拈起这朵花,宝相庄严,面向众人,但一言不发。众人不明白佛祖的意思,都默然无语。此时只有大弟子摩柯迦叶破颜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然后把自己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
佛祖的意思是,我在无言中宣示了佛教的“最上大法”,方才已经托付给了迦叶。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正是在两心相印的瞬间,无言地完成了佛经的传法和佛主的交接。
经过生活的沉浸和人生的积淀后,现在我似乎可以“讲好”这个故事了,但不知两位年青人是否能够听懂。我只期望他们听懂一点:这个“最上大法”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在心心相印中传递。佛祖拈花,是在传授至为祥和、安闲、美妙的心境;迦叶微笑,是在虔诚与自信中以清明纯净的心境回应佛祖。此刻,两位年青人的脸上泛着红光,似露微笑。我揣想着,他们一定在想着属于自己的两心相通的美妙心法吧。
二
在无锡火车站我们乘上出租车,在通畅的高速公路上前往目的地大约40公里。在这段并非太长的车程中,景象随着车轮转动变换着。
当灵山的庄严与太湖的浩淼进入视域后,我们便在最后的距离中远离熟悉的喧闹,走近陌生的禅境。背靠灵山胜境,面对浩淼太湖,凭此灵山拈花湾得尽了地理之形胜和人文之滋养。
一张网络照片为我们提供了认知灵山拈花湾地理形胜的宏观视角。凭着这样的宏观视角,你就能在旅程中知道你在当下时空中的位置。
在游客接待站,我们乘上景区交通小车,沿着“拈花大道”前往住宿村舍。在大约10分钟的车行中我们经过拈花湾的亮点景观“梵天花海”。此时,“梵天”中的奇花异草尚在冬春交替中沉默地等待着自己的花季。花草如此,人生亦然吧! 我翻看着两位年青人曾经拍摄的这张照片,想象着“梵天花海”在得其时中的景象。
我们来到禅意村舍F区(花见)。花见?!这个名字真好! 在没有花开的当下,我仿佛看见了远方那朵金婆罗花! 在村舍的墙壁上,我似有所悟地记下四个字“境由心生”。走进房间后,我随即在手机上记下路上冒出的小诗:
心 印
佛祖拈花示众前,众人无解默然现。
迦叶适时破颜笑,无言传法心印间。
已经午后1:30,微风在早春的气息中吹着寒意。稍作休整后,我们便拿着“体验指南”,沿着迦叶路走向建构在唐风与宋韵中的灵山小镇。走在路上,想起“春来草自青”诗句,心中油然涌起生命的欢喜。
基于“拈花一笑”的经典,拈花湾景区着力营造着现实生活中的禅意。悠然走在景区之中,你可以在路径、建筑、村舍、景观的命名上“检索”禅宗历史上的经典——拈花塔、迦叶路、一笑堂、菩提巷、传灯桥、五灯湖、妙音台、百尺竿、平常居、吃茶去、一花一世界、何处惹尘埃、坐看云起时……禅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当下的心情中,今天我们在游程中能体验到禅意吗?
走到大迦路向右转便走进灵山小镇。我们面前逐渐展开着唐宋建筑的风貌,但其黛墙碧瓦、飞甍翘檐、雕栏花栋尚待时间的磨洗,方能透露历史形成的蕴涵和光泽。
路标指引我们走到 “五灯湖”,其名当然取自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小巧的湖上有简捷的石拱桥相通,湖中安然坐立着大尺度的莲花,好像敞开着神秘的佛性。前人曾有诗句: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该问一下,佛教为什么选择莲花呢?
答案应在我们读过的《爱莲说》里吧。莲花具有花果同时的特性,生在淤泥里却开出清纯明净的花朵。我们在佛教寺庙中总是看到佛祖和菩萨或站或坐在莲花台上,神态如莲花一般安详。“花开见佛性”,大概拥有了莲花的心境,你就能懂得佛性了。
三
我们随着人流走在 “香月花街”上。这条曲折贯通东西的街道,在现代匠心的打造下成为拈花湾的禅意主题街。街面上分布着花艺、品茗、抄经、弹琴、行走、打坐等禅意体验场所。来此旅游度假的游客川行在香月花街上,在舒缓流动的音乐中各自体验着包裹在世俗生活里的禅意。
走进“禅者之家”,随着古琴弹奏,(略)
心游的魅力与不同凡响
今 音
作者英铭写的游记《拈花微笑记心游》,拟了九个章节,计一万余字。是一篇大散文。文章以缓慢的节奏和多变的视角,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观察事物时能够从心境出发,去识事与识理的特征,并以写实、写景、写情等文字技巧来铺垫全文,从中凸显出作者对文字的结构和驾驭能力。
如果从文章的深层次来认识与对待,则反映了作者在观察中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审视于“慢行的步履和悠然的心境”。这也作为一种处世的态度,它的别致就在于掌握了人生在趋向老龄化的一个生活的真谛,它就是慢节奏。这篇游记的定调与切入方式,都与这个说法有点联系。于是欣赏这篇文章的角度要换,换成人物的理性与志向相对呈正比的角度去认识和欣赏。
所谓的理性在文章中也可以称之为真理。比如,真在“经过生活的沉浸和人生的积淀后,”(详见第一章第六段第一行)。“小巧的湖上有简捷的石拱桥相通,湖中安然坐立着大尺度的莲花,好像敞开着神秘的佛性。”这是第二章节里的一句话。这也是一个定点视角的描写,从结合题目中的“心游”看,这也是一种感悟方式,在散文里也随时可见,随是指作者的步伐、心境和视角的一致。
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和质量,则通过文字来表达,尤见的是作者的创作个性的质,和其他作者不一样。不一样是指边看、边悟之间的结合,也是求理的真性过程,而过程也能够反映出志向。在这篇游记里面,能够用一万多字来结构这篇游记的志,就是求心境的豁达与平和,还有珍惜与淡泊。这时候,在欣赏的时候可以把视野拉得更宽一些,比如宽至“心路”(详见第三章节倒数第二段尾)。于是,不难看出,这篇游记也是展示作者心路的一个标志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