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罗林,本名罗绪林,上海人,生于20世纪60年代,年轻时就爱好文学,曾公开发表过一些诗歌。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诗歌吟唱美好的生活。上海浦东新区作协会员,曾出版诗集《拾日子》。
蒲 公 英
罗林(上海)
掌灯时分
一株蒲公英惊慌失措
从我手中的书页里跌落
重重摔在桌面上
小小的野花,是我去乡下省亲时采的
小小的野花,是我把它带到这里来的
小小的野花,是我把它放在书本里的
一遍乡情受了重伤
这深厚的夜,怎支撑得住身躯
灯光沉重的
托不起我远视的目光
想你们在春日阡陌上灿然的笑
想你们朴质的脸颊沾着露珠
在晨光里的纯真可爱
想你,及由你而放大了的故乡
颤抖的手,轻轻触摸
小小的野花每一细节
却怎么也触摸不到
记忆中的你,是否
如今已然是夏
【今音评论】
归家的思绪总有头
——评罗林《蒲公英》外力 耐力 借力
罗林老师创作的《蒲公英》以赋予诗歌人物暖意和目标所向,如,勇敢、自信和随风飘。诗歌并且以第一行的“掌灯”来显示人物个性勇敢的作法上,是用一个“掌”字来作替代。这是诗歌的画龙点睛,也是在为这首诗歌造势。
势必上,是相对于贴地的《蒲公英》而言。最后,这首诗歌的重点还是落实在了人物的借力这一头,它和《蒲公英》的质的轻盈,正好形成了诗歌结构的平衡,而且,形成平衡也主要是由于借力的缘故,这放在最后谈。
现在,诗歌是用第二行的人物失态、第三行的人物遭挫和第四行的人物被扼结果,都围绕着那个“掌”字展开,这是诗歌的逆处理手法,就是要围绕切入语“掌灯”这两个字,让诗歌人物语态凸显出以快速反应,把所面临的困境推出来。这是诗歌人物能够毫不掩饰已经发生了的现象和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为人处世的坦荡风格,《蒲公英》尽管“小”,但也不失大家风范。
在这里,诗歌注重的质感实体,是以它的活动方式多变,分别在层次上作细致划分,比如第五行至第七行三个排比句式“小小的野花”,虽有无畏、无惧之识,但实际上还是处于被动状态,并“受了重伤”(详见第八行)。
像这样的情景,在现实当中尤其发生在平民身上之多的原因相当复杂,但是,作为诗歌题目《蒲公英》来说,相对其他作者用植物来喻意人的生命质量的选题,看得出作者在这首诗的创作中所具有的理性思维是,第一,这首诗歌没有戾气,也没有攻击性,甚至还没有获利感。第二,诗歌人物所拥有为人处世的谦卑,是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认识上。第三,诗歌要表达的和争取的,仅仅是一份能够满足自尊而想焕发出来的从容。这是诗歌从人物的逆境来反转出向上的一面,趋利好的方向。
诗歌从第一行发展到第八行,已经看到了诗歌人物“受了重伤”,但是,诗歌还是采用了艺术手法,称它为“一遍乡情”,其中也有人物视野的开阔,以喻所处贴地的坚韧不拔,这正好也符合《蒲公英》的生长环境。
这时候,如果再把已经发生了的和人物所要面临的“重重摔”联系起来,还会发现它和“小小”的排比句式都采用了叠词手法,这个目的是想唤起社会对处于弱小群体更多的关注,关注和正视相仿,这也是《蒲公英》的心理诉求,但是,要做到正视这一点,这条路还比较长,其中反复也频繁,这和忽视、忽略、轻视等有关系。在这种状态下的《蒲公英》还是能够做到随性飞扬。诗歌人物知道学道酬苦这个道理。
这首诗歌能够把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和坎坷多变,用比作《蒲公英》的形式写出来,是为了凸显它的软性,而并不表示它的屈服,比如屈服命运的摆布等这一些都没有发生在诗歌里面,这是作者对是非能力的把握,正处于一个尽力所为的过程当中。这是诗歌里面的情景。
就诗歌的过程而言,比如,像这首诗歌中的力分三种,一种来自外部的力量,它是一种能够使“蒲公英惊慌失措”和“跌落”的力。而当诗歌人物的耐力,没有外力强大时,在欣赏中又发现了《蒲公英》耐力极限,它表现在第九行至第十一行的“怎支撑得住”、“沉重的”和“托不起”等。这是人物或事物的受力情况。
这时候就要寻找这首诗歌里面所存在的借力部位。任何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阵势效果,所谓的势,无非就是强与弱之分。虽然说,势和诗歌结构的平衡有不一致的地方,是指势在把握上能对结构发生倾斜影响,这时候的诗歌平衡,既要掌握好,同时又要兼顾到势,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处理好,如果说造成矛盾的原因,还是和掌控能力有关。这时候,诗歌第一行的“掌”就具有了多义和张力。
至于诗歌的势头如果处理妥当,不会造成对诗歌结构的倾斜或坍塌,这其中也要看作者的结构能力,而这个能力在这首诗歌当中,主要是看人物的借力,它被安置在了倒数第二行的“你”。
在前面已经看到诗歌人物在耐力上的极限。而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合运用在这首诗歌当中,比如通过“们”字的想象借力(参考第十二行和第十三行“想”的并列结构句式)。如通过确认借力(参考第十七行至第二十一行)。在这五行当中,所不同的是确认方式,在诗歌中是通过设问来丰富段落结构的修辞色彩。
最后要谈的是,既然《蒲公英》是属于一种贴地植物,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长项是在于默默无闻,并以其的弱小和轻盈等特征,也能够感觉得出它的灵性和随缘,这也是其它植物不及它的,比如动态特征的无拘无束,一路向前、向高、向左右的随风意识等。在这首诗歌当中,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小人物对大社会的一种适应方式。
至于这首诗歌中可以借力的那个“你”,诗歌人物已经意识到了,毕竟在诗歌人物的心目当中已经找到了,就凭《蒲公英》勇敢、自信和坚持,那个“你”也正在变成《蒲公英》的内在动力。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