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子瞳(姜传春),性别:男。生于南国长于北疆,江南的水给了他灵性,北方的风教会他硬朗,天地万物皆可入诗,灵魂独舞时,夜话成行。吟游诗人,现居北京……
心 跳 时 眼 眶 红 了
子瞳(北京)
那些朦胧的映像
告诉我日子走远了
那些心底里的回潮
却一次次又把眼眶弄湿
风是最柔软的流动吗
在冬日它硬过了钢刀
伤口流出的血
一辈子都难忘掉
有时候我们不断的回眸
去寻找儿时的记忆
而它们早已生根了
在骨髓里开着花
你微笑的样子
一定有母亲的身影
你习惯的举手头足
仍旧在父亲的目光审视下
每个人的烙印啊
都有不同的滋味
但落痕里装满的爱
暖是一样的珍贵
...
【今音评论】
谈诗歌的降维法的处理效果
子瞳创作的《心跳时眼眶红了》这个题目是体现了诗歌的降维处理所作出的平衡。比如诗歌在第一段第一行的“朦胧”,对“映像 ”采取的模糊态度,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指年代久远,另一个是有意识淡化在于由提醒来表示思维上的清晰,这是诗歌在处理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度。因为经验告诉诗歌人物,人不能够对“日子走远了”作无度的悲伤。
但是从中也存在一个巧妙之处,是对“日子走远了”所表达出来的一种释怀。这也是度。于是诗歌在处理上的隐性技巧就是对这一段“日子走远了”的两个端面的认识与把握。如果认识到了不去把握,它也会产生后果。
但是这个后果和诗歌的第二段之间的关系是否在对往事进行强化认识还是弱化认识,这还需再次从中掂量,比如这个掂量是被结在了第三段,这也是诗歌人物碰到的最严峻的一面,如果要认识这其中的道理也似乎比较容易,比如“钢刀”和“最柔软”的“风”之间,其实是一个以柔克刚的心理状态所为。
这个过程和这样的一种形式,它就是“日子”,而“日子”被结构在了第一段的第二行时,这就需要在阅读和欣赏上的眼界更放宽一些,这个宽,也是为了和诗歌题目中的“眼睛红了”,在相互之间起到一个止的作用。从老祖宗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言,这个止也属于智慧。
因为“日子”告诉我们,依靠“智慧”过,要比依靠文化程度过好的多。于是这首诗歌在进行降维思考,这个特征表现在没有跟着“眼眶红了”而表现出更红,也不是跟着“心跳”去加速“心跳”就其中的原因所在,诗歌人物还是真正考虑到了过“日子”的需要,同时也是对“走远了”的“日子”作一些“朦胧”处理。这是诗歌智慧的止发生作用。
这个止的作用在诗歌形式上也体现在第五段,从“有时候我们不断的回眸”开始,这已经开始在作降维处理了。由诗歌的热而趋向于温和,比如在诗歌的第七段“你微笑的样子 ”开始。从人物表情处理上也明显比第一段至第四段的情感频率有所放缓。从佛教出发看,这就是放下。
当然诗歌人物正在放下之中,所以评论的题目称之为“降维”法。如果书本上没有这种提法,现在提出来也不晚,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同时也看到了在诗歌的第七段和第八段,从结构上采用的是两个“你”的并列段式。
尤其在诗歌文字相对小说文字更少的情况下,这时候对诗歌的考量范围、形式、深度等,相应的也要作一些拓展。这是从网络现状出发所作的思考,这个思考是升维的。
这个看似题外话,但是也可以有机地组合进对这首诗歌的评论,从插言的角度切入,也会对这首诗歌形成一种平衡。这也是学习和赏析过程中所值得参考的意见。三人之行,必有我师。
那么这首诗表现出来的师,是诗歌最后一段最后一行的“暖”。最后一段也有一个平衡处理法涵盖其中,如果作为技巧和智慧认识都不为过,比如“落痕”和“暖”之间的平衡处理。这是作者在创作中的力度把握与兼顾所示。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奖项。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签约影视多部。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