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报告文学)
文/刘玉清
公元2014年,中国开始全面部署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拉开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序幕,数以万计的农村牧区贫困家庭被纳入国家档案和国家关怀。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承诺:2020年农村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了兑现这一承诺,彻底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深层次的脱贫攻坚战。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统领,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对全国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一个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半农半牧旗也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察右中旗,辖12个苏木乡镇(园区)、178个嘎查村,总面积4190平方公里,总人口22.5万人,农村牧区人口8.2万户18.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7万户6.8万人,境内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匮乏,是国家深度贫困旗、自治区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县之一,也是革命老区。2019年底,察右中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57户24779人。老弱病残和发展动力不足是全旗的致贫主因。特别是全旗生活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等生存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农牧业承载力较弱地区的2763户6164人贫困建档立卡人口的搬迁问题是察右中旗精准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面对贫困程度如此深、规模如此大的搬迁对象,安置所需资源条件薄弱,项目实施环节多链条长的困难,面对异常艰巨繁重的搬迁任务,察右中旗各级干部和常年战斗在扶贫一线的驻村工作队员们,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深知这份责任对国家,对人民,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有着多么重的份量。他们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魂系人民,魂系国脉,用艰辛和汗水攻克这一情系群众,联结万家,推动全旗经济发展的脱贫攻坚“头号工程”。随着纳入贫困搬迁档案的最后一家贫困户走出山沟,实现易地搬迁,全旗从此告别绝对贫困,摘帽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行列。他们的所有努力和付出注定在察右中旗发展史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回顾过往,如今走出穷乡僻壤,在一个个易地安置点实现安家乐业,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他们莫不衷心感恩党中央对易地搬迁工作的坚强领导;莫不真情感谢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各级党委、政府对易地搬迁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他们更难忘那些用爱接力、守望相助、勇于奉献的扶贫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们为察右中旗脱贫攻坚事业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书写的可歌可泣的重彩华章!
(一)
“树有根,根在泥巴中;人有根,根在心窝里。”易地搬迁的村民,原本住陡山、走泥路,吃粗粮、穿单衣,熬日子、归黄土,这似乎就是他们的宿命,几乎无一幸免。有些人,终其一生未走出大山。生在土墙房,埋在后山上。白天转山坡,晚上回窑窝。贫困、疾病、焦虑、烦恼,成为苦寒人生之标配。
而当这一群人,有一天突然在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搬迁进城入镇、住高楼、乘电梯、用煤气、蹲马桶,这之间,他们的思想、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发生怎样的彻底变化?
易地搬迁,是对人的选择、意愿和生活现状的强制性改变。对于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习惯了鸡鸣狗吠日子的老人们,他们能很快适应并融入这种人的命运突然转折后的新生活吗?
决定去走访这一群体易地搬迁后的现状是在一个仲夏的周末。
听说要有人来,科布尔镇第一社区康书记早早便在安置点荣祥佳苑小区的大门外等候。那是一张年轻的面庞,年轻到我一度以为是认错了人。毕竟80后的小伙子与做80岁左右的山区老人易地安置工作叠加,这画面怎么看都觉得违和。
走进荣祥佳苑小区,几栋整齐划一的楼房映入眼帘,楼前小小的空地栽种的植物花样百出,有白菜、大葱、韭菜和豌豆苗。豌豆苗正是开花时节,白色的小花很是美丽,一小朵一小朵的,像极了翩翩起舞的蝴蝶。
楼角阴凉处,几个老人原本都在那里坐着,聊天、喝茶、打扑克、晒太阳,悠闲而自在,看到社区小康书记带人进来,便都齐齐围拢了过来。在我的印象中,山里人是害羞的,甚至有点麻木,与此时的他们判若两人。热情地打招呼、搬凳子、脸上洋溢着笑容,曾有的对未知的恐惧,现在踪迹全无了。这可能是居住位置的变迁、生存环境的改变,让他们看到了与小山村不一样的世界、见识了山村之外的人们,所以拥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自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吧。
年近70的周天罗老人是荣祥佳苑小区第一个带头下山的人,他一听说我是来走访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的,便热情地邀我们到他家里去一看究竟。
老人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极为乐观健谈。要不是我去浏览他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上的字,很难想到他是一个身患左侧臀部局部基底细胞癌和间歇性抑郁官能症的人。
他是从察右中旗乌兰苏木阳湾子行政村大北沟自然村搬来的,旧居是父辈上世纪五十年代夯建的不足30平米的土打窑。十几亩坡地,久旱薄收,靠天吃饭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当年最让他头疼的是因山陡路窄,入冬的煤炭只能靠饲养的骡子驮进来。若是遇数九寒天大雪封山,谁家有个疾病,医生进不来,病人出不去,死活只能听天由命。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时,老人给我们算了一下收入帐,土地流转金、生态补偿金、低保金、公益岗位金、退耕还林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集体经济分红、扶贫资产收益分红等等加起来,老两口年收入23729元。
说到兴致处,老人动情地朝我说,“从古到今,历朝历代,种地就得交租纳税。现在国家富裕了,没忘我们老百姓。减免农业税不说,还给我们发岁数钱。对于我们这些贫困户,重病国家兜底,上学国家资助,几乎是不花钱住上这样好的高楼。你说赶上了这样好的领袖,这样好的政策,我们能不说社会主义好,能不去感谢党的恩?你们刚才进门时,我家门两边那幅“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斗方是我过年时写的,虽然字丑点,但那是我的一片真心。”
走进乌素图镇什卜台移民新村,村口刘忠焕家传出的炖羊肉夹杂着的油炸糕味道,实在馋人。原来是他家在庆贺享受国家贴息贷款25000元新打的两口浇地用的机电井水头很盛。他家小院里享受国家帮扶政策圈养的七、八头肉质黄牛膘肥体壮,20多只撒欢儿的羔羊很快就能在中秋佳节出栏赶个好行情,算一算还有80多亩的土地流转金,一年近二十多万的家庭收入,这样红红火火的小日子实在让我这个自觉生活还算安逸的上班族都由不得羡慕几分了。
他属于外出打工回流人员。前几年因家里几块沙石薄田常遭山洪冲刷,家里可数的微薄收入,很难维持一家的基本生计。多少个开学的日子,一儿一女的学费让他彻夜难眠。无奈,只能离乡别妻,外出大同背煤谋生。那时累死累活受上一天,到晚上焦心的家事曾几何时能让他安然地一觉睡到天明。他常常刚从家里的几间土坯房被山洪冲倒的噩梦中惊醒,又牵挂起腿脚不便的妻子是否挑水吃饭,一不小心又滑倒在了结冰的井口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路走过,沿途易地复垦的黑土地上山药花、燕麦花开得格外灿烂。远远望去,坡顶上山桃花娇羞地掩映在丛林里,和周围的青山以及不知名的小花相映成趣,这才是田野应有的活波和生机啊。农民易地搬迁之后,曾有的山洪之殇不在。山还给了山林,河还给了河流,尊重自然,土地复垦,一切都慢慢恢复到最为原始的状态。植物繁茂生长,动物回迁繁衍。
人搬走了,留下依然让他们留恋的树林、田野、大山、清泉,以及那些千娇百媚的花花草草、姿态各异的飞禽走兽——这原本就是它们的天堂和乐园!如今尘归尘,土归土,将天空的广阔还给飞鸟,将茂密的树林归于走兽,让肥沃的大地养育禾苗,而山泉就让它们无尽流淌吧,世世代代,与人类的子子孙孙一起,无穷无尽。
人一旦脱离困境,便不愿意时光再倒流。只因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从未有过的安稳和踏实。
随着采访的深入,且不说埋藏于我心底的那种能否“搬的出、稳得住”的疑虑荡然无存,单单是从这几天在科布尔镇荣祥佳苑小区见到的战胜癌魔,在电脑世界里畅想人生的周天罗,以及在铁沙盖镇西梁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移民新村见到的大病初愈在院里清洗甜菜的侯贵生,年近八旬仍和老伴双双外出拔猪菜的关义林等几位老人身上所展现的脱离贫困与焦虑、不安与自卑,乐观向上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就让我看到了这一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也由衷地发自内心对他们充满敬意和感动。
从现实而言,中国这个一直靠农耕文化与思维维系的国家绝对不会因为几十年的社会转型就丢失了传承了几千年的耕种传统。对于多少代人来说,农村代表的不只是一个空置的住处,而是一种心理皈依,承载着生命的初衷。任何事物,都有轮回。春天来时,自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年轻人对乡村的爱,不再是不得已的维持生计,而是发自内心的本能,他们会在农村给自己找到出路,会让农村重现勃勃生机、一片繁荣。像刘忠焕一样,近年来全旗各个乡镇越来越多热爱田园生活,对黑土地充满深厚感情的进城打工农民回流,不正是党和政府振兴乡村所需要和依靠的中坚力量吗?
(二)
农村曾经是贫穷的代名词,成千上万像周天罗和刘忠焕一样的家庭,有着各种各样的困窘。他们是乡村的苦楚,更是国家的忧戚。
一度的村庄空心化和土地荒漠化让多少视家园为灵魂的承载,土地为自然的恩赐的人们,成为心灵之痛。
易地搬迁,精准扶贫。但只有瞄准脱贫项目 ,才能“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只有选对宜居沃土,才能“搬的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十三五”期间,察右中旗旗委、政府自我加压,按照“因地制宜、稳妥推进”的思路,攻堡垒、促全面,共投入资金54916万元,新建住房6439套,新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9个,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41个,扎实稳妥推进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571亩,完成土地增减挂跨省交易480亩,提前一年完成全旗涉及12个苏木(乡镇、园区)的135个行政村459个自然村2763户6164人的建档立卡和3676户7524人同步搬迁户的易地搬迁安置任务。
安置点选址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败的关键。为此,察右中旗采取多种安置方式,由搬迁户自愿选择。
统规统建的安置模式针对丧失劳动力的鳏寡孤独和老年夫妻的搬迁户,公寓式生活安置,即搬迁户获得统规联建的公寓产权。
宜居宜业的行政村内就近安置模式主要针对有生产需求的搬迁户,以小聚居、组团式建设 10 户以上聚居点进行安置,通过置换、租赁等方式获得生产用地。
共建共享的新村安置模式主要通过在新村新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村安置房进行安置。
盘活存量的现房安置模式主要通过改造、盘活基础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完善的闲置资产,安置搬迁贫困户。
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载体;就业是路径,脱贫是目的。
工程总投资11905万元,已安置入住建档立卡贫困户1080户2682人的科布尔镇荣祥佳苑小区和兴泰小区是察右中旗易地扶贫搬迁大型集中安置点之一。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搬的出、稳得住”的文章,察右中旗政府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重组,利用旗粮食储备库闲置库房,改造建成服装加工脱贫车间。
缝纫车间占地1040平方米,裁剪车间630平方米,包装、整理车间460平方米,面料、辅料仓库180平方米,员工宿舍、餐厅、办公等附属设施890平方米,共3200平方米。可安排150台电脑平缝机及裁剪、包缝、蒸汽发生器等配套设施,提供150名机工、60名辅工就业岗位,具备年生产服装20万套生产能力。目前,已完成投资480万元,其中北京市房山区2018年投入帮扶资金300万元,地方整合资金180万元。
脱贫车间优先安排易地移民搬迁对象及城镇低保户,残疾人及零就业家庭上岗,分期培训上岗。第一期共50名缝纫机工、30名辅工经培训上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对象23名,低保对象22名,残疾人8名。脱贫车间按照每名机工带动一户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的要求,企业为贫困户每户每年发放2000元资产收益。目前,机工月收入可达到3000—3500元左右,辅工月收入2000左右,使贫困群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脱贫。
为了进一步夯实可持续脱贫的基础,脱贫车间利用北京疏解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契机,与北京“朗森凯”防护服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打造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国家级防护服生产基地。脱贫车间安排贫困群体家门口就业的理念,得到了许多服装加工企业及合作伙伴的支持与合作,已有北京“郎森凯”和“中国中铁六局”,呼和浩特“金诗雅”等服装企业形成了合作意向,使脱贫车间有了稳定的订单。
位于荣祥佳苑小区院内的吨袋加工厂,是乌兰察布市委费书记关心察右中旗精准扶贫工作,引进的与山东新宇包装厂合作生产吨袋项目。加工厂面积占地780平米,上下二楼,充分利用京蒙帮扶资金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可放置80多台机器,解决100多人就业问题。现通过前期培训,已有20多人每人每天可生产20多个吨袋,每个吨袋给贫困劳动力3元加工费,实行计件工资收入,同时考虑培训期间工人熟练程度较差,推出以工代训,以奖代补等奖励政策,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月给予保底工资600元,全勤奖200元补贴,激发她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分散安置是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的另一种方式。从2016年全旗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全旗共分散安置174户35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搬迁户将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和林地,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流转给村集体经济或种植大户。并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将分散安置户每户一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龙头企业分红。
缺失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的支撑,一直是制约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乌素图镇什卜台村,由村委会牵头组织与种植大户签订合同,将89户198人搬迁复垦的201亩土地集中流转,由种植大户统一经营和管理,每年农民固定收益30150元,既达到了复垦要求,也稳固了搬迁贫困户收入。
在宏盘乡大庙村,村集体自筹资金,注册“乌中宏大”商标,建立的粮油加工厂,2019年12月份投产,首月生产收入就达到13.9万元,除壮大集体经济外,还带动了12个贫困户就业。2020年,加工厂流转了3000亩土地,种植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积极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产品销路已覆盖呼包鄂、京津冀。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鼓励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发动周边村民及贫困户共同参与管理经营。种鸭场、饲料加工厂和塑料编织包装厂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之中。一张种养加同步发展、良性互补,三年内集体资产达到400万元的宏伟蓝图正在绘制中。
几年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可发展,能致富”战略,察右中旗各苏木、乡镇,因地制宜,不搞复制、粘贴。瞄准靶心,精准发力、施策。如今,奶牛养殖业,风电、光伏发电业,高山草甸草原旅游业,红萝卜、土豆、燕麦、葵花种植业,一个个欣欣向荣的精准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
“根系大山、故土难离”。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记忆、有习惯、有依恋的活物,不像许多物质的东西,任人随意搬动。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各级帮扶干部只有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韧,才能将需要安置的人带入光明之地,把要做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好。
在谈到搬迁工作难度时,与我们随行的旗发改委郝龙斌副主任说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艰难和困苦,我是知道的。任何一样新事物的出现、新办法的推行,无一例外会遭遇更多的阻力。而这些阻力,就像是一股暗流,根本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有多大的杀伤力,人只能提心吊胆地往前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前,镇里、村里的干部也不是不关注、不关心空心村留守老人妇女们的生存安危。但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不辞辛苦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诫村民,到了雨季别睡得过死,生怕年久的土坯房发生危险。晚上不睡觉可以,可村民的很多耕地都是依山靠坡顺沟沿,山洪一来懊恼薄田又白种了,到来年还得别无选择地继续耕种。不知道摸了多少层泥巴,已十分破旧的土坯房只要一天没有坍塌,就会继续居住。随着村民自身的警惕性的慢慢降低,最终难免会发生让人后怕的结果。”
郝主任面露难色,接着说:“国家出台了这样好的政策,但有些年龄偏老的人一开始不去理解和认同。不过我们做这项工作的,也理解他们。因为尽管中国有‘人挪活,树挪死’的古话,但人真的要背井离乡,总是会有许多的忧虑和牵扯,有许多的惆怅和痛苦的存在。为了做年龄偏老搬迁户的思想工作,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已经记不清入过多少次户,不厌其烦地讲搬迁政策、讲搬迁后的保障措施、讲新村的便民利民。旗级包乡领导也是这样。为了打开贫困户不愿搬迁的心结,旗委领导经常利用下乡遍访贫困户的时间,深入深度贫困村和不愿意搬迁的贫困户家中,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目前的生产生活状况,了解搬迁户的顾虑,给他们解读国家政策。讲解政府扶持搬迁户的具体措施,以及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
一路的交谈中,我了解到,那位社区小康书记,在承接移民入住的同时,也承接了重重的责任。他经常和移出地村干部对接交谈,真心实意为进城的移民办实事、解难题。将还未走出沟壑、走出大山的人们彻底带出来。
他很少和这些老人站在精准扶贫的基点上空泛地高谈易地搬迁的作用和意义。而是长时间亲身行走于这一群体最实际、最底层之后,从其命运的波动和变化方面,很真实、很细腻、很具体、很深刻地触摸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了让搬迁的人们记得住难抹的乡愁,留得住曾经的温情,他鼓励易居后的人们在小区楼前空地种植时令蔬菜,并通过相互赠送和随意采摘,保持村民间原有淳朴的习惯。通过组织端午节集体包棕子,春节山曲大联欢,弘扬乡风民俗。
随着这几天我与易地贫困搬迁户、基层党员干部广泛而深入地接触,聆听各级干部包村扶贫故事,让我实在压抑不住来自内心的情感冲击,这就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谁是扶贫工作中最可爱的人!
我们的旗级四大班子领导和旗委常委,工作前移,包片蹲点。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多少个深夜,领导们办公室的灯光彻夜闪烁,那是在运筹帷幄,决胜战役。
我们的驻村扶贫干部,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出众的才能,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尚的品行。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你对这群人接触太少,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对扶贫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缺少切身的体会。他们为了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积极响应党中央“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号召离开单位,离开家庭,放下个人的感情,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奔赴到边远的山村,来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开展扶贫工作。他们不惜忍受对妻子、儿女、老人和朋友的思念,在村上默默地奉献着。
旗图书馆驻村工作队员钱俊生,因常常顶风冒雨入户做易地搬迁户动迁工作,引发腰腿疼痛,每到阴雨天,病疼的折磨让他如坐针毡般地难受,几次准备和旗文旅局领导申请换人,可一想到自己的动员工作正有点起色,换一个人又得从头再来,也就一次次与局长见面,一次次把换人的话咽到肚里,直到易地搬迁工作结束,才去集宁住院疗治。旗东小教师张俊斌,驻村期间肠胃息肉,直到内蒙古医院医生下了手术通知,才退出战斗岗位。
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千万人的安居更是世界任何国家不敢碰的难题。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没有敢于牺牲的勇气,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是难以打赢这场战役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这一千年梦想,终于通过我们这代人的不懈努力实现。壮哉,祖国。你再次站在峰顶,为世界减贫脱贫贡献了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刘玉清,现为察哈尔右翼中旗作协会员,乌兰察布市市作协会员,中国观网(华北区)签约撰稿人。)
图片作者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