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荣善,笔名、萧潇,大专、会计师。因喜欢文学,又自修了中文专业。与张利人、石淼合出诗集(城市三重奏),作品一般发表于民间诗刊,偶有几次见之于(上海诗人)杂志。
《谎言》
作者:萧潇
去天堂的巴士挤满了乘客
车站上还排着很多很多
地狱里发现了大金矿
这个谎言是我信口撒的
顷刻间
所有去天堂的人
争先恐后地涌向地狱
司机诡异地对我笑了笑:
先生,你现在可以去天堂了
我迟疑了一会儿:
还是去地狱吧
或许那里真的发现了金矿
今音诗评:
谎言与真相
《谎言》的诗“核”是五个字:谣传和真相。诗歌切中时弊的针对性强。这首诗的思想性超过了所要表达的形象。诗歌选取了一个经过加工之后的艺术生活侧面,仅用一段十二行的形式,把其中的道理,用叙述过程和依靠动作连续性来完成的。
这时候的情与理之间的标准,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衡量,这是一,是指社会现象的复杂与多变。诗歌试图从产生问题的源头去寻找一个理由,理由就是为什么“谎言”会在“顷刻间”颠覆众多人的头脑。
第二,诗歌通过叙述现象的过程中,着重把有些人的脑功能退化提了出来。说明诗歌已经在思考人群中的这些现象或者说是思潮。所谓的“潮”也是指“ 争先恐后。”
如果再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像这样的“争先恐后”就是因为诗歌主角,“我信口撒的。”至于“撒”的动机和理由,恐怕就是为了验证当下,人们在头脑中所拥有的定力有多少?还能不能从精神层面上,健康地支配自己的日常生活。
这时候,就容易从这首诗歌的表象当中、把那些抽象的、概念性的“天堂”和“地狱”,在警示这个层次的分解上,提醒有心人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心,而不是什么人云亦云。从把握的力度表现上是在一个“随”字上,也就是在诗歌的第十行和第十一行,“随”什么?“随”缘。“随”去地狱。地狱是什么?地狱在哪里?假如作为有心人的话,从独立思考的角度,可以引出这些话题。
当欣赏到这里的时候,要掌握的是诗歌具有的两个层次,第一个,是从第一行至第四行;第二个层次是第五行至第十二行。诗歌的重心落在了第二个层次上,在重心中的细节,又体现在第八行“司机”和第九行“先生”之间的对话。
这时候,诗歌细节的质感也表现了出来,可以感觉到这首诗歌不仅具备场面和人物动作,而且还具备了人物对话,于是,诗歌的特征就变得有综合性因素,也就是说,某些小说元素,也已经拿到了诗歌创作当中来了。尤其是当“先生”和“司机”对话的时候,诗歌仅用第八行的“诡异”两个字,就已经把世象复杂的一面全部托出来。
当诗歌的线索发展到这里,可以发现这不仅仅是在考验人的大脑,而且连考验的场所和背景都已经具备,它所表现出的是诗歌的深度,就其过程而言,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就变成了决定命运的投篮。
“我迟疑了一会儿/还是去地狱吧。”这种“明知不是伴,急事且相随”的故事或现象,不仅古代有,当代也有。有什么?有地域。而所谓的“地狱”就是指阴暗、悲观、绝望、令人伤痛的心理状态与环境等。而并不是在地下。
如何把握和拯救自己的灵魂,在复杂的市场经济当中,就变得相当重要了,重要在能够影响人的一生,甚至还有生命,包括谎言。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