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罗林,本名罗绪林,上海人,生于20世纪60年代,年轻时就爱好文学,曾公开发表过一些诗歌。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诗歌吟唱美好的生活。上海浦东新区作协会员,曾出版诗集《拾日子》。
相 遇
罗林(上海)
不甚整洁的街道
午后翻出来
风景
是一册褪色的书籍
不经意人眼
一个水果摊
忽然发现
你我在此邂逅,只
瞬间颔首
错过了以后所有岁月
三年前的故事也许是最后的一个季节
而今日,经过的我
为何还要在此停留
等待
相识的你,是否
还会再从这经过
来和我偶遇
【今音评论】
临境就变的穿透力
在普通的一首诗歌当中评出穿透力的作用是在于有心人的从中汲取。取之有道,而道在《相遇》途中,一发不可收是指人物的入心入肺,所谓切肤便是如此。就诗歌的力所言,是在于人物的心性随境就变,变在了诗歌的套路得人心。
这个套路就是这首诗歌的整体结构,或许在别人眼里是被麻木和不屑一顾的。认为作者不是名人和大咖,对其的作品可以抛掷一边的势力心态。面对这样的事实,还要必须创作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也就是诗歌在第二段第二行所讲的“为何还要在此停留”。这是诗歌中的金句,起到了由金句和用金句来反客为主,它就好比两人在扳手腕。
这首诗歌的腕力在于第二段第四行“相识的你,是否”。能够用行内逗号作断节奏处理和设判断及疑问来表示力度的深刻。可以将此作为穿透力来认识,它总比那些糊涂要好。围绕着诗歌题目《相遇》的实质。其实就是世事轮回,它体现在诗歌第二段的最后一行“来和我偶遇”,一个“来”字,把甜酸苦辣都囊括其中。
这时候诗歌的穿透力已至深。深至切肤,这个切,也可以把它看作是诗歌两段整体安排的首尾照应。比如,首是指由呢喃式的切入“不甚”,而尾是第二段最后一行的“来和我”,其中所包含的诗歌人物思维的连贯,是需要读者去作相应的跟进,而不是盲从的一味说好或不好。
这时候读者在认识的套路上,能否相信和坚持自己的一贯做法而不是去迎合或依附,用自身由一贯的素养积淀,来为一些默默无闻的作者和作品说句良心话,如果是遇仁者,双方必不会忧。如果反之,唯忧是虑,终将成疾的风险,尤其是诗歌人物必须避之。这时候的“你”如果“来和我偶遇”时,诗歌人物就要好好考虑了。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