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佩君,上海作协会员,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小说均在《文学报》《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劳动报》《都江堰》台湾《青溪新文艺》等报刊发表。2003年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行囊》。2008年获得上海五一工程文化散文金奖,2013年完成长篇小说《老城厢》,2016年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与小说合集《魔都咖啡》。2018年3月,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无法刹车》等。
租房
陈佩君
1
丛晓依也终于走进租房的队伍。从婚姻的围城里出来,急于寻找自己的空间。租房成为丛晓依自由空间的中转站。可是丛晓依却万万没有想到,带着行囊离开家后,已经与第三个房东签下租房的合同。
这不是丛晓依最初的愿望。租房只不过是一个过渡。然而房价飞涨,让她住在租借别人的房子里,像乘坐在索道车上一样的感觉,不敢往下看,只能屏住气,深呼吸,念叨索道车千万不能出故障。
前两个房东就像是索道车的电控,故意将索道车停止在悬空中。房东说除非抬高房租。看着房东们一个比一个财大气粗,丛晓依越想越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净身出户?其实,与前夫共同生活了整整十年的那幢房子,也有一百平米左右的面积,如按现在的价格出售,肯定能卖出好价钱。然而,丛晓依出门的时候,只带上替换的衣服和几箱自己的中医学专业书。
丛晓依当了这么多年的中医师,却没有能力为自己找到一服后悔药。在家里,从小事到大事,从无原则到有原则,从事西医的前夫总要压过她一筹。有一次,一位患者被查出肾积水,特意到她家来咨询。经她把脉后分析说,导致这个病的原因是脾肾虚亏,水湿不运,或湿热灼阴,气化不利,水道不畅。丛晓依比喻脾像运水的工具,因为水运不出气,时间一长,泛滥成灾,导致积水。丛晓依建议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会得到温阳利水、益气健脾、补肾阳的作用。没想到坐在边上的前夫毫不给她面子,当着患者的面驳回她的理论,执意建议患者去医院插导尿管抽水才是上策。结果,这位患者没有跨过生命的栏杆,也最终导致丛晓依与前夫婚姻的死亡。
丛晓依有勇气走出婚姻的围城,还在乎房东故弄玄虚吗?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大不了再搬一次家,再折腾一次。第三个房东得知丛晓依是中医医生,不假思索地答应在原来的基础上每月下降五百元的房租。他告诉丛晓依,前两个房客一个是推销保险的,另一个是推销保健产品的,他们经常在他面前摆阔摆气势,他看不起他们那种虚伪。如果要说气势,他还能比不上他们靠嘴皮子磨出来的钱吗?
丛晓依不知如何去领会这个房东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只能为自己作一次深呼吸。这个房东似乎感觉到自己还没有把话说得更彻底,便先自我介绍说他叫贾进,是做民间高利贷的,并告诉丛晓依,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些还不了钱的客户自然用房子作抵押,他租给她这套房子就是抵押来的。之所以愿意比市场价降低五百元钱租借给她,原因就一个,他从小有一个中医情结。
丛晓依再次深呼吸了一下,露出一丝感激的目光。眼前这位房东五十岁左右,生命似乎还不应该走下坡路。然而,她就这么看一眼,便把脉出他的五脏六肺走下坡路的迹象。丛晓依告诉贾进,思伤脾、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她虽然不很清楚民间高利贷内幕的真实情况,但她知道,高利贷这碗饭不好吃,思喜怒忧恐皆会袭击他五脏六肺的情绪。现在她已看出他的肝火很旺。
贾进很是吃惊,下意识地将手在肝区域上摁了一下,然后放开喉咙大笑起来,说放出去的钱,到时候收不回利息和本钱,动怒是必然的事。他告诉丛晓依,他所做的这一行,像她这样身份的人最好不要去知道。丛晓依见贾进这样抬高她,反倒显出一脸无奈的表情。女人就是这样,习惯那种唱反调声,突然听到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欣喜之余感到有些不自在。
贾进好像已经把脉出丛晓依的心思,对于在商场上跌打滚爬半辈子人来说,这点小心思难道还不能一眼识破吗?贾进顺着丛晓依的心思,进了一步,说世上潇洒的人并不是出租房子的人,而是租房的人。一个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一辈子把精力和钱财去换一套房子,真划不来。
丛晓依“咯噔”了一下,表情也从一脸的无奈变成复杂。眼前这个人怎么和前面两个房东不一样?到底有什么两样呢?丛晓依一时把不出属于哪种脉象。而这个时候,贾进似乎已进入一种状态,滔滔不绝收不住话匣子。
你可以不相信我所说的话,但我一定要告诉你,我手中虽然有很多房子,可是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购买房子的人目的无非想代代传下去,但我想得明白,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什么勒紧裤腰带委曲自己短暂的生命呢?随后贾进又向丛晓依屈指计算一笔钱,按他借给她房子的这个价,每月二千元钱,一年是二千四百元,十年是二十四万元。如果从她这个年龄开始计算,以寿命是八十岁为界线,人生之路还有四十年,需要付出的也就是九十六万元。他要丛晓依能够明白,这套房按现在的市场价可以出售几百万……
丛晓依不敢顺着贾进的思路一直往下算,她只能以谢来打断他的声音。房东,那我先付三押一的钱吧。(节选)
【今音评论】
主人公丛晓依在第一章的第二段,已经表现出了一般人不具备的预感意识,如,“租房只不过是一个过渡。然而房价飞涨,让她住在租借别人的房子里,像乘坐在索道车上一样的感觉,不敢往下看,只能屏住气,深呼吸,念叨索道车千万不能出故障。”
一般人能够看清视觉以内的东西,而具有中医师资质的丛晓依,凭着对职业的专注精神,却对《租房》的前景并不看好的前提是因为自己经历了一般人不理解和做不到的人生磨砺。比如离婚的原因却是因为丈夫对她的中医学术在不理解的同时,措辞还咄咄逼人,造成了患者的死亡事实,由此,丛果断与其离婚,并且,只带替换衣服和医学书籍净身出户。这是小说的不同凡响之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为意见不合而果断分手的事例毕竟少之又少。
但是,丛并没有因为少之又少而与丈夫 苟活在一起,这时候丛的净身出户,其实是一种保护自身精神自由的一种典范行为。这种行为和普通人的认知方式与行为,拉开了距离。像这样的距离,尤其在思想层面上具有出众和出彩。出众是指丛对社会事物的思考与敏锐,出彩就是为女性在认识个性自由上,拓展了一部分女性的视野,比如不依附男性,而坚持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这是小说的光芒与深度。
而丛要比一般女性走在了改革开放大潮流的前列。但是问题又来了,这也是小说迅速在第一章的开头三段,就把小说的矛盾拉开了,就是她遇到了三个像掮客一样的房东,尤其是第三个房东贾进。
写到这里,还是要谈到丛的视觉意识要比普通人强的地方,就是当问题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她能意识到。比如她感到贾进这个人物又放高利贷又出租房屋,当别人无法还贷便扣押他人住房,然后出租,丛就是租住在这样的房屋中寄人篱下。
如此下去肯定要出问题,但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搬家过程中,对贾的人性了解不断加深,从而证实了丛心中对贾的判断。在这方面,丛这个女性的视觉意识非常强大,具体是指丛对贾的判断力的灵敏和精准的个指,就是小说的六个章节的展开。
像丛这样的人物个性是指视觉意识而不是视觉皮质。所谓视觉皮质只能够看清视觉以内的东西,而视觉意识尤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的判断力的质量。这时候就要谈到人物经历,在小说中尤其是丛的经历令人唏嘘不已。因为丛是一个明知山有虎却非向虎山行的人。
她离开了丈夫那个一百多平方米的窝,直接把自己亮于社会生活底层的尴尬,当她在选择净身出户的那一天,就已经具有了直面人生的思想准备。但是,当她真的变成了一个租房客时,实际上所支撑和维持丛生命力的,其实还是她的中医学术经历。像经历就是成长这样的定位对这个短篇小说来讲,还是比较确切的。
小说《租房》只是丛整个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而已。而小说就截取了这一段经历,展现了小说众多人物的灵魂。比如从贾进的出租房的套路和其他房客的被套路或者说是反套路的的角度看,都是属于人精一类之间的较量,核心就是金钱至上。那么人性的丑陋也就随之张扬出来。像这样的生存环境条件和质量,不仅是丛在其中所遭遇到的像滑铁卢一样的事实,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的众生相。这是小说从第二个章节开始,所要向读者作的介绍。这时候就要思考像这样的根源和问题的出处。显得比较难处理和不易把握的就是这篇小说的思想张力和大环境之间的冲撞,这是小说的思想深度,可以讲,是深之又深。
比如小说第二章第一段“医院里人山人海。丛晓依整个上午在急救室里接待了一个巴豆中毒的年轻女患者。据女患者的家属说,小夫妻俩双双失业,在没有能力还房贷之下,互相埋怨,最后大打出手,最后男的离家出走,女的吞巴豆寻短见。”像这样的现象从狭义来讲,已经超出了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老百姓仅仅为了要吃饱饭,而且还要住得好。
像这样的愿望,一旦以“房贷”名目直接和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巴豆”事件就发生了。这是小说所拥有的胸襟,它就是在于能够关注民生。同时也是小说人物丛的视觉意识。如“大妈见到贾进,又跪下求助。丛晓依连忙躲到阳台,然后把阳台的门关上,目光朝向晚霞的天空。”
“如果借你钱的人个个逃跑,然后个个由他们的父母亲来求饶,难道都像刚才那样放他们一码?然而,放高利贷,本来就是一种风险,难道你不怕吗?丛晓依情不自禁地露出职业的习惯,似乎忽略了除了职业之外的常识。”
“贾进笑笑,笑得很悲情。不过他不忌讳地告诉丛晓依,风险与利益是相等的。他知道干他这一行,心狠手硬,就不会赔钱。可是,他偏偏是一个看到老年人就下不了狠心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使他两次婚姻都赔了进去,将他的幸福跌到了人生的低谷之中。”
像这样的描写,关于贾进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的就提出来了,那么也就颠覆了评论一开始谈到的贾好像是一个掮客的指认。在追逐金钱利益这个过程中,贾既是一个套路人,但也是一个被套路人。于是小说从一个侧面围绕着人性又开始了别开生面的介绍。这是小说含有经典的地方。
小说有六个章节,计九千余字。小说以人物丛不断搬家来逐层展开故事情节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借鉴故事发展的循序渐进,人物矛盾的主次与侧重展开。比如小说的主线是贾不断为丛提供房源搬家,副线是丛和家庭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另外还有几条支线,比如,丛与丈夫离婚始末;“巴豆”事件等。从结构上看,能够做到叙述线索之间清晰、交叉、转换等。值得一看。
2020年8月14日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