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3938893371067815.png M`PFVKG]36V7R9EY`XS866C.png](/templates/default/images/default.jpg)
那岁月的草鞋
随笔作者/向远茂/图片引用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奶奶的叮咛载满舱
满怀少年十七的梦想
充满希望的启航启航
……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远远的故乡在召唤
满载半世纪飘泊的沧桑
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靠港
这是张明敏演唱《爸爸的草鞋》歌曲里的歌词,是那么的沧桑、深沉、厚重,让人有一种难喻的牵挂和伤感,也更让人有一种无限的怀想与感慨,感慨父辈们曾经拼搏、奋斗所经历的一切。
草鞋,是革命的宝贝和象征。红军就是穿着草鞋爬雪山过草地,躲过国民党军队前方的堵截,后面的追剿,飞机的轰炸,胜利到达革命的圣地延安,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进行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和三年的解放战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打碎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
在未出现解放鞋之前的七十年代初中期,村里的人都是穿布鞋、棉鞋的;上山劳作穿的是草鞋。说是草鞋:但轻巧、防滑,自己编织,经济实惠,不用花钱。我是不会编织草鞋的,只是看父亲编织过,多少也算是基本生存的技艺,自编自用,十分方便。那时的农村做鞋,也就是做布鞋棉鞋和草鞋两种,做布鞋:母亲、婶婶、姨姨、嫂嫂、姑娘、女儿们先得剪鞋样,再缝鞋面,用青黑布或黑灯芯绒做面子,里子用白龙头布合二为一,做成鞋样;之后再做鞋底,鞋底用棕片剪四五层,沿边缝制;涂上糨糊贴到房子的壁板上,就像一条条干鱼有序排列着贴在木板上面,如一幅鱼跃龙门的漫画。晾干了取下来打成布壳,将面粉调浆、煮熟,一层层把好布或布条一块块边剪修边粘贴,一直粘到足够的厚度即可,然放进筛子晒干,再用白布包边,随后用几根细棉线合搓成一根较粗大一点的纳鞋线,将棉线穿过大号针头,一针针一线线地纳鞋底,右食指戴上顶针,把针从鞋底向上穿过,由于鞋底坚硬而厚实,针穿不透时就用顶针顶穿过去,这样既省力又不伤手,感觉针不锐利、不光滑、阻力大时,便把针放在头发上轻轻刮擦一两下,又可继续缝纳鞋底,待鞋底一双双纳完了,才将里层内垫与鞋底合成缝牢,再将鞋面与鞋底连接缝牢缝紧,然后用一把像“7”字形的割鞋刀将布鞋的毛边切掉,再沿布鞋的周边涂上一层糨糊,自然晾干,布鞋就这样做成了。棉鞋的做法:基本都一样,所不同的是鞋要做得宽松舒适, 缝垫棉花, 以便保暖。谁家的姑娘布鞋做得好,那得看针线、细活、鞋样,就知道是否能干是否聪明了!说媒、提亲、拜年的客人来了,是要打发布鞋的。出嫁时姑娘去男方家,男方请客大摆宴席,那时姑娘端着喜鞋上托盘腼腆含羞地来到客人的面前,按照辈份逐一递送,一双鞋子几元、十几元、几十元或更多一些,这就要看亲人的大方和慷慨了!现在的姑娘出嫁去市场上买一两袋布鞋就行了,既方便省事又大方客气。那时,做鞋是姑娘们的必修课程,从小就开始培养,不能懈怠的。故而,姑娘们做布鞋送亲友不是为了钱,为的是气氛是喜庆,更重要的是向来祝贺的亲友们展现姑娘自己的才智和手艺。
编织草鞋就不同了,那就比较简单、随意。男人、女人、姑娘、老人都可以编织的,说是“草鞋没有巧,四十八道绞”。编织草鞋,要选好的稻草,早年的“中南34号”、“湘州四号”的稻草是很适合做编织草鞋的材料,草高绵柔,好用易编。秋收时,将稻草梳理、捆好、晒干、挑回、储存,要编织草鞋时,就把稻草取出来,喷上几口雾水,用棒槌反复槌打柔软,用芭茅花标的外皮搓成条索,套在编织草鞋的架子上或是将四角凳翻转过来放在地上也可以套索编织草鞋,用四根索子按照脚的大小尺度的要求固定在前面,后端的索子扎在腰间,人端正的坐着,然后手取稻草,自后向前编织、推拉、催紧,同时两只手各拿二三根或三四根稻草,先夹在脚拇趾与脚食趾的中间,搓成半截草绳,再织入草鞋的四条索子中去,错落扎花编织,不时的添加稻草并“噗!噗!噗”地吐些口水以便揉搓,手两边的稻草在合掌中旋转着搓成索条,就这样重复地进行着同样的动作“搓索——编织——再搓索——再编织” 直到编完为止,尔后扎紧;再用芭茅花标的外皮搓成一根索条,从中对折合成鞋梆索套,于草鞋的前端扎两组,中间两边各扎两组,后脚跟扎两组,每组扎三四个索套,就成为前脚两孔,中间两孔,后脚跟两孔;再用一根连接前端的长索从前到后规则有序的穿在草鞋的鞋梆索套中,草鞋就编织好了,将前后的接头用布条扎好,以免穿草鞋时磨破皮肉。
草鞋编织好了,等到赶集的日子,便挑到市场上去卖,五角钱或一块钱一双草鞋,换些油盐钱或其它生活与生产用品的钱。那时默戎的龙潭、老寨、排布、子棚、九龙与坪坝的瓦屋坪编织的草鞋是很有名气的,外形美观而质量上乘,卖草鞋的人挑着一担担草鞋悠悠扬扬,宛如挑一担挂着的鲤鱼晃来荡去,成群结队地挑着、背着,开心的说着自己民族的语言,一到市场很快就卖完,赶场去迟的人只能等到下一场再去购买。
穿过草鞋的人才知道,草鞋上留有六个空处,五根脚趾与脚跟都显露在外面,历尽风雨沧桑,久经污泥浊水,不染尘埃,清修干净,落得自由自在,这只是寓意的“六根清净”,然佛说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才是本意的“六根清净”,而身在滚滚红尘中的人们,试问有谁“六根清净 ?” 又有谁能够在真正意义上的清净过,这只有自己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