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佩君,上海作协会员,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诗、散文小说均在《文学报》《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劳动报》《都江堰》台湾《青溪新文艺》等报刊发表。2003年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行囊》。2008年获得上海五一工程文化散文金奖,2013年完成长篇小说《老城厢》,2016年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诗与小说合集《魔都咖啡》。2018年3月,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无法刹车》等。
三 月 茵 陈
佩 君
蛰伏一棵植物
谁能懂我欲言又止的神态
三月
萌动色彩
春雨不急也不缓
等你到来
你缠绵的模样
依然存在
而幼嫩的茎叶
铺垫华佗试探的空白
严寒储藏能耐
只替代草木抒怀
天地之气
疏通经络之脉
一盅苦汤
一碟野菜
剩下我的心思
让你来猜
评人生的正在生长与忽视
今 音
《三月茵陈》其中的“茵陈”是中药名,在春季采收的叫“绵”“茵陈”,秋季采收的名为花“茵陈”。诗歌三段十八行没有涉及到秋季的花“茵陈”。该药材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幼苗在6厘米采收或长至250厘米花初开时采割,然后剔除老茎,晒干。功能是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主治黄疸尿少和湿疮瘙痒等。
这首诗是以一种中药名称而结构成诗歌,在当下有它的新意是指如何提高认识“天地之气”的道理,由此把诗歌的内涵已经与人生和宇宙联系在一起思考,比如思考何谓“天地之气”,何谓“疏通经络之脉 ”等。当中医已经被漠视和弱化的情况下,应该要从掌握事物的平衡法这个角度,重新认识每个人的生命和中医之间,也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关系。
只不过,现在的人与这个关系的紧密度有点松。这时候,诗歌段落数三和每段当中的六行,其中的数理关系也和大自然能够对应上。在这里只能从普及常识的角度作一些浅解,比如五行中的金、火、水、木、土,在这首诗歌当中所显示的位置与方向,比如,第二段第一行的“缠绵”表示生长期的“陈茵”态状。
这时候该段第三行的“幼嫩的茎叶 ”,正好和诗歌第一段三行的“三月”的季节相符。这时候就可以看得出作者在掌握中医理论上的熟知程度。而需要评论的内容也将放在中医和人的生命这一层关系上,去用心挖掘。如挖掘第三段第一行的“天地之气,”实际上,每个生命都在其中受至影响,用现代科学的行话讲,就是大气污染程度和环境空气质量等。
这一些,都会从不同程度上起到对生命物体的影响。而在诗歌里面,只仅仅是围绕“绵”“茵陈”而言,还没有涉及到秋季采割的花“茵陈”。这时候诗歌的主干部分,还是有第二段来进行担当。
在担当中,该段重要部分也就落在了第四行,“铺垫华佗试探的空白 。”其中由“华佗”这样的历史人物与典故,把这首诗歌撑了起来。它不仅撑起了现代人与古代名人之间的历史纽带,而且还延续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这就是中药的经久不衰。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
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