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有清文化时政心观](109)《金刚川》之巧遇肖选模
今天下午两点半,看了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在看的过程中,意外地遇见了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这位老战士姓名为肖选模。
在快看完电影时,我听到旁边他的女儿问他:当时你们在朝鲜也是这么危险么?他说:是的!我非常惊讶,坐在我旁边的竟然是一位抗美援朝老英雄!经了解,他今年92岁了,他说他1949年8月参军,1950年10月16日参加抗美援朝入朝作战,1953年8月回国。他的部队是首批最早秘密进入朝鲜国土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他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了近三年。对于肖选模同志,我顿时产生了无比的敬意。
看完电影以后,我陪她们已是耄耋之年的夫妻和一起陪同他来看电影的两个女儿聊了起来,我说:您是我们共和国立国之战的英雄,我非常敬仰您!他说:哪里!哪里!仿佛不值一提似的,脸上透出羞涩的表情。这是我们立国之战的英雄啊,对于这样的英雄,我们除了敬仰,还有什么呢?我要求她女儿把她的情况介绍给我,她做了简单的介绍,一座高山矗立在我的面前,共和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默默无闻的英雄,在支撑着我们祖国的大厦。有了他们,这座大厦才会建造得越来越雄伟,越来越辉煌。
肖选模同志在物资局退休,退休以后,一直默默无闻的过着退休生活,他从来不张扬自己。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上级部门给他送来了鲜花,送来了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我看着他手持鲜花,胸前闪闪发光的抗美援朝金色纪念章的照片,真是百感交集。我们的祖国不能没有英雄,不能没有这样一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只有他们献身国家,献身国防,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走上战场,以他们的血肉之躯去拼搏去杀敌,才让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获得了幸福与安宁的生活。

而我所看的电影《金刚川》,以宏大的场面和纪实的手法,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舟桥部队和高炮部队,在敌机的轰炸和敌人榴弹炮营的轮番轰炸下,志愿军战士四次修复四次被炸,最后用人体筑起一座血肉之桥,让志愿军大部队在凌晨六点之前必须渡过金刚川,从而走上金城战场的情景。
看了电影《金刚川》,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是电影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弹药的奇缺和艰难。中国高炮部队在射击敌机时,他们所用的弹药都是以数量来计算的,当最后剩下41颗炮弹时。英雄张飞是一颗一颗算着打的。而敌机轰炸是那样的疯狂。如果没有喀秋莎火炮对敌人榴弹炮阵地的回击,舟桥部队修复桥梁将更加艰难。
二是反映了舟桥部队修桥设备的简陋,他们只能以肩扛的方式,巨大的原木只能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敌机轰炸的间隙,炸毁了又扛过去,炸毁了又扛过去。他们只能抢在敌机轰炸和柳弹炮轰炸的间隙中抢修桥梁,每次抢修完成,则抢渡一部分部队。往往是一番炮弹下来,志愿军战士的鲜血便染红了江面。

三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他们在敌机和榴弹炮轰炸下,修了又炸,炸了又修,但是他们毫不气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保卫这座通往胜利的桥梁。这种钢铁般的意志连敌机的驾驶员也感到无可奈何。他们甚至不敢相信,明明看见桥梁已经炸毁,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桥梁又得以恢复。
四是在中国高炮部队与敌机的对决中,反映了中国高炮部队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占据空中优势的敌机驾驶员的傲慢和强悍。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在没有空中优势没有弹药优势没有武器装备优势,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让大部队走向战场,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部队顺利渡过金刚川走向战场的时候,敌人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哀叹:志愿军大部队已经顺利渡江,再次轰炸桥梁,已经没有意义。

五是电影《金刚川》有些方面存在瑕疵。其一是对张飞英雄的塑造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最后情节的设计上有些浮夸。在人物手脚都断了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一个人去操作高炮去射击敌机的。张飞受伤的程度让人产生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志愿军战士也是血肉之躯,并不是金刚不坏之身。其二是对那匹白马的描述有蛇足重复之嫌,在电影《八佰》里已经反复出现了白马的形像。这种浪漫主义的蒙太奇的电影表现手法不应重复进行使用。其三是应该采用时空连接的手法再现金城战役的情景。让金刚川桥梁修复保卫战与大部队通过桥梁走上战场参加金城战役的情景联系起来。当然,不宜对金城战役做过多过份的渲染,采用电影蒙太奇镜头的简单再现即可。
总之,在几个月简短的时间内,能够拍摄出《金刚川》这样一部主旋律的电影确实不容易,总体来说,电影从表现手法人物塑造大场面的渲染和志愿军战斗精神的表现上是成功的。相信在已经投入拍摄的电影《长津湖》中,能够进行精心的构思打磨,拍摄出一部更好地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击侵略者的伟大的战争题材作品。看电影《金刚川》的另一个惊喜的收获是巧遇了真实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肖选模同志,让我对电影《金刚川》和朝鲜战争有了更加感性与真实的体验。

从电影《金刚川》而回顾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奋斗的历程,展望光明的前景,我们有底气,有硬气,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我们应该从这场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汲取力量,不畏强暴,不畏霸权,凝聚万众一心的民族力量,发扬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精神,去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篇章!
(2020年10月27日第二篇语音写作文章)

张有清,男,汉族,江西省宜春中学高级教师。对古诗词,现代诗歌,小说散文,时政评论均有涉猎。诗歌曾入选《南吟北唱》诗集。在《中国诗歌网》《世界诗歌联合会》《华人文艺联盟》《中国现代诗歌文化传媒》《中国现代诗歌文化传媒黑龙江总社》《中国现代诗歌文化传媒山东总社》《江西一道琴棋诗书画总社》《江西云裳文学社》《江西诗声》《宜春诗词》《宜春市曲赋学会》《袁河茶话》《诗艺国际》《兰馨文轩》《蝶舞霓裳诗书画社》《诗意文韵》《诗码头古韵悠长》《都市头条杨歌文学社》《都市头条莲叶之珠文学社》等网络平台发表诗歌五百余首,被诗歌平台专业朗诵者朗诵诗歌散文政论一百余首篇,编发中短篇小说若干篇,发表时政评论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