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xiangbo.me/185345/classic.aspx?from=timeline
凡人取经
文/石岩磊
图/来自网络
十月中旬,我连续一周去“北京大观园”游览,并写下几篇观后感,谈了自己对《红楼梦》的一些看法,引起许多网友的共鸣,昨天有朋友建议再写写“四大名著”里的其它几部,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今天就先从《西游记》说起,而其中的主要人物是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便按照尊卑长幼一一道来吧。
唐僧是小说里的“带头大哥”,但其给人的印象却是仁慈有余、睿智不足,总是不辨真伪而招致祸端,在遇到危险时又束手无措,只有静等神通广大的徒弟来救援,他的原型玄奘果真如此吗?玄奘出生于隋朝末年,十岁时即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跟随几位高僧大德潜心修行六年,后来又游历各方遍访名师,其佛学造诣日益精进,但唐朝初年的佛教义理莫衷一是混乱不堪,于是玄奘产生了去天竺取经以正本清源的想法。
当时到古印度只能避开青藏高原向西绕道而行,公元627年玄奘孤身一人离开长安踏上了取经之旅,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远远多于九九八十一难,走过13800余里后终于抵达佛学的发源地,在古印度诸国,唐僧不仅精通了当地的梵文,而且兼收并蓄了各大佛教支派的精华,成为名震海外的集大成者。公元641年,玄奘受戒日王之邀,与印度次大陆上的18个国王、3000位学者展开了历时75天的辩论,大有舌战群儒之势,竟无一人能难倒他,奠定了其“大乘天”与“解脱天”的美誉,极大地彰显了唐朝僧人博大精深的学识。
公元645年唐僧载誉归来,他的收获颇丰,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以及各类经论657部,更为可贵的是玄奘此后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毕其一生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1000余万字,将唐传佛教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而且他还与窥基、慧沼等人开创了唯识宗,被世人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玄奘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着很多后来者,鲁迅赞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也称其为“千古一人”。
如此一位大智大勇之人因何在吴承恩笔下变得懦弱无能了呢?作者不过是在借古灵精怪的孙悟空来宣扬一种反叛精神,势必要将唐僧塑造为墨守成规的迂腐形象,那吴承恩是不是在扭曲历史误导读者呢?实际上《西游记》的畅销非但没有抹黑客观史实,反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世代的普通百姓知道了玄奘这位高僧,也促使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那段佛学佳话,使得刻板的史料变得鲜活生动,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
从小我就爱看有关《西游记》的小人书和电影,特别崇拜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也曾幻想过自己会七十二变,不用上课写作业,不用垂涎同学的大白兔奶糖,后来也激发出了解真实历史的浓厚兴趣,在寻觅“三藏”西行的足迹中,我愈发感觉到:哪有什么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咬紧牙关的坚持,哪有什么普渡众生的观世音,渡过险滩暗流唯有靠自己,哪有什么不生不死的佛国,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即是神仙。我们不能经过坎坷,就心灰意冷随波逐流,不能见过人情冷暖,便要看破红尘心如死灰,更不能清楚了死生有命,即浑浑噩噩无所作为,而是要从暖人的帮扶里懂得感恩,于温馨的亲情中懂得珍惜,在奋进的感召间懂得自重。
从唐僧到玄奘,我也从一部虚幻的小说走进了真实的史籍,领略到亦真亦幻的曼妙,我们大概都是在仰望着蓝天踏着泥泞一路走来,既不能被污泥浊水羁绊不前,又不可只虚幻着天马行空,看着泥洼里映照出的白云,踏实地迈好每一步,人人就都可堪比唐僧,个个便皆能取到真经了,而其浓缩为四个字便是:坦然心安。
2020.10.27

读石岩磊君散文《凡人取经》
文/常原平
“红楼”观感告段落,
又入“西游”话取经。
唐僧师徒是主角,
尊卑长幼逐个论。
带头大哥是唐僧,
睿智不足仁慈心。
真伪不辩惹祸端?
玄装原型应正本。
十六出家潜修行,
遍访名师造诣精。
唐初佛教义理乱,
天竺取经圆初心。
孤旅苦程历劫难,
兼收並蓄集大成。
舌战群儒“大乘天”,
博大精深唯唐僧。
载誉归来收获丰,
唐传佛教推高峰。
民族脊梁鲁迅赞,
“千古一人”励后君。
墨守成规塑迀腐,
反衬悟空扬正能。
刻板史料变生动,
玄装形象入人心。
前进一步靠坚持,
那有神通筋斗云?
渡过险滩靠自己,
岂有观音渡众生?
受人帮扶知感恩,
珍惜亲情享温馨。
奋进感召懂自重,
坦然心安取真经。
[强][强]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