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凤山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南泥湾屯垦的传奇故事
……永丰县青少年“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美篇
主办:永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编辑:刘云和



若想欣赏作者刘云和的本文美篇,请点击如下链接:
https://www.meipian9.cn/37kidzhd?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5643309&from=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share_from=self&share_user_mpuuid=df259ff358199effebde3c049c51ba32&user_id=5643309&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utm_source=singlemessage&uuid=6b30d1637b5173841194e7e9d152fa70
【编者按】刘凤山(1908.8-1982.1),江西省永丰县三坊乡人,1930年3月参加革命,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南泥湾屯垦、保卫延安、解放战争。历任班长、机枪排长、重机枪连长和营长、359旅供给部经理等职。
1950年8月退伍,1951年2月起历任永丰县人民武装支队副支队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供销社主任、商业局局长。1960年5月-1966年5月当选中共永丰县委常委,1960年4月-1966年8月当选永丰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文革”期间被永丰的造反派诬陷,受到迫害和不公正待遇。1969年7月宣布“解放”,1973年10月,经井冈山地委正式批复,彻底否定一切诬陷之词,恢复名誉。1975年离职休养,1981年11月正式批复离休,1982年1月20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刘凤山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光辉革命斗争事迹,表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信仰和使命担当。为使青少年下一代更好地学习先辈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特制本篇,让广大青少年学习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永保红色江山,做好共产主义接班人。
刘凤山解放战争时期雄姿英发的图片。
一位坚定初心信仰使命的战士
文/刘云和 刘义建
刘凤山(1908.8-1982.1),江西省永丰县三坊乡宗溪村委会网形村人,1908年8月2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时父亡母嫁,年幼的兄弟俩皆由伯父抚养。13岁时,其伯父去世,兄弟俩相依为命,靠砍柴、放牛、做短工为生。唯一的亲人哥哥参加红军后,不幸于1929年英勇牺牲。
刘凤山遭遇父病故、母出走、伯父离世、哥哥牺牲等一连串打击后,他深受哥哥进步思想启发,立志为哥哥报仇,寻找出路,便参加了宗溪村农民协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活动,阶级觉悟大大提高。
地处永丰、吉安、吉水三县之交的三坊地区,当时,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建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游击队。刘凤山参加农民协会后,经常与乡亲父老一道举红旗、扛梭镖、挎鸟铳,到各村庄打土豪、烧田契。刘凤山同村的房侄刘辉山后来回忆说:“那时,农民协会可搞得火热啊!把土豪家的田契、借据收缴到农民协会,召开会员大会当场烧掉。我们宗溪那个农民协会,在牛石坪的沙洲上,一次就烧了好几担田契和借据。当时,好多会员看到烧了田契和借据,都高兴地大声叫道:‘这下不欠债了!这下翻了身呀!’这一搞,群众的革命热情就起来了啊!”
今日三坊乡新貌。
【参加反“围剿”斗争】
1930年初,红一方面军一举攻占吉安,又占领永丰,给了刘凤山极大鼓舞。永丰县苏维埃政府开展“扩红”运动,刘凤山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参军,编入东固革命根据地红军游击队。同年12月,刘凤山同红军游击队战友们配合主力红军参加了反第一次大“围剿”战斗,取得了龙冈大捷,活捉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
永丰苏区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
永丰苏区“扩红”运动,出现了自愿报名、母送子、妻送夫参加红军的感人场面。1930年,仅三坊乡宗溪村就有将近100名青年报名参加红军,这个村,在历次作战中,英勇牺牲的红军官兵达48名。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毛泽东)。
1931年,刘凤山担任“永吉乐”游击队三中队九班班长,后来他的游击队改编为永丰红色独立营,任三连三班班长。1931年秋,所部配合红十二军参加了反第三次大“围剿”战斗,8月11日上午,刘凤山在永丰县瑶岭伏击战中,不幸左大腿负重伤。
永丰县瑶岭反第三次大“围剿”伏击战战斗遗址。
红军战士腿负伤救治图片。
【二万五千里长征】
因左大腿伤势严重,刘凤山在沙溪住院和家里疗伤一段时间。1933年,部队通知他要调整编队,因其枪伤未完全好,部队便把刘凤山就近调整到公略县独立第三团机枪排任副排长。
1934年5月,刘凤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季,所在部队整编,被编入红六军团18师53团2营,任重机枪排排长。
中央红军反第五次大“围剿”失败后,于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但刘凤山所在的红六军团于7月23日就接到撤出湘赣根据地西征的电令,于是部队奉命秘密转移,先往南再往西进入湖南,寻找贺龙所部会合,为中央红军长征探寻道路。
红军重机枪手向敌人阵地猛烈扫射。
1934年10月24日,先遣西征的红六军团抵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贺龙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10月28日,为策应中央红军,发动了湘西攻势作战。11月16日在龙家寨地区,打了胜仗,占领了大庸、桑植、桃源等城,开辟了湘、鄂、川、黔苏区。
1934年12月,部队来到湖南桑植招头寨,刘凤山在教导团连续训练了4个月。
1935年4月,部队在湖南龙山县陈家河桃子溪打了胜仗,歼灭敌军1个师,活捉师长张镇汗,解放了10多个县。不久,刘凤山被调往部队随营学校学习了3个月后,又调往17师任重机枪连连长,由师部直接指挥。
1935年7月,部队在招头寨与湘军浴血奋战,杀声震天,战斗十分惨烈,敌我双方横尸遍野,军团首长王震也负伤,17师师长和2名团长壮烈牺牲。
红军浴血奋战,杀声震天。
1935年9月,敌人发动了新的大规模“围剿”,红军被迫转移。1935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二十四日),红六军团在湖南省桑植县瑞塔铺的枫树塔举行宣誓大会,并下达突围命令。傍晚,红六军团同红二军团共1.7万人马,一起离开湘、鄂、川、 黔根据地开始长征。但刘凤山所在的18师仍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经过艰苦奋战,还是被迫于12月21日在龙山以南突出重围,进至黔江、酉阳地区。1936年1月9日在黔东江口同主力会合。
红军反“围剿”战斗杀向敌阵。
1936年1月中旬,部队突破乌江,进入黔西,2月挺进黔西、大定、毕节地区,3月,转战乌蒙山地区,与敌人周旋1个多月。这一个月,刘凤山因跋山涉水,腿伤疼痛难忍。4月25日至28日,红二、六军团为了迷惑敌人,突然放弃渡江计划,改由滇西金沙江上游石鼓、巨甸两处渡江。红二、六军团仅凭7只小木船和自制竹筏及木排,分5个渡口抢渡4昼夜,1.7万人马顺利渡过天险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到达中甸县城。
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沙盘模型。
红军抢渡金沙江。
刘凤山来自三坊竹乡,自制竹筏是他的特长,他与红军战友自制的竹筏、木排在抢渡金沙江战斗中屡建奇功。
1936年6月3日,部队到达四川理化以南甲洼地区,同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32军会师。部队继续挺进,到达玉龙雪山西麓北上,这是一座高高的大雪山,战士们经数月转战,行进到这里,粮草不足,精疲力尽,初爬雪山,还不觉得怎样,可是,越爬,雪山越陡峭,越爬,寒气越刺骨,越爬,空气越稀薄。红军战士在峭壁中爬行,每爬一步都要用刺刀凿雪孔登上去。刘凤山靠吃辣椒驱寒,他头晕腿酸,一步一喘,不敢停留。大家手拉手,相互搀扶,拼尽全力,终于翻过了这座大雪山。
后面又翻过几座雪山。
爬雪山。
6月中下旬,刘凤山随部队进入草地。
草地,气候无常,放眼望去,纵横数百里,茫茫苍苍,渺无边际,没有人烟,没有树林,没有飞鸟🐦。草丛沟河交错,沼泽遍布,泥潭横生。进入草地,几乎走进绝境,无数红军战士倒在草地。仅红六军团过草地就牺牲700多名红军战士。
刘凤山曾在反第三次大“围剿”时,在瑶岭伏击战中,左大腿负重伤未痊愈,过草地时他的腿伤经受了考验。他在草地,吃完粮食吃草根,吃完草根没什么吃,就靠吃一块牛皮战胜了饥饿。夜间,裹着湿漉漉的单衣露宿,战士们背靠背互相以体温御寒。而受伤的左大腿在草地艰难跋涉13天,长时间在有毒的水草中浸泡,发炎、化脓,疼痛难忍,他依靠坚定信念挺了过去。
过草地。
1936年7月2日在西康省甘孜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5日,根据中革军委电令,红二、六军团及红32军整编为红二方面军,但保留了二、六军团番号,下辖第16、17、18师和模范师。贺龙、肖克分别任正副总指挥,王震任六军团政治委员。11日,红6军团随方面军继续北上。
9月初,到达甘肃省南部的哈达铺。
10月22日于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11月,红6军团进行改编,取消师的番号,将部队再次缩编为3个团。
红六军团历时两年多,途经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云南、西康、青海、甘肃、陕西11个省,经历大小战役战斗100余次,结束了长征。
【英勇打击日寇】
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红32军、红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在陕西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陈伯钧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刘子奇任参谋长,下辖由红六军团编成的第717团、由红32军等编成的第718团,共5000余人,是八路军第120师主力旅之一。刘凤山任120师717团2营重机枪连连长。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改换服装和军帽时,刘凤山想不通,就是不愿戴国民党军帽,经首长说服,才服从命令。
1937年9月2日,庄里镇永安村举行抗日誓师大会,会后,贺龙师长下达了渡河出征命令,从9月3日起,120师8227名抗日健儿分别从庄里镇和觅子镇出发,由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侯马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
红军改换国民党军服军帽,改编为八路军。
1938年2月,刘凤山任二营副营长,1938年3月,部队在晋西北岢岚县南管镇对日寇作战,团长陈外欧不幸负伤,刘凤山右脚掌被日军榴弹炮弹炸掉一截。步兵班战友轮流背他撤下火线,再由359旅旅步骑兵驮送到岢岚县转移至贾县贺家川第二后方医院动手术。手术失败后又转送到延安甘谷驿第四后方医院,由白求恩大夫会诊,准备锯掉右脚时,刘凤山担心无法行军打仗,恳求医生只锯右脚板前半截,手术后,残存少量弹片,治疗数月后能柱双拐行走。住院期间巧遇手负伤住院的老乡,龙冈人李启文。
刘凤山的八路军359旅717团团长陈外欧。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营长、副团长、团长。1944年,任南下支队第一大队长,359旅副旅长。

【参加南泥湾屯垦】
1939年秋至1941年春,刘凤山从后方医院转到延安甘泉县荣校学习,之后被安排到延安川口通讯学校第一大队一小队任队长。
1941年夏季,359旅旅长王震来到延安开会,刘凤山柱着拐杖前往老首长的窑洞看望,王震摸了摸刘凤山残废的右脚,问道:“你能不能走远路?”
刘凤山回答说:“能走七八里路。”
于是,王震让秘书开了介绍信,把刘凤山分配到359旅供给部工作,刘凤山又回到了359旅。
这是359旅旅长王震同志,他十分关心爱护干部战士,刘凤山就得到了他的照顾。
刘凤山到旅供给部报到时,副部长何维忠找他谈话,分配到安定县瓦窑堡食盐收购站任经理,为359旅运送食盐等物质。
359旅在南泥湾屯垦,开展大生产运动,刘凤山响应毛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认真做好食盐的收购、保管、发货,一边带领大家种菜、纺纱、织布。
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1941年,王震与359旅领导研究开发南泥湾,谱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壮丽凯歌。
359旅战士垦荒。

359旅运输大队。
359旅战士编织草鞋。
1942年初,359旅运输大队迁回绥德,刘凤山的食盐收购站也一同迁往骡马大店住,兼管食宿,挂上359旅运输总站的牌子。在工作中,刘凤山认识了甘祖昌。
1942年2月,刘凤山已35岁,身体差,需要人照顾日常生活,经组织批准,与栾英结婚。
刘凤山爱人栾英,陕西省子长县栾家坪人。8岁父亡,靠母亲帮人做短工维持兄妹俩的生活。
1943年春,刘凤山的骡马大店可以对外营业,牌子改为大兴客栈。同年冬,刘凤山调往靖边县张家畔客栈,接管乔日生的工作,接受359旅留守处管理。这时,刘凤山长子刘义建出生。
1944年11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359旅旅长王震奉命率领主力4000余人组成独立第一游击支队,南下鄂、豫、湘、粤等地,与东江纵队打通联系,并依托五岭山脉,创建新区。359旅老弱病残人员则留守延安。
359旅经过一年浴血奋战,于翌年8月下旬抵达粤北地区南雄附近。后由于国内形势急剧变化,部队又于1946年8月奉命北返。
这是1944年11月9日,359旅南下梯队从延安出发前,毛主席、朱总司令在王震旅长的陪同下,检阅南下的359旅部队。
南下的359旅部队分列式通过检阅台。
1945年秋,359旅留守处主任刘国辉介绍刘凤山前往延安联防政治部招待处任处长。同年12月,老二刘靖安出生。
1946年8月,359旅南下胜利归来,刘凤山在迎接部队回来返回单位的路上,巧遇分别16年的房侄刘辉山。两人互相仔细端详打量了很久,再通过乡音交谈,才确认刘辉山就是自己的房侄,刘辉山时任中央警备团团长,两人相见,相拥许久,热泪盈眶,无比兴奋。
刘辉山,在延安时任中央警备团团长,系刘凤山的房侄。叔侄俩于1930年在家乡一起报名参加红军。
1947年3月,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区计划,胡宗南部进犯延安,中央机关先后撤离,刘凤山参加了延安保卫战,保卫延安,就是要保证人员和物质等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当时毛主席说,我们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就把延安这座空城留给蒋介石吧。于是,刘凤山由延安联防政治部调往晋绥军区干部疗养所和军区政治部总务科任所长、科长。当时敌机昼夜骚扰轰炸,撤离形势紧张,他一边组织单位人员把物质安全运往晋西,一边拖着致残的身躯,把两个小男孩放在骡马上,日夜兼程,急速往北撤,渡过黄河,驮往山西解放区。
刘凤山妻子栾英生怕两个年幼的小男孩搞错,就分别在孩子的头顶和嘴角处用乾香烙上印记,安全渡过黄河到达山西解放区。栾英于1948年在山西吕梁地区兴县又生了女儿刘新民。
刘凤山的房侄刘辉山率领中央警备团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担负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责任。电影《巍巍昆仑》反映了刘辉山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故事。
1947年3月19日,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仍然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这是一张著名的新闻图片,刘辉山的中央警备团战士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毛主席骑的青龙马,是刘辉山亲自挑选的。
延安保育院的小朋友。
刘凤山这两个小男孩出生于延安。
刘凤山的两个男孩子被安置在骡马上驮过黄河到达山西解放区。
延安城各单位的小孩均由组织安排统一转移。电影《啊,摇篮》反映了延安小朋友转移的艰险历程。
胡宗南占领延安一座空城。
1949年,贺龙奉命率18兵团配合二野从陕西翻过秦岭进军四川。刘凤山带着家眷随部队沿同蒲铁路南下,准备在武汉轮渡入川。部队千军万马南下,人员多、物质多、家属多,部队到达山西临汾休整了一段时间,这时,刘凤山的四子刘义春降生。部队继续南下,到达武汉后,船少人多,三天三夜才渡过长江。
刘凤山因打仗双腿致残,又患肺结核,一家已经6口人,自己无法打仗,只会给部队添麻烦。于是,刘凤山多次找18兵团62军军长刘忠申请转业回江西去,参加地方建设。
1949年初刘凤山全家福(左起刘义建小朋友、刘凤山、刘靖安小朋友、栾英、刘新民小朋友)。
不久,组织上同意了刘凤山的要求,西南军区政治部鉴定他为二级甲等残废,发了伤残和安家费,并配了一名通讯员和一名保姆,一起从武汉回到南昌。
江西刚解放不久,刘凤山在南昌等待安排在地方工作。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刘凤山让通讯员和保姆由省委安排回原籍,随带的手枪上交组织。1950年8月退伍,刘凤山携家人直接回到了永丰。
1950年代刘凤山的照片。
1951年2月起,刘凤山先后担任永丰县人民武装支队副支队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1951年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军队工作丙级模范称号。
上级组织根据刘凤山的身体状况,决定让他到九江市军队干部疗养所离职休养,但刘凤山坚持要留在地方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52年8月起,刘凤山历任永丰县供销总社主任、县商业局局长,1960年起,历任中共永丰县委常委、永丰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
1960年代刘凤山担任永丰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时的照片。
1966年7月,井冈山地委根据刘凤山的身体状况,决定让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休养。
“文革”初期,刘凤山受到诬陷和迫害,1969年7月宣布“解放”,1973年10月,井冈山地委正式批复,彻底否定一切诬陷之词,恢复了名誉,1981年11月正式批准离休。1982年1月20日,刘凤山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刘凤山一生作战英勇无畏,工作克己奉公,生活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抛洒了青春热血和汗水,其业绩和品质及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值得后辈永远学习和发扬!
1970年刘凤山全家福(刘义翔、刘义彪在部队服役)。
前排左起喻晓平、刘亚东、栾英、刘凤山、刘新华;后排左起刘靖安、刘义建、刘义春、刘义明、刘新民。
【传承红色基因】
2016年10月2日上午,刘凤山的后人来到龙冈反第一次大“围剿”陈列馆,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刘凤山长子刘义建主持主题教育活动。
家人们唱红色歌曲。
开展诗歌朗诵和宣誓活动。
记者采访刘凤山长媳喻晓平。
记者采访刘凤山的孙女刘亚西和孙子刘亚东。
【后记】本篇资料和部分图片由刘凤山儿子刘义建同志等提供,还参考了《永丰县志》《永丰人物》及党史资料。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作者简介
刘云和,男,汉族,江西永丰县人,大学文化,农工党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永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著有《红土英杰》(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作品。

作者简介
刘义建,刘凤山长子,江西省永丰县三坊乡人。1944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子长县,高中毕业,中共党员,在延保育院上过学。下放干部,历任公社文书、中共永丰县委组工干部、信访办副主任、县政府老建办副主任(正科级)、县档案馆副局长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