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xiangbo.me/185269/classic.aspx?from=timeline
追寻味之道
文/石岩磊
图/来自网络
我们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认知世界的,用眼睛分辨颜色、大小而形成视觉,用耳朵聆听各种声音而有了听觉,用指尖和皮肤感受到软硬、冷暖而产生了触觉,用鼻子闻到恶臭或甜香而出现了嗅觉,用舌头品味食物而变幻出味觉,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唯有味觉可称得上是“味道”,陡然间它便显得高大上起来,那味之道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的头脑便开启了寻觅之旅。
首先联想到的是茶道,这是一种烹茶与饮茶的艺术,宋徽宗将其归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大意是,茶汤入口不仅可以润喉解渴,而且能够涤荡肺腑,令人心神安宁气息和顺,并营造出一种清幽典雅的韵味,于闲适恬淡中享受沉静之美。所以无论是煮茶还是饮茶都十分注重仪式感,所有细节全部讲究规范,显得郑重其事一丝不苟,茶叶的种类与品质,水的温度和来源,冲泡的时机同时间,都要经过慎重的考量,最终获得致和、致静的境界,置身其中整个人也似飘飘欲仙一般。
但味道似乎没有在意如此繁杂的仪式,它更侧重的是美味刺激味蕾时的酣畅淋漓,过于繁琐的礼仪只会消磨掉大快朵颐的兴致,在索然无味中没了食欲。我又想到了花道,它们之间是否有可比之处?花道起源于我国隋朝的佛堂供花,而后来在日本得到发扬光大,成为一门插花艺术。艺人们将采摘来的新鲜花枝,经过精心修剪后置于瓶中,颜色要搭配明快,高低要错落有致,最后的成品恰似一幅幅或雍容华贵或简约俊秀的油画,给人以回味无穷的享受。
可味道也与其不完全类似,毕竟面对饕餮盛宴无需过于斯文,文艺范儿的饮食只会给人以装腔作势之感。我的思维又跳到了人道上,它们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呢?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即凝结为了人道,它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文的关怀、对人格的尊崇与对道德的约束,是社会文明演进的根基,但人道毕竟过于凝重庄严,似乎和味道格格不入,仿佛是风马牛不相及一般。我便有些迷茫了,难道说味道是个四处漂泊没有停靠港湾的浮萍?抑或是枚多余的棋子任人闲敲吗?
应该不是,它大概集合了茶道、花道、人道的长处而独树一帜。茶道的特点是讲求形式上的规整,花道的特色是追求艺术上的美感,人道的核心是着眼对他人的尊重,而味道仿佛是三者的集大成,既会在色香味的基础上看重“形”的赏心悦目,也会在大饱口福后回味唇齿留香的曼妙,还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不忘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敬畏,“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就从果腹的生存基础升华为文化和道德的精髓,味道也便飘渺为人类灵魂的知音。
人们通过星级酒店里的正襟危坐或者狗食馆中的赤膊上阵博得口舌之欢,透过精致的摆盘、精巧的萝卜雕花洞见精湛的厨艺,经过咀嚼美味想见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时的辛劳,味道便在享用、享受、享乐与分享间不停地跳跃,有了对规矩的敬重,有了对技艺的敬仰,有了对食材的敬畏,我似乎也触碰到了味道的真谛:它在茶香的静和清韵之间,在花枝的曼妙雅致之间,在人性的慈善仁义之间,更在一日三餐的平淡无奇与一天不吃饿得慌的朴实无华里,或许好好吃饭、细品人生即是味之道吧。
2020.10.25

读石岩磊君散文《追寻味之道》
文常原平
通过感官知世界,
视觉听觉加视觉。
独有味觉称“味道”?
味道意味待探索。
烹茶饮茶讲茶道,
致和致静韵味找。
注重仪式究细节,
置身其中神欲飘。
繁杂仪式不在意,
刺激味蕾酣(畅)淋漓。
花道似有可比处?
回味无穷乐享受。
味道比其有差异,
装腔作势大不必。
或与人道有关联?
似又迷茫难搭涟?
集合各道独一帜,
规整尊重增美感。
色香味“形”悦心目,
唇齿留香口舌欢。
享受美味持敬畏,
谨记古训“食为天”。
文化道德精髓聚,
灵魂知音代承传。
正襟赤膊搏口感,
常思农民背期天。
敬重敬仰更敬畏,
味道真谛似释然?
心静清韵品茶茗,
曼妙雅致花枝间。
平淡朴实细品味,
人生之味吃好饭。
[强][强]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