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参加“最后一战”英雄王敬彬致敬
李孔涛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正逢秋高气爽,在唐则平陪同下,我专门采访了转业干部王敬彬书记,他身高一米八以上,耳朵有些背,虽九旬老人,眼睛仍炯炯有神,隐约可见当年精干之风采。
“王书记您好,请谈一下您的主要经历,参加过那些战役?”
“我是海阳人,1947年参军,是许世友的兵,参加过潍县战役、济南战役、青岛战役、长山岛战役等。在战争中成长,后在炮兵第12团{经核查隶属炮兵第3师}当连长。1953年6月赴朝作战,1955年3月回国。在1967年至1957年之间,在人民大会堂,见到过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总理。”说到这里,老人语气里透露着自豪。 “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年总字742部队任办公室主任{正营级}。1965年集体转业到七机部,1972年6月29日,回到周村,先在党校3年,后在数家单位任书记等职,工作至离休。”
“ 请问您在朝鲜最难忘是哪件事?。”
“最难忘的事,就是参加了金城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
“金城战役于1953年7月27日胜利结束,在这一天,停战协定也正式签字生效了。”

“请问为什么调你们炮兵去呢?”
“吃一堑长一智,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和美国对抗,在武器装备方面我们吃了不少亏,但是美军还败在志愿军的顽强抵抗下。此后我军就大力发展军工业,在苏联的支援下,我军的装备革新,实力得到大幅度加强,调我们炮兵去,就是确保在金城战役中万无一失。”
“请重点说说最后一战情况。”
“1953年上半年,中美都积极准备停战,但停战协议的签署一直没有成功,主要是美国和南朝鲜李承晚有了矛盾,李承晚却不愿接受,在美国的大力帮助下,他信心盲目膨胀,竟还作着武力统一北方的美梦,如停战,他这个梦就彻底破灭了。于是他开始漫天要价,使用各种手段来阻挠停战谈判,他组织‘反停战游行’,在他的暗示下,南朝鲜政府代表居然自行退出停战协议的谈判。不仅如此,他妄图把在朝鲜的被俘人员2.7万名,经训练,编入自己的军队充当炮灰。但美国迫切要签署停战协议,美国不想再管李承晚了,到了1953年1月,美国真的熬不住了,美军已经在战场上,伤亡11万余人,直接战争开销超过150亿美元,间接战争开销超过800亿美元。30%的陆军、50%的海空军被拖死在远东这个半岛上,严重影响了美军的全球布局,国内怨声载道。而此时杜鲁门任期已满,新上任的艾森豪威尔在竞选期间就承诺要尽快结束战争,随着国内反战呼声高涨,艾森豪威尔决定立即兑现承诺。志愿军司令部知道后,想再给美国和李承晚之间的矛盾加一把火,加快实现停战,决定对南朝鲜发起一场军事打击,彻底打掉了李承晚嚣张的气焰,叫他心服口服、乖乖的在停战协议的签字。”
“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志愿军早早就集中了各型火炮数千门,准备了数千吨弹药,在金城的正面,志愿军拥有8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483门,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一旦炮击,就必须摧毁对方战营。‘志司’要求20公里以外就可使对面每公里面临44.4门火炮密度,而主要位置可达到每公里120门。志愿军广大指战员,精神百倍,时刻迎接着这场战役。李承晚为此战也付出了所有的心血,不仅集结了大规模的军队,还将所有可用炮火拿上了战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与我军相比始终是不行的,双方火炮的对比是1.7比1,在金城战役初,我军就派出了20兵团和第24军共6个军的兵力,人数比其多3倍。”

“1953年7月13日夜幕降临,闷热、沉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志愿军向南朝鲜发起了进攻,在开始的半小时之内,就向其主力部队倾泻了1900吨炮弹,数以万计的炮火同时发射,雷鸣声不断,在战斗中志愿军发射炮弹80余万发,使用炸药24万多斤,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突破了李伪军防线。敌人在密集如雨的炮弹之下损失惨重,在随后的志愿军冲锋之下其阵营变得七零八落。金城战役,历经15天,志愿军毙、伤、俘敌共78000余人,将战线推进了220平方公里,充分展现了我军军威。重挫李承晚集团的锐气,敌军再也无力抵抗,彻底打消了李承晚想要统一朝鲜半岛的妄想。”
“听说您负过几次伤?”“是,在巩家战斗中腿部负过伤,在金城战役中腰被严重扭伤。”

“请说说金城战役腰被扭伤的情况。”
“当时,对方有一发炮弹打到我方一门大炮附近,爆炸声把我耳朵顿时震聋了,巨大的爆炸力眼看就要把大炮掀翻,在这紧急关头,我用尽全力用肩吃力扛着,避免了事故发生。但我的腰被严重扭伤了,经治疗,数月才好了。”

“王书记,您是国家的功臣,党的宝贵财富,现在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人年纪都很大了,健在的人越来越少了,希望你们这些最可爱的人,都平平安安,身体健康。衷心祝您松鹤延年,迎接百岁这一刻。”


投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