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五音山的故事 缅怀抗美援朝爷爷王振耀
作者/徐文新
王振耀是笔者公益影视同盟同仁王文文的爷爷,他是一位默默奉献,一生平凡而令人敬重的战斗英雄。

(图1 战斗英雄王振耀爷爷)
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振耀曾任晋察冀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一九八师五九四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绥远、保平、平津、张家口、太原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一九八师五九四团师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学院训练部、海军第一水面舰艇学校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为上校军衔;1988年7月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原创著名战地军歌《英雄的阵地,钢铁的山》等歌词。

(图2 原创歌单《英雄的阵地,钢铁的山》)
1950年10月25日,王振耀随66军198师第一批入朝作战,参加了一、二、三、四次战役。
1951年1月8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即举世闻名的突破三八线战斗结束。此时,遭受重创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集结25万余人,欲图再次北进并夺回汉城,将我军压回三八线以北。为争取时间,充实供应,集结兵力,志愿军司令部决定在五音山地区组织防御作战,适时进行反突击。
五音山是这一带山地的制高点,扼守着横城通向洪川和阳德院里的两条公路交叉点,是敌我双方必争的要地。198师首长命594团并指挥592团1营,担任上茶峰里沿公路至下榆洞7.5公里的正面防御,坚守五昼夜,阻敌沿公路向洪川和阳德院里的进攻。

(图3 五音山防御作战示意图)
1951年2月5日除夕,适逢中国传统节日大年三十。王振耀临战受命任594团政委,接受战斗任务后主持团党委会作出“人在阵地在,誓于阵地共存亡”的决议。在紧急进行战斗动员后,团长随师长轻装先行到达五音山。王振耀率594团指战员人均负重八十多斤,在冰天雪地里急行军50多公里,连夜翻越5座险峻的大山,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于2月6日凌晨4时赶到五音山,先敌抢占了有利地形。此时,北进的美陆军第二师和南朝鲜军第八师先头部队已越过横城,到达草塘、下草院里一线,并将攻占五音山,而守卫此地的朝鲜人民军第三军团早已撤离,五音山无人防守,情况极其危急。情急之下,198师师长宋玉琳急中生智,指挥导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计”——制造假象,让敌军侦查人员误判五音山防御力量除朝鲜人民军外,还得到志愿军的加强,从而使沉迷于“击溃”朝鲜人民军第三军团胜利之中的南朝鲜军第八师畏惧不前,为做好五音山防御作战准备,争取了极为宝贵的一天。

(图4 五音山阻击战中荣立集体大功594团部分指战员)
594团抢占五音山主阵地后,即刻进行了战斗部署,各营、连受领任务后,随即顶着风雪抢修工事,严阵待敌。
2月7日阻击战打响,战况相当惨烈,五音山最前沿330高地失而复得,反复争夺。共产党员、战斗小组长王荣带领3名战士勇猛冲击,接连夺取两个小山包后冲上330高地,用冲锋枪、手榴弹消灭10多个敌人,夺回了阵地。其后,又与后续部队一起,先后打退敌军30多次反扑,激战中王荣同志壮烈牺牲,牺牲时左手拿着冲锋枪右手握着手榴弹,嘴里叼着手榴弹的拉弦,其血拼到底的英雄气概令敌胆寒,战后被追记为特等功。连日鏖战,伤亡过大。二营七连仅存的21人勇敢无畏的发起冲击,将敌赶下330高地,随后又沉着勇敢的连续打退敌人七次进攻。二营六连坚守在前沿阵地的一个班,连续打退敌人营级规模数次冲击,除一名机枪手撤回连阵地外,全部壮烈牺牲。三营七连坚守的330高地,经受了敌20余架飞机和30余门火炮近一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前沿阵地仅剩2人仍在与敌拼杀,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全连最后仅存的8人全部投入前沿与敌死战,又打退敌人的4次冲锋。这时,阵地上仅剩3人(2人重伤),被迫撤离该阵地。当夜,三营组织19人的突击队进行反击,一举将敌击垮,歼敌60余名,夺回了330高地。排长李海和5名战士勇猛无畏,被誉为“五音山六勇士”,三营荣立集体大功。敌人久攻不下,恼羞成怒,以8架轰炸机、12架战斗机的空中火力,协同美陆军第二师榴炮营对五音山阵地实施毁灭性的持续轰击。猛烈的轰炸致使山上积雪融光,草木成灰,山头染成了黑色。阵地上的工事大多被毁,王振耀颈部负伤被埋在炸塌的团指挥所里,数小时后被战士们抢挖出时说的第一句话是“阵地还在不在!”其后,敌组织了连、营级规模的轮番攻击,分批次、不间断地向五音山各阵地发起疯狂进攻。然而,在英勇顽强的594团指战员的全力抗击下,除三营前沿阵地一度失守外,敌人的进攻全被打退,五音山岿然不动,阵地一寸未丢。

(图5 王振耀【左三】和战斗英雄合影)
在五音山连续五昼夜的防御作战中,志愿军第66军198师594团指战员以“人在阵地在”的豪迈气概,一把炒面一把雪,顽强阻击,勇猛战斗,负伤不下阵地,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捅弯了,就用石头砸,用铁锹砍,用拳头打,用牙齿咬……。一些连队打得剩下不到—半人,但固守的阵地坚不可摧,粉碎了敌进占洪川进而北犯之企图,实现了五音山阻击战的战略意图—为闻名中外的横城反击战(志愿军入朝最大的胜仗)争取了集结兵力的关键五天,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赞扬。由此,594团被誉为攻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正如王振耀作词、著名曲作家晨耕火线谱曲的战歌中所唱“我们是坚守五音山的英雄,我们是坚守五音山的好汉,抗美援朝建奇功,为国增光英名天下传。”

(图6入选抗美援朝优秀歌曲
《英雄的阵地,钢铁的山》发行唱片)
这首战歌一经问世,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很快传唱开来,随后成为594团团歌,198师师歌,66军军歌。1961年5月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已担任师领导职务的王振耀率198师领导机关及直属队230余人转编海军,会同海军机械学校组建海军工程学院,这首歌又传入海军,成为海军工程学院建院初期的校歌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首歌曾入选抗美援朝优秀歌曲,上海唱片厂录制发行了唱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每周一歌推向全国,在祖国大江南北广为传唱,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人,弘扬和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2009年12月26日王振耀与世长辞,享年91岁。临终前他一个劲念叨着五音山打仗的事,还要听音乐《英雄的阵地,钢铁的山》。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面怀战斗英雄事迹,王文文深情地说,对爷爷的回忆又复活了一次!
(注:根据王振耀其子王英 、王抗美 、王援朝 、王卫国文稿整理 ;背景音乐《英雄的阵地,钢铁的山》糸王振耀音乐作品)

作者照片
简 介:徐文新 杭州,原在大型企业从事党务工作,政工師;现《长江文学》杂志(纸刊)编辑;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公益影视同盟外联制片主任;《艺术鉴赏网》编辑部副主任;省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女性专委会副秘书长等。近年来在《世界文学联合报》《新华网》《今日头条》《人民网》《凤凰新闻网》《艺术鉴赏网》《当代名流网》《长江文学》杂志(纸刊)《上海文艺网》《长沙都市头条》《荆楚党建网》《一点资讯》等媒体,发表新闻报道、诗歌、曲艺《三句半》等400余篇(首);推文(诗歌)50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