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凯 编辑/周金能 王大鹏 李晓春 陈可 
湖北省蕲春县株林镇舖头坳村,有个十里八乡闻名、因地形貌似而得名的磨尔垅。磨尔垅的山岗下聚居着几十户李姓人家,自元未明初一李姓人家移居至此,600多年来一直为李姓一门宗亲世代相传,人们习惯称磨尔垅李塆。
李塆民风纯朴,叔子伯儿,你尊我敬,和睦相处。李塆人崇文重教,才俊辈出。长寿星李文忠老人(2019年去世,享年95岁)解放前为私塾老师,学生遍及四乡八邻,解放后一直任村里会计至退休,耄耋之年还通史知今,吟诗作对。
李塆孩子喜爱攻书求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上中专、大学就有24人,其中,从事教育工作8人。
李塆自古为交通要道。解放前交通不便利,株林河、达城庙、狮子口等地的人们外出和运输,走蕲河水路漕运,李塆是一处必经之地。
解放初至上世纪末80年代黄城河合作社的旱路进货都是经过李塆的。因交通要塞的原因,李塆历史上兴办起油坊、染坊、鞭炮、做豆腐等十几个手工作坊。其中的李塆木榨油坊远近闻名,因此而出了昌树、昌顺、敬军、佐良、先德等几代榨油名匠。
老油坊建于几百年以前,由李姓大房掌管,每年要榨菜籽油、木梓油、芝麻油、棉籽油。据说每年开榨前要祭榨神,全塆的人聚在起喝酒,场面壮观。
有一年发大洪水,木榨发出“呜呜”声音,眼见要随着翻滚的洪水冲出油房,榨匠赶快拿来女人穿过的衣服挞在木榨头上,说是厌了榨神,才保住了木榨。直到本世纪初,随着机械榨油的普及,老木榨油坊被拆除。
李塆人爱好习武强身。解放前武师李殿云曾办过武馆和舞狮队,锻炼身体,活跃农村文化,塆里男丁平时有空就练武功,会舞花枪、大刀、双剪、洗钗、双节棍等十八般武艺。
逢年过节在四乡八邻表演,足迹遍及刘河、黄城河、漕河等地。最有名的是舞狮队到漕河高新铺玩狮子过街,李春廷、李先堂舞狮子头,李敬军、李玉华引绣球,舞狮队从几百米长的街上边走边玩,锣鼓喧天,龙狮翻滚,各种武艺,一齐耍来,一直玩到万年台上去表演。
李塆历史上为战略要地。李塆座北朝南,座山和向山皆为蜿蜒的山脉,山高林茂,浓荫蔽日。塆对面何大山河拔150余米,是黄城河地区的制高点,进能攻退能守,此地曾发生过多次战斗。
清同治三年(1864年)9月,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率太平军残部与捻军组成联军,经蕲河两路入蕲北,途经舖头坳,与埋伏在何家大山的清军接上火,激战中联军一将领战死后,埋葬于此地。
1949年3月下旬,我五军分区十四团驻株林河方家冲,负责掩护地方工作队征收公粮,宣传支援大军渡江作战。3月25日上午,政治处主任张昭剑率一连第一排和三连一个班随地方工作队驻舖头坳李家塆。因为当时这一带早就没有国民党正规军,我军思想上放松了警惕。
不料次日拂晓,忽被由蕲州城赶来的广西军和县自卫队数百人包围。塆前制高点何家大山也被敌占领。此刻,只有迅速夺过何家大山,方可掩护同志们突围。
一连副连长董全喜和一排排长干体灿率战士三十余人,拼命冲杀,追至半山崖,夺获机枪一挺,步枪十余支。张昭剑主任率三连一个班杀出重围,奔回团部告急。团长马启春立率主力赶来猛攻,敌溃逃。排长干体灿和战士熊树尔等11人已壮烈牺牲,副连长董全喜等十余人受伤。烈士遂葬于斯。
何大山历史上曾建起一进两重的茅庵,又名福星庙。原为李氏祠堂及私塾。此地曾被我地下党人作为革命活动场所,夏典铺人汪斌(解放后县政府认定为烈士)曾在此处以教书为名,和株林四房塆党支部成员一道秘密进行革命活动,肃反运动时被错杀。
1930年,李塆27岁的李永洪(解放后县政府认定为革命烈士)加入红军交通员,在何大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2011年当地群众自发建起烈士墓、烈士祠,修塑烈士遗像。得到了县政局、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为此,拨款修建了“株林河暴动”“黄城河暴动”“何大山战斗”烈士纪念园。近几年,福星庙得以修葺一新,与烈士纪念园、何大山战场一并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