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xiangbo.me/185059/classic.aspx?from=timeline
天地大美身是客,不辞长做梦中人
文/石岩磊
摄影/石岩磊
近一周来,我天天下午去北京大观园游览一番,并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反馈回来的信息中最多的是有了去看看的打算,一些人还说激起了自己重读《红楼梦》的念头,也有一位朋友讲:“我在这附近生活了20多年,经常进去逛逛,并没见里面有你写的那么漂亮呀!”其实我以前的感受跟他的看法很相似,只是这次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触。
原因在于多了发掘素材的压力,所以每到一处都要仔细观察,且不断换着角度去审视,便能获得意外惊喜。之前去大观园属于走马观花式的漫游,几乎都是在漫不经心地平视风景,而现在我会在一串大红灯笼底下单膝跪地仰拍,会探身水面寻找荷叶摇曳的风姿,会等待夕阳西斜中最佳的拍摄时机,会贴近墙壁抓到爬山虎曼妙的容颜,所以处处皆风景,时时有欣喜,可谓是用心方能换来欢心。而另外一个令我收获满满的重要因素则是,自己更加注重景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了。
我每次动身之前都要提前做功课,根据《红楼梦》的描述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景点,然后直奔主题集中全力挖掘精彩信息,不放过每个标牌和简介,特别关注那些与小说里的人物或故事相关的细节,比如在怡红院里的“怡红快绿”牌匾前,我细细地打量了分列左右的海棠与芭蕉,而在拢翠庵又特意查看了妙玉采梅花雪的地方,原先书中抽象的概念在实景里变得具象起来,而曹雪芹的文字也化作生动的风景。也许文化符号与具体物品结合即形成了文物,眼前的景象就变得活色生香且意蕴悠长。
我也十分纳闷,大观园从1984年始建到现在已过去将近40年,可仍光彩夺目历久弥新,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假山拱桥,都依然值得反复玩味,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作为一处影视剧的取景地,完全可以简而化之,外表的形似就足以交差,可当时的建设者们没有丝毫马虎,以打造百年老“园”的精神建设这个景区,因此它能经受住时光的考验,历经几十年依旧流光溢彩,这些设计与施工人员用实物诠释了《红楼梦》,也是在用精心之作注释着自己的工匠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或许我们并不缺身怀绝技的工匠,缺少的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匠心。各行各业都不乏技艺超群的奇才,可真正能做出不世之功的却少之又少,个中原由不外乎没有心无旁骛的毅力罢了,有太多的诱因可以使人半途而废,或是贪念物质享受分了心,或是漫漫孤寂难以忍耐,或是眼高手低挫了锐气,千百条理由能让人放弃目标,而成功的路途又全部充满荆棘,坚守如登,放手如崩,一时的松劲就可导致全身的泄气。那些如大观园建设者的匠人们,永远值得我们崇敬与膜拜,他们用自己的才智和辛劳铸就了辉煌。
我于昨天上午返回了天津,尽管与大观园相隔百里,但它仍是我魂牵梦绕之地,里面的每处景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也将深情烙印在了其中,既有对红楼人物的感想,也有触景生情的感悟,更有园林景观带来的感喟。人生几十年不过大梦一场,该留下些什么标识,又能留下点什么印痕呢?雪泥鸿爪是大雁踏过的足迹,纵然春暖花开后了无踪影,可曾经的艰难跋涉足以慰藉坚毅的步履。
我似仍在梦中,不想直面醒后的喧嚣,长梦不醒又何尝不是一种快慰?没有你争我夺的纷扰,没有斤斤计较的劳神,没有大起大落的惊悚,有的只是清心寡欲的安然,有的只是专心致志的笃定,有的只是平静如水的恬淡,于是土丘也能化为仙山,薄雾亦可换作祥云,一切都是那么的悠哉游哉,看似平淡无奇的大观园也便幻化为瑰丽无比的圣境。庄周梦蝶不知己何似,而我却是明知天地大美身是客,仍要不辞长做梦中人。
2020.10.19

读石岩磊君散文《天地大美身是客,不辞长作梦中人》
文/常原平
观园游览诉笔端,
网友欲览激情燃。
发掘素材多感触。
走马观花终觉浅。
变换角度去审视,
意外惊喜不时有。
用心方能换欢心,
文化内涵细关注。
动身提前做功课,
筛选景点精挖掘。
标牌简介不放过,
人物故事究细节。
观园始建四十年,
历久弥新景依然。
打造精典缘精神,
工匠精神铸璀璨。
绝技工匠或不缺?
守恒匠心最难得。
不世之功门(可)罗雀?
心无旁骛毅力决。
成功路途满荆棘,
一时松劲致泄气。
才智辛劳铸辉煌,
崇敬膜拜由衷起。
观园魂牵梦绕地,
深情烙印留足迹。
感悟感喟获多少?
坚毅步履足慰藉。
长梦不醒生快慰,
清心安然享寡欲。
天地大美身是客?
长做梦人醉欣喜。
[强][强]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