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帽子
文/张光山

寒露过后,秋风渐渐凉了。走在大街上,忽然遇到一个戴帽子的,我便多看了几眼。虽说帽子可以御寒,可以防尘,也可以美观一下,用途很多,不过现在戴帽子的少见了。可三四十年前的时候,戴帽子却是比较常见的。
记得童年时候,家乡风沙多,每到春天来临,四处尘土飞扬。这时候如果光着头出门,满身都是沙尘,满头也沾满了土。此时,爷爷、父亲他们往往在头上蒙一条白羊肚手巾,而我们这些男孩子还未成年,就戴上一顶“夹脑子”,也就是前面有月牙形“帽遮”的双层布帽子。帽子戴在头上,护住了毛发,尘土刮不进去,头发头皮就干净多了,可以好几天不用洗。只是帽子戴久了,才需要洗一洗。

其实,春秋季节我们戴帽子,最大的用途还是追求美观。那时候,帽子有些是灰色的,但大都是草绿色的,和军队里战士的军帽差不多,只是缺少红五星。于是,有人为了追求美观,学习英雄战士,就在帽子前面镶嵌一枚鲜艳的红五星。为了让帽子戴在头上有棱有角,我们还不惜把用过的课本撕掉,用一张纸纸叠成“帽圈”,塞进帽子里撑起来。如果谁戴着一顶既有红五星又有帽圈的帽子,再穿一身草绿色的衣服,腰里扎紧一根皮带,挺胸抬头走在大街上,那真是叫人满心的羡慕啊!

那时候,到了冬天感觉特别冷,冷得出奇,不像现在出现“暖冬”现象。我们小孩子出门,即便戴夹帽子也往往缩着脖子,冻得不敢露头。所以每到年关,爹娘总给买一顶新棉帽子戴上,集市上有卖的,门市部里也有。棉帽子外层的布有绿色的,也有黑色的,还有皮革的。帽子里面续着棉花,厚厚的,前面没有帽遮,左右两边却有遮耳布,可以为耳朵取暖,以防冻伤。遮耳布内衬着皮毛,贴着脸蛋,感觉很舒服。下端还留有两根绳儿,可以在脖子底下系起来,使帽子牢牢地固定在头上,裹得严实不透风。

戴着帽子,压在头上,时间长了总感觉有些沉,有些累,不如光头轻松。所以过了年,二月二龙抬头,推头理发之后,棉帽子基本就放了起来,代之以夹帽子。过了“五大五”,天气开始变热,夹帽子也渐渐戴不住了,我们便都摘了下来,挂在自家的屋墙上。只有伙伴二蛋不行,他戴着夹帽子,一直戴到秋风凉,再换成棉帽子。原来他头顶长疮,有些秃得难看,戴帽子不过是为了遮遮丑而已。
如今时代不同了,戴帽子的习惯也变化了。现在的老年人,早已不蒙白羊肚手巾了,大都戴上青黑色的帽子。而年轻人呢,要是有谁戴一顶帽子出门,就会招来许多惊奇的目光;要是谁敢戴着和童年时一样的草绿帽子出门,在大街上一走,说不定还会招来多少人的嘲笑呢!

作者:张光山

作者简介:张光山,又名迟大峰,曾用笔名鄃城秀才、平淡人等。大学文化,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擅长写作,有散文与诗合集《乡村的记忆》《风起的时候》《笑与泪的痕迹》《青涩的红苹果》,长篇小说《俺泉爷这辈子》,散文集《梦回童年爱》等,有诗歌、小说在报刊、杂志和电子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