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先 生
(散文)
--侯振宇--
先生,在中国文化里边可属最高称谓,是对老师的尊称。一声先生,崇敬之情由然而生。
先生一词,在《论语》中就有了,意为长辈有学问的人。
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无长幼高低贵贱,有德有能有识者皆可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国共重庆谈判时,蒋介石称毛主席为先生,建国初期,毛主席写信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国事时称宋庆龄为先生。
范仲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对先生崇敬追思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高度概括。
在北方称先生,不仅指老师,还把医生也称为先生。

西学东渐以来,先生一词泛滥,只要是个男人就是先生,不仅仅是对先生一词的泛化,更是一种贬低。
为什么大学的楼越来越高,教授博导满街跑,真正的大师少之又少,蔡元培先生“大学者非大楼也而是要有大师”,以致于西冷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去世后社长空缺,找不出公认的有道德有学问堪称先生的人选。
在文盲多的时代,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受到普遍的尊重,抗战时期国难当头,而对教授待遇还是很优厚的,不仅如此,还“敬惜字纸”,拾到废纸都要专炉烧毁。

现在文盲少了,有知识有文化人自己也把自己不当回事了。正事不足,邪事有余。
好为人师是人之通病。道德学问无法衡量这些人师,教书育才,教的是知识技能,育的是人的修治、凭的品德。过去人学习“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现在是飞出山窝出国,飞黄腾达一步登天。教授专家学者那怕在国外洗盘子也不回来,“挣不了几百万别来见我”,自私自利,用金钱衡量人,歪嘴和尚念经,经念歪了,把别人也教偏了。

师不自授,医不自治。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为什么呢?一是亲人眼里无伟人,你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二是溺爱,规矩难立,执行更难,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孙子,只能照顾生活,缺少严管细教。为什么要大价钱送幼儿园呢,老师的话是“圣旨”,言听计从。其他人的话,高兴了听,不高兴了就撒娇闹腾。三是竞争,原始森林里的树木无人修剪,长的笔直高大粗壮,争阳光争水份争空间,来不的半点松懈,否则就是死亡。为什么独生子女问题多,娇生惯养,一个孩子,最少六个人围着转,任性贯,成为了(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宝贝疙瘩。

医不自治,看病影响自己的诊断力,影响下处方的决断力,私心私情,难以决断。
我曾听一位老师讲课,先讲A面,再讲B面,一分为二,师不自授,医不自治,就是只管一面。特别是遇到矛盾和问题,好为人师,不是客观公正,不是心平气和,不是一分为二,而是如关中话“扇起,整大,㞞管”,也许是好心办坏事。搅合完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躲到一边喝茶唱乱弹去了。
启功先生为北师大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的学问好才能作师长,你的知行合一才能率先垂范。

缺医少药的时候,医生的地位很高,就是赤脚医生也不例外,关中地区有句笑虐医生的话叫:“医生门前过,赶紧招呼坐,有心不招待,他是个冷热货”。缺吃少穿,医生到哪里,最次的都是鸡蛋白面。现在医学发达了医疗普及了,时不时的传来医闹。医闹问题,其因是个别医生缺乏医德,技术上不求上进,治疗时把病人“不当回事”,只想着红包提成,结果是花了钱不治病,有的拖延了治疗时间,使病人死亡。也有重亲情而无理取闹,认为花了钱就应该救活人,其实医学再发达医术再高明也有个比例问题,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都能救治、都可治愈,你就知道手术前“为什么要家属签字”,这是一个必须例行的手续,也是以防万一。
自私自利者不可为师,更不能称为先生。
试想都成为先生了,天下哪还有真正的先生!

作家简介:侯振宇现居北京,男,现年62岁,研究生学历。插队四年,从事金融工作近四十年。现为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书协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书协会员。出版散文诗歌集《律动足迹》,诗歌散文在《陕西日报》,《中行职工报》,《金融时报》刊登,书法在中行系统两次获得三等奖,书法作品曾在《书画频道》展播。

雪莲,重庆江津人。重庆市播音主持协会会员,重庆市音协会员。爱好唱歌和朗诵,希望通过自己的朗诵与大家分享更多美文佳作。



